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理性反思

2014-08-15 00:51李清聚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根源蔡元培美育

李清聚

(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期所提出的著名的理论主张。该主张提出之后,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而且也成为了蔡元培推广美育事业的一面战斗旗帜,响彻中国大地。但遗憾的是,附注了蔡元培巨大心血的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至今未能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亦未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功,原因何在?美育到底能不能取代宗教?有没有必要取代宗教?本文拟从宗教学的角度对之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求教于学界诸人。

20世纪初期,宗教之所以成为一个被关注的话题,是因为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时,发现了宗教在西方社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于是便希望借鉴西方,有的 “遂欲以基督教劝导国人”,有的则 “以孔子为我国之基督,遂欲组织孔教”。对此,蔡元培则坚决反对。他说: “夫宗教之为物,在欧西各国,已为过去问题。盖宗教之内容,现皆经学者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矣。”在西方, “虽教堂星罗棋布,一般人民亦多入礼拜堂,此则一种历史上之习惯”而已。“所可怪者,我中国既无欧人此种特别之习惯,乃以彼邦过去之事实作为新知,竟有多人提出讨论”[1]43,真是一件怪事。

在对不切实际的 “宗教救国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那么美育为什么能够代替宗教呢?对于这个问题,蔡元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宗教没有永存的本性。对此,蔡元培曾反复论证说:“上古之世,草昧初开,其民智识浅陋,所见惊奇疑异之事,皆以为出于神意。”[2]490“初民时代没有科学,一切人类不易知道的事,全赖宗教去代为解释”[1]274。科学一旦发展起来,宗教就会逐渐丧失其存在的理由,从而不被人信仰。“其后人智日开,科学发达,以星云说明天地之始,以进化论说明人类的由来,以引力说原子论明自然界之秩序,而上帝创造世界之说破;以归纳法组织伦理学、社会学等,而上帝监理人类行为之说破。于是旧宗教之主义不足以博信仰”[2]490-491。既然 “宗教只是人类进程中一时的产物,并没有永存的本性”[3]70,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是没有宗教存在的余地的”[3]70,那么它要被更高级的美育形式所代替,很显然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对此,蔡元培主要依据社会进化的观点对之进行了分析。他说:“宗教本旧时代教育,各种民族,都有一个时代,完全把教育权委于宗教家;所以宗教中兼含着智育、德育、美育的原素。”[1]206但在蔡元培看来,这样的事情也仅仅发生在人类的旧时代,因为科学发达之后,“单是科学已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现象,用不着去请教宗教。这样,宗教和智育便没有什么关系”[1]277。“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发达以后,知道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随地不同,随时不同……而宗教上所悬的戒律,往往出自数千年以前,不特挂漏很多,而且与现实相冲突的,一定很多,所以德育方面,也与宗教无关。自卫生成为专学,运动场、疗养院的设备,因地因人,各有适当的布置,运动的方式,极为复杂……所以体育方面也不必倚赖宗教。于是宗教上所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有美育的原素了。……然则保留宗教,以当美育,可行么?我说不可。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1]206-207。故 “宗教可以没有,美术可以辅宗教之不足,并且只有长处,而没有短处”[1]279。

再次,美育比宗教更纯粹、更优越。蔡元培说:“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1]207“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性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1]46。所以,应当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特定的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它推动了科学、自由、进步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科学、自由、进步的象征,而宗教则是愚昧、专制、落后的化身,因此坚决主张 “以美育代宗教”。这对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自由、反对专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具有正面的价值。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人们对宗教更为全面的认识。在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提出之前,人们对宗教的了解更多来自于 “宗教救国论”倡导者们的宣传,而他们为了倡导自己的救国主张,往往注重宗教正面价值的宣传,而忽视或否认宗教的负面影响,这样就容易导致人们形成对宗教的片面理解。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则使人们认识到宗教不仅有正面价值,弊端和缺陷也是不少,这就为人们形成对宗教的全面认识提供了条件。再次,它也为美育在中国近现代的实践与开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凭蔡元培的学术地位、社会威望和持久努力,“以美育代宗教”很快成为当时最有社会影响力的一个口号,人们也由此知道了美育与审美为何物,这也正是中国近现代美育建设和实践开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称他为 “美育的首倡导”,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提倡美育的 “唯一中坚人物”[4]157。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提出之后,尽管在艺术界内受到了包括艺术家林风眠等人的追捧和认同,但在艺术界外,认同和赞成的人员并不多,甚至有学者②专门撰文来驳斥蔡元培的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蔡元培的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不仅没有在学术界形成共识,在此后的社会实践中也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在笔者看来,这一切至少是由该主张在下述认识上的错误所导致的:

第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在蔡元培看来,宗教的产生完全是由人们的愚昧无知和缺乏科学所导致的:“初民时代没有科学,一切人类不易知道的事,全赖宗教去代为解释。”[1]274如果说仅仅是从认识论和自然观的角度来探讨宗教的产生,蔡元培的上述观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宗教产生的认识论和自然根源时也都曾说过与蔡元培相类似的话,“思维和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5]316。“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5]248。但宗教的产生绝不仅仅只有其认识论根源和自然根源,还有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而蔡元培却只看到了前者,而没有看到后者,这说明他对宗教存在根源的认识并不全面。也正是由于对宗教根源认识的不全面,导致他对宗教的消亡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认识,即认为只要通过科学的发展,消除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和认识根源,就可以 “以美育代宗教”了。殊不知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也是导致宗教存在的重要因素,只要这些根源不能全部消除,宗教的消亡就只能是遥遥无期,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所以马克思才说,宗教的消亡是一个 “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过程[6]97,江泽民同志才说, “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7]150。

第二、片面地夸大了科学在取代宗教知识方面的价值。在蔡元培看来,美育之所以能替代宗教,就在于 “科学发达以后,一切知识道德问题,皆得科学证明,与宗教无涉”[8]23。很明显,蔡元培把科学取代宗教的知识作用看作成了其 “以美育代宗教”成立的基础。但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发展真的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知识问题吗?我们承认,科学的发展的确在很多方面消除了人们的困惑,深化了人们对宇宙和整个世界的了解,也推翻了过去许多由宗教做出的解释和说明。也正因为如此,科学成为了近代社会普遍追求的信仰,宗教在科学的进攻之下也似乎有了被科学彻底取代之势。然而,20世纪发展的历史并没有验证这一点,20世纪不仅出现了对科学理性价值功能的普遍反思,同时还出现了世界性的宗教复兴运动,原有宗教势力不断扩张,新兴宗教势力快速发展。原因何在?根源就在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与认知对象的无限性。诚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会不断被驱逐出原有的领地,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科学扩大人类认知领域的同时,人类又会面临新的、甚至更多的未知领域。人类即使在现实世界能用因果律,能用科学解释整个世界的状态如何,但它也始终无法最终解释整个世界的状态为何如此。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1987年在回答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时候就曾说过如下一段发人深思的话: “一个科学家做研究工作的时候,当他发现,有许多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美丽的自然的结构,我想,应该描述的方法是,他会有一个触及灵魂的震动,因为,当他认识到,自然的结构有这么多的不可思议的奥妙,这个时候的感觉,我想是和最真诚的宗教信仰很接近的。所以你问:相信不相信在不可知的宇宙中有造物主在创造一切?这个话,我想我很难正面回答是或者不是,我只能说,当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自然界一些美妙的不可思议的机构后,不管我们是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还是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都确实有你所问的这个问题存在,是不是有人或者是有神在那里主持着?我想,这也是一个永远不能有最后回答的问题。”[9]139-140杨振宁这样的一种感受,在许多科学家当中都存在着。爱因斯坦也曾指出:“这个世界最令人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10]97科学的荒原正是宗教之绿洲,科学的终点正是宗教的起点。那种认为科学的发展可以解决人类一切知识的观点毫无疑问是夸大的、片面的。

第三、片面夸大了美育对宗教慰情作用的取代。蔡元培在论证美育为什么能替代宗教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人以为宗教具有与美术、文学相同的慰情作用,对于困苦的人生,不无存在的价值。其实这种说法,反足以证实文学、美术之可以替代宗教,及宗教之不能不日就衰亡。”[3]71也就是说由于美育与宗教具有相同的慰情作用,所以能替代宗教。问题是美育的慰情作用和宗教的慰情作用真的完全相同吗?毫无疑问,美育所创造的美好世界,动人情景是可以给人提供瞬间的感性感乐和情感满足,是可以消除人类一时的痛苦和失落,但它满足于眼前当下的精神愉快,满足于个别具体之境的本性却决定了它不足以给人类提供长久的价值支撑和精神支柱,故而当人们从电影院走出,从文学艺术所塑造的故事情节中走出之后,不由自主会产生一种更强烈、更浓郁的失落感。而宗教则不一样,它给人所提供的安慰是一种形而上的、终极性的价值关怀,人们在这一价值系统中不仅能获得生命活动的价值意义和心灵归属,而且也能获得对生命和世界的整体性把握及安身立命的力量。此外,从心理效果上看,二者也不一样。美育所提供的快感、慰藉,更多是一次性、暂时性的;而宗教上的安慰则是一种长久的安慰,一个信徒一旦选定了一种宗教,这种宗教对他的影响将是恒久的,甚至会伴其终身,成为影响其一生价值取舍的决定性力量。伟大的文艺作品固然也能给人以持久影响,但它在效果的持续力上很难与宗教相提并论,更多的情况则是人们一旦离开具体的审美对象,快感与安慰便随之而去,因此,美育无法替代宗教。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在理论上的失误并非偶然,这实际上是他深受西方科学主义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在西方学习生活多年的、非宗教专业的知识分子来说,他对宗教的理解难免要受当时西方思想的影响,而当时的西方正是科学主义大行其道,宗教则急剧萎缩的时期。在许多领域,科学对宗教都取得了无可质疑的胜利。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胜利,所以许多人都坚信,伴随着科学理性的发展,宗教这种产生于古老蒙昧时代的精神生活必将无立足之地,必将最终被取代。蔡元培也正是在这种西方思想影响下展开了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论证工作,这也就导致他对宗教的认识难免偏颇。实际上,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宗教的诸多价值和功能是无法被否定和替代的。比如说宗教的情感慰藉功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指出: “宗教信仰意味着两个含义:不仅相信存在着神灵,而且对它也抱有希望或信赖。因此,宗教不单是一种对世界的解释,而且也是一种希望。”[11]314美国学者菲力浦·劳顿也曾说过:“对于信徒来说,上帝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他是一个概念,而是因为他是救世主或是精神安慰的源泉。”[12]203在当今科学昌明的21世纪,宗教依然十分兴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为信教者提供精神上的安慰。无论你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在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中,必然会有种种社会压力涌向你,这些压力的释放,有多种途径,而宗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既可以帮你释放压力,也可以帮你减轻痛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3]453宗教的这种情感慰藉作用是很难被消除和替代的,只要人类存在痛苦、存在压力,它也就有存在的空间。

从宗教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讲,它也是无法被替代的。从文化的起源来讲,宗教也许是人类文化之原型,因为人类其它一切文化样式,诸如科学、伦理、哲学、艺术、审美等,都可以从宗教中找到其发源的蛛丝马迹。在人类明晰的理性文化样式——哲学产生之前,宗教一直扮演着万学之学:人类文化老保姆的角色,不论是科学、伦理,还是哲学、艺术,可以说都曾萌芽于此,孕育于此,以致于有人说,“没有宗教观念的形成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产生”[14]16。从文化的发展上来讲,宗教也对其起了巨大的贡献和作用,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几乎所有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但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无不打上宗教的印痕,就连在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规范中也都投射着宗教的影响,以致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没有宗教的影响与渗透,人类文化就不会如此绚丽多彩。

此外,从宗教在民族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讲,它也有其独特的作用。首先,从民族的形成来看,共同的宗教信仰是促成民族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对某些民族的形成而言,宗教甚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我国回族的形成、发展和联为一体的历史过程中,伊斯兰教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次,从民族的发展来看,许多宗教不仅在其相关民族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其相关民族的文化、习俗中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就拿伊斯兰教来说,它向来不仅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还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在伊斯兰世界,它的影响渗透于各穆斯林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至于日常的饮食起居、婚姻丧葬等风俗习惯也都包括在内。

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蔡元培在西方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没有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之前便对之做出了几乎全部否定的判断,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全面的。也正是这种不客观、不全面导致他的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不仅没有在学术界获得共识,而且在实践中也没有获得成功,这不能不说是蔡老先生的一大憾事。

[1]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8:1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钱时惕.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11][美]西尔瓦诺·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2][美]菲力浦·劳顿,玛丽·路易斯.生存的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4]黄海德,张禹东.宗教与文化的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根源蔡元培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