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诗而立 晴空向南——读李镇东诗集 《向南而立》

2014-08-15 00:51:46马汉钦程曦影邓圆圆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生命

马汉钦,程曦影,邓圆圆

“腹有诗书气自华”。李镇东是一位很有才气的青年干部,他的诗歌有着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已引起衡阳文学界的关注和兴趣。最近,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 《向南而立》。该诗集收入他近几年来创作的诗作。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通过写景描物,感叹人事,抒发胸臆,在情景交融中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这些诗歌以其对绚烂的阳光、斑驳的色彩、虚拟的幻象与真实的现实的准确把握,它所构成的诗性空间,原来就是一座美丽的、带着浓郁芳香的花园。这些诗歌都是诗人灵感喷发的真实写照,它没有刻意的华丽修饰和故弄玄虚的雕琢,简洁明了,朴实无华,却富有生动的哲理,真情实感跃然纸上,犹如一束山间的小花,一泓阳光下的泉水,清新而鲜活。

优秀的诗歌作品当然来自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更不是镜子的折射。它的自身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品。诗歌或许并不是分行的文字,不是涂抹的色彩,更不是所谓圆熟的技巧,而是诗人与世界的沟通,在沟通中的某种顿悟,在瞬间的突然爆发。诗自有自己的入口和暗道,一个优秀的诗人会在生命的暗示下,用诗句体现生命的本能,而不使语言游离于生命的真实。

在 《放声哭吧——写给即将出生的宝宝》一诗中,他写道:“放声哭吧,宝贝。不要惧怕这个陌生的世界,这些空间会慢慢熟悉在你的时间里,不要惧怕那些钢筋水泥高楼,你的视线尽可穿越眺望远方,不要惧怕那吵闹愤怒的嘈杂声,你的耳朵要听出生活美的乐章,不要惧怕这个社会来到你的世界。”我们在这个俗不可耐的世界面临很多的诱惑与妥协,但作为诗人,他通过他透视的生活,对即将到来的生命寄予新的希望,要他们有更勇敢的担当,哪怕自己极其渺小,抵抗不了这个现实的世界,但是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安静与自由,这是对生命最本质的尊重。

“生命的表达要跟着岁月的步伐”,“父亲是山母亲是河,他们坚持守候着你的常青”生命,死亡,岁月,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时间。李镇东的诗既有中国传统诗歌的质朴也有现代诗歌的诡异和神秘。他的诗注重自己的品质,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命,抒写自己的生命状态,每首诗都是生命中的一次感悟,一次喷血,抑或一次昏迷。

“当然,你必须得哭出人生的精彩。对,你的小宇宙始终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你要创造源源的动力和目标,你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声音和天空,你要将生活燃烧成彩虹的模样,你要将哭声燃烧成成功的壮举”。他的诗歌是真实的,但不是透明的,也不是温情的,更不是污浊的,是经过生活打磨之后还生命于琐碎、具体、本源的真实面貌,引起我们读者心灵的共鸣。最后,他的诗歌是饱含着生活体验,他善于从平凡枯燥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凭借着对生活的热情,他将诗歌的触角伸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生活中的欢喜,也抚摸着生活中的疼痛、温暖,书写了生命中的爱与痛。

《向南而立》正视苦难,并且在所遭受的苦难中,提取中华民族可贵的民族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在这个时代,这是很难得的。

比如在 《苦难兴邦》这首组诗中,诗人分别提到了 “抗洪”、 “抗冰”、 “抗震”,在 “抗洪”中,诗人详细地回忆了当时的情景:暴雨饥饿地扑向江南、华南、北方大地,长江、鄱阳湖、洞庭湖、珠江、闽江、嫩江、松花江,宽广的胸怀顿时被搪塞得喘不过气来不再气吞万里如虎。一系列的地名被一一罗列出来,一个接一个让人沉重的喘不过气来,仿佛一切都要被冲入洪荒之中。幸而火车、飞机、汽车响应了部门的号召,“满载着各地人民的情意和祈祷往灾区集结”;幸而百万群众、干部响应中华民族精神的号召,“用身躯和生命筑起了不倒的防洪堤”,这正反映了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优良传统。

又如,在 “抗冰”中,在 “带着拉尼娜预谋的雪花”的高山上,在 “无数的雪花跌落泥土和池塘”上,在被 “冰冷的呼吸亲吻着大地”上,希望之风并未散去,总理 “滚烫的眸光迅速聚集起千万儿女的热血”,使得 “冰凌的电线努力热身起来,小憩的京珠高速努力运动起来,农家的烟囱努力释放着体温,让迷途的眼神不再寒颤,让前方呼唤的家门不再寂寞,让远方的等待开出一个花香的春天”。这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冰天雪地中创造的奇迹。

又如,在 “抗震”中,那地狱般的景象再次被提了出来:“北纬卅一度与东经百零三点四度的强烈碰撞,地球肌肤裂开了一条鲜血直流的伤口。”多么惨烈的一幕!然而总理并没有退缩,我们的子弟兵也没有退缩,哪怕下一秒灾难就会降临到他们头上,他们依然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用 “血肉之躯抵御钢筋水泥”,“从泥塘里从废墟上从瓦砾中,抢救出一个个微弱而又顽强的生命”,展现了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民族风貌。

诗人以对祖国、民族炽热的情感,在卷五的诗歌中贯穿着对民族精神的歌颂。然而诗人毕竟是矛盾的,在 《他们被城市命名为 “农民工”》一诗中,诗人赞扬了农民工们的勤劳辛苦,尽管没有正面描写,但若不是勤劳的人,又怎会热情地收割?又怎会细腻地缝补衣服?然而他们依然走不出 “劣质的西服和仿制的皮鞋”,走不出 “稻子的本色和乡村的方言”,就着 “一张又一张没有温度的货币”,温暖自己 “压抑的情绪和尊严”。诗人运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农民工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并将这遭受的不公与农民工身上带有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对比,反映了在 “现代文明”与 “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精神矛盾与精神困惑。这是卷五歌颂中华民族可贵的民族精神的基调中,情感较为复杂,思想较为独特的一首诗。

《向南而立》中汇集了一批有信仰的诗,在这个时代,这是很难得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与信仰已渐行渐远,连叙事的文学都回避它,更何况抒情诗。而缺乏信仰,我们的叙事与抒情,便同时都失去了力度。在这部诗集中,我读到了在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信仰。

比如,在 《衡山是一杆秤》一诗中,诗人发挥 “衡山”之 “衡”的内在涵义,似乎是在呼唤着某种很稀缺的精神资源。诗人将衡山比作一杆秤,认为它 “横立天地间称量时间人和物”、 “称量着自然风景哲学命题”,同时,也是虔诚的人们恒于心中的准绳,在这样虚妄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发出了公平正义的呼喊,是难得的时代强音。

在这样精神信条的影响下,诗人时而是忧伤的,宛如空中的流云,“从海平线连着天穹,心情淡漠却固守着希望”,营造的意境仿佛已是灰蒙一片,没有生机,直到 “一束束红光”照来,唤醒诗人内心中沉睡的信念。面对这样的光明,诗人“刹那间晾干了那些忧伤的内心”。这是一个正义到来的情况。

也有正义遥不可及的情景。在 《西双版纳动物说 (组诗)》的 “狼说”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匹狼,以为自己可以 “豪迈和无拘无束,奔跑在草原或森林,不曾畏惧虎和豹”,这里的 “虎”、“豹”与下文的 “现在的天空”象征着社会中的恶势力,当世人看到强大的恶势力如夜幕般降临时,便感到 “奔跑是一种梦想和奢望”,甚至在别人的眼里,“看见自己就是一条狗”,索性 “放弃了狼嚎,放弃了奔跑,只留下对月低语的勇气,慰藉内心”。当诗人站在狼的视角,说出 “碎心的疼痛,是否可以诠释和谐相处,人类和动物之间,上辈子,我们应该都是一家人”的话语时,似乎是一种妥协,但又不然,当诗人向往的公平无法实现时,这句话或许就成为了一个设问句。

总之,李镇东的诗歌创作,坚持优雅与灵动,坚持情景交融,诗画并存。这样的诗路,承传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给我们带来舒适优雅的阅读美感。同时,又具有浓郁的诗味,使诗歌更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气质与抒情气质。李镇东的诗歌,在坚持抒情与美学气质的同时,又在当下纷繁复杂的诗歌风格影响下,融入更多理性的思维,在诗情画意之中,更突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识、观念与哲学理念。同样,也或多或少混杂一些口语诗的符号或影子,不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纯粹的抒情诗风格了。

生活中的李镇东我接触不多,谈不上对他的了解,但在读罢他的诗集 《向南而立》之后,我的脑子里却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即他是一个喜欢把绿意和花香从喧嚣繁忙的凡尘带进诗意和惬意的人,他要追求到心灵上的高层次。我还感到李镇东是一位真诗人,自小就热爱诗歌的他,从来就不为世情的变迁而封存炽热的诗心。仅这点,就足够让我心悦诚服了。在充分肯定李镇东诗歌艺术特色、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也感觉到《向南而立》这部诗集还有某些不平衡之处。希望他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能够做到使诗的内涵更深刻一点,构思更新颖一点,语言更精炼一点,行文更自然一点。期待着为读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生命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