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贵
(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衡阳 421002)
公共心理学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素养、从教技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既是高等师范院校体现其教师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学、学科教育、教材教法和教育见习实习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基础。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对此做过精辟论述:“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应用和对教育学者的必要性方面来说,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1]正是基于公共心理学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的此种特殊地位,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公共心理学本身教学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未来教师整体的职业素养。
通过对国内公共心理学研究论文的元分析发现,公共心理学的研究出现过两次双峰,即1999年和2003年两个高峰,近年来处于下降的态势。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改革研究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改革的理论和实践;②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和实践;③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④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2]。分析也表明,公共心理学的实践应用性问题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故文章拟从实践性视角对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做一探析,以求抛砖引玉。
心理学的诞生在于实验。众所周知,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因此,实验之于心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心理学的发展在于应用。130多年的心理学发展史证明,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可以通过实验得以发现、揭示和确证,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源自于社会实践和实验验证。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21世纪的显学。这基于两点:一是科技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人的心理需要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动力,心理学研究凸显重要。二是社会本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新世纪以来,心理学的社会应用正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支点。
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在于致用。从课程定位上,公共心理学是一门面向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为师范生解决将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提供理论上依据和方法论指导。在教学目标上,公共心理学的实践应用性在于帮助师范生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做出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心理和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方法,陶行知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3]。也就是说,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应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做 (实践、实验、案例分析),做必然是公共心理学教学本身应有的属性。
一言以蔽之,实践性是公共心理学的核心品质。
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在教材内容和体系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和问题。如,当前关于公共心理学教材内容就有几种倾向:普通心理学体系倾向、教育心理学体系倾向、发展心理学体系倾向、综合体系倾向,等等,这给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带来了较大争议和混乱。
我们认为,高师公共心理学决不能成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有关分支心理学条条块块的凑合,它应是一门新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学科内容和体系。只有这样,高师公共心理学才能够彻底摆脱长期以来课程教学改革出现的困境,从实质上发挥公共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具体而言,实践性视角的高师公共心理学内容要打破既有的学科体系框架,以实践性的学科基本问题为中心,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重新整合。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可按照 “一基两体”的结构进行建构。一基是指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基础内容涉及心理学的性质、心理过程、心理的特性等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两体是指公共心理学的主体内容涉及两个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一个是关于善教 (如何教)与善学 (如何学)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另一个是关于育人与育心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善教善学知识体系以教学为主线,以智育内容为主体,整合相应的心理学内容,分为认知性内容和意向性内容两个模块。认知性内容包括感知、记忆、思维以及知识习得和能力发展等内容,意向性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内容,学习掌握该方面内容有助于师范生提高未来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育人育心知识体系以育人工作为主线,分为品德教育、个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模块。品德教育涉及品德形成、品德培养和不良矫正等方面知识,个性教育涉及个性及其培养、气质及因材施教、能力教育等方面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适、择业升学以及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
在教学内容呈现上,每个模块的内容遵循“一体两翼”的模式,即公共心理学某一模块知识的呈现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两翼。理论是教学案例和教学实验设计的基本依据,典型案例则是教学理论生活化和现实化的强力载体,实验教学则是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逻辑性和操作性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三方面教学相辅相成,体现出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位一体,集系统知识体系、鲜活案例和实验实践于一身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特色上,要充分突出 “实践性”,即要充分体现出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指导基础教育实践和解决基础教育问题的实用性。这可从两方面予以体现:一是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在理论阐述上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即理论要么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要么发掘于教育教学实践。二是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在实践运用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当运用心理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时,应尽可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确实能提高师范生今后教书育人的技能和技巧。
教材是是师生双方开展教学活动的共同基础,不仅是教师用以指导学生、发挥教学中主导作用的主要依据,更是学生借以学习知识、体现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基本依托。在确定好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后,就应该以适切的教材体系予以组织。
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组织的基本构想:在教材体系和论述方式上按照 “双主线贯穿、模块整合、问题聚焦、案例分析、实验验证”逻辑形式进行呈现,实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从事将来教书育人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适应基础教育和新课改需要。以下做一详细阐述。
整个教材分为基础编、教学编和育人编三编,也即 “一体两翼”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基础编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教学编和育人编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教材主要部分以 “双主线贯穿”的方式组织,教学编以善教善学工作为主线,育人编以育人育心工作为主线。
每编的组织以 “主题模块整合、典型问题聚焦”的形式出现。每个主题模块由一个内置中心问题的案例引领和贯穿,并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以克服或消除心理学既有的学科体系所造成的理论章节间及其内部相互割裂的弊端。具体而言,横向整合是指打破心理学各学科及现有公共心理学章节间的界限进行整合。纵向整合是指在各模块内部淡化 “意义和目标”、 “内容和任务”、 “原则和规律”、 “途径和方法”等习惯上的划分,使之实现较为系统地整合。一般整合为两块:一是案例中心问题解决所需的相关概念、原理及其解释;二是引申出相应的教育策略[4]。
在主题模块的论述上,基本上以 “教学案例分析”为主体,每个教学案例包含知识体系要点、案例、案例分析、思考题四个部分。在教学案例的组织上,注重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形式与结构上的灵活性,如有的先理后例,有的则先例后理;在案例的取材上,尽可能突出案例的目的性、典型性、科学性和启发性,注重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如有事例描述型、解决问题型、自主设计型等案例形式;在思考题的设计上,紧扣知识要点和案例,体现巩固性、引导性、研究性和拓展性的特点。
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大量的理论观点来自于观察、测量和实验。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大量的 “实验验证”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将教学实验设计成为一条副主线,在大多数主题教学内容之后、或之前、或之中配套相关实验,既不破坏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更加凸显了教材的学科特色。
具体而言,公共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要一味追求实验项目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是要侧重于与教学育人工作紧密联系的实验项目,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验项目。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要以 “集体实验为主,分组实验为辅”。集体实验是指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将经典实验搬到教学课堂、融合于理论教学中,重点关注这些实验是如何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分组实验则是重点关注心理学思维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或通过有关心理健康与人格特点的测评与诊断,让学生自我探索,增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1][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李子卓,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9.
[2]全莉娟,王道阳,姚本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09 (3):133-135.
[3]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4]许继红,刘永萍.实践性取向的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