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林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上湾中学 甘肃渭源 748200)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学生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观察是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无论是在自然环境中研究动植物,还是在教室、实验室内观察标本、模型或解剖小动物都必须要进行观察。因此,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采取一定的方法去实施。下面笔者就如何在生物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初中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能自己准确的呈现科学现象,从而明确观察的对象,进一步体会出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一般是先提出实验目的,然后做一些相关的交待,再进行具体操作。如在教学生发酵实验的观察时,要使瘪气球胀大这个现象准确地呈现出来,学生往往只看到气球变大这一宏观表象,却容易忽视培养液中气泡的产生是气球变大的根本原因。而如果是准确呈现现象,然后明确观察的目的性,课堂上便会是另外一种现象。具体操作步骤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明确观察的目的:(1)气球为什么会胀大?(2)气球中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3)培养液中为何会冒出气泡?(4)培养液中产生什么气体?(5)糖水不加酵母会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使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培养液产生的气泡上,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和目的,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基本概念,认识了基本规律,掌握了基本技能。
演示实验除了服务于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的目的外,还是一种示范性的操作行为。正确的演示实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这样的演示实验也才具有观察价值,并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有意具体指导下,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察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随时提示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注意事项之外,还应使学生建立通常进行观察时的一般行为模式。
新版初中生物学教材运用了很多图片来介绍生物学知识,但农村学生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习惯,往往重视对文字性内容的识记和背诵,而忽视了通过图片获取知识的捷径。例如我在教授心脏结构时指导学生按如下顺序观察课本插图:先左后右、先上后下逐个认识心房和心室,然后教师明确指出这个图片呈现的是和观察者面对面的人的心脏结构,从而顺利解决了部分学生自身和图片左右不会转换的认知误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后来的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当然这个顺序可随图片内容随时调整,如观察鸡卵的结构时可用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两种不同的顺序,有助于学生掌握鸡卵的结构。有了观察行为的一般模式,就有利于进行计划性观察,提高观察效果和观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使用显微镜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连看两遍,然后全体学生复述操作步骤,教师演示,学生再看第三遍视频,比较老师和视频中的操作那些地方不一样,明确实验步骤的正确操作过程,直至操作规范。各实验小组分组操作,教师和课代表分组指导,直至各小组操作规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实验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观察能力就高了,教学效果才会逐步提升。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结果需要适时评价。如在人血涂片的观察中问一位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放大倍数多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认真进行了观察,不但看到了红细胞,明确了颜色、形状、放大倍数,还提出了“红细胞中央为何是空白的”?在此基础上又询问出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结果这位学生很快在视野中找到了一个白细胞,教师当即在全班表扬了他,这位同学在以后的生物学习倍加努力,在班级生物学成绩中一直领先,这位同学考入兰州大学药学院学习。
在实际的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植物分类时,可让学生重点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树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有高矮、颜色、花的形状、花色、花的结构、叶是网状脉还是平行脉等,不论观察什么,都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初中学生的观察不能做到全面有效,看了树的形状忘了树的高矮,摸了树的树皮干忘观察树的颜色,而且在观察感官的运用上,往往专注于一种,最多就两种,也不能做到各种感官的共同体验。
基于初中学生不能系统观察这个特点,我们应该合理安排,保持观察的系统性、长期性。根据课程标准,有计划的系统的引导他们观察每一单元生物学现象,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在观察事物时容易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缺乏细致的观察。但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认识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如观察鸡卵的结构时,胚盘是学生不易发现的,因有胚盘的一面正好看不见,同时胚盘和卵黄膜是很容易被学生误解成一个整体,所以在观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卵壳开始,到卵黄膜时,轻轻地用解剖针从远离胚盘处刺破卵黄膜,再撕大裂口,然后轻轻晃动培养皿时,胚盘就随卵黄流出,最终学生明白它们是两个结构。掌握了鸡卵的结构。
观察能力是科学学习重要一环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通过长期的培养,并勇于尝试不同的方法,才能一步一步地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