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
(国营梨树县靠山机械林场 吉林梨树 136508)
(1)碳汇和碳源。碳汇的选择和应用,取决于碳汇问题的研究目的,以林业碳汇为研究对象所指的碳汇,一般采用的《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界定的定义,即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森林碳汇河林业碳汇。森林碳汇则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指经由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3)碳汇造林。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据测算,树木每生长一立方蓄积,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每营造15亩人工林,可以清楚三口之家产生的二氧化碳;每营造11亩人工林,可吸收一辆奥迪轿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
(4)《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个世界上为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全面控制排放、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以国际公约形式专门针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的公约。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开放签署,有154个国家和欧共体签署了该公约。公约于1994年生效,有184个国家或地区集团组织作为缔约方加入了该公约。《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由序言、26个条款和两个附件组成,可分为介绍性条款、缔约国义务、履约机构和程序和最后条款等四个部分。
(5)《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上,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间,39个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平均减少5.2%,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规定具体的减排义务。它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排放市场交易,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将可以在缔约国之间进行自由买卖。2005年2月16日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
议定书为促进实现减排目标,允许各国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完成温室气体减排:
一是“排放权交易”,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的买卖,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买进超出的额度的国家超额完成的任务;二是“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从中扣除本国森林资源实际能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三是允许利用绿色开发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促进共同减排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减排效率与能力。四是可以采用“集团方式”,以地区为单位,采取有效的区域消减,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即联合履约JI。
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的“联合履行机制”、发达国家之间的“排放贸易机制”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引入的3个“灵活机制”。
(6)国际碳贸易。《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直接催生了国际碳贸易,推动了国际碳市场的发育。与其他市场不同,碳市场是一个完全由国际政策制造出来的市场,而且一直与全球气候谈判进程息息相关。目前,京都规则下的碳交易(包括碳汇交易)大都是减少排放的工业项目,而林业碳汇项目由于规则的复杂以及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能够实现的交易极少。这种市场下的碳交易价格多是谈判的结果。在国际上,还存在着不受《京都议定书》规则限制的“非京都市场”(志愿市场)。这主要是由一些区域性政府立法启动的交易,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纽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等,都是州政府立法下产生的交易。此外,还有企业联盟发起、企业之间相互认可的交易,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这类市场对碳汇的交易是有特定的区域限制(主要在美国、墨西哥和巴西境内)和特殊要求。无论哪种市场,政府立法、严格的规则和计量标准均是重要的基础。
(1)林业发展战略层面。气候变暖是全球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是涉及人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当前生态问题国际化最有代表性的事项。因此,积极参加与碳汇相关的国际交流和国际谈判,也有利于参与林业发展的国际进程,并为国家气候外交提供支持。
(2)生态系统层面。我国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富有多样性,拥有寒带至热带的气候地带和特殊的地理区域。对这些区域的综合研究,对于阐明中国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能提高我国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分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规律,为建立精确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清单和制定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提供科学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