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内涵探究

2014-08-15 00:46窦红平
黄山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务员答题文体

窦红平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238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1]591自2000年2月18日,中央、国家机关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中首次采用《申论》的形式以来,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招录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考试之中,“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2]3是笔试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应用较广泛的考试形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申论》考试的检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评价,即重点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进行测查,这也是《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内容的原因。探讨《申论》的概念、性质、特征等内涵问题,以期为广大公务员应试者提供切实之指导。

一、“申论”的概念

“申论”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时萧子显撰的《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有这样一段话:“军荒之后,县有一部劫逃紫山中为民患,敬则遣人致意劫帅,可悉出首,当相申论。”[3]263此处“申论”为“展开申述、辩护”之意。而在该书卷四二《萧谌传》中还有这样的一段话:“谌恃勋重,干豫朝政,诸有选用,辄命议尚书使为申论。”[3]408在此“申论”则为“申诉、控诉”之意。可见在这一时期,“申论”的含义侧重于“申辩、辩诉”之意。

到了唐宋时期,既承袭了南北朝时的“申论”之意,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吴潜《履斋遗集》“改宝谟阁直学士,兼浙西都大提点坑冶,权兵部尚书、浙西制置使。申论防拓江海,团结措置等事。”[4]1398范处义《诗补传》“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此章申论人言之善否,不难辨也。”[5]239这两处的“申论”均有“分析、论证”之意。

明清时期,“申论”运用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从国家政务到学术知识领域,“申论”一词出现频繁。如赵尔巽在《清史稿》卷一百六十《邦交志》中记有一事:“第六两款,均申论设关事宜,章程由两国酌定。”[6]4691牛钮《日讲易经解义》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说:“此二节又申论中四爻之义也。近谓四近君也,柔指六言,刚指九言……”[7]674乾隆在《御制读史记儒林传》中言:“朱子谓诗传,直以为文王后妃时所作,盖本毛苌之义,可谓具有卓识,而未言三家之失于传论,兹故申而论之”。[8]8此时,“申论”已经有“对一事件或某一问题的充分地分析、论证,从而达到科学地决策,准确的认识”之意。

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将《申论》作为录用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之一,并在《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中指出 “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2]3此处,“申论”应有“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

综而言之,“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申论”就是一种要求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作出相应的说明、申述,并由此发表见解,提出方案对策,进行论证的应用文体,它主要用于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

二、《申论》的性质

鉴于现行的《申论》考试是出于“为国家选拔录用公务员”的目的,决定了《申论》考试具有下面的性质。

第一,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作为一名真正的国家公务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需。因此申论考试时,尽可能提供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让考生进行分析和论述,目的就是为了检测考生处理公务员日常事务的潜能。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所给材料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当这两者之间产生矛盾时,作为准公务员身份的考生应如何去解决,即如何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起来,这就是对考生解决日常工作能力的检测。

第二,申论考试是对考生的知识面进行测试。根据每年公务员报考条件,原则上任何专业都可以报考公务员,既可以报考和自身专业对口的职位,也可以报考部分无专业限制的职位。这样势必导致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大不相同,因此申论考试中为考生提供的阅读材料大多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这就是要求考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如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级以上)的题材是有关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粗略看所提供的材料,可能以为那些学海洋科学专业的考生会占便宜,其实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类题材,考生平时都比较关注,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中国海洋、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中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可见申论考试的试题对学哪个专业的考生都是公平的。

第三,申论考试是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测试。申论考试所提供的资料大多是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一些事情,一般涉及面很广,但试题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合理性,考生在答题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应具有可行性,即所提出的解决意见必须切合实际,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实质上是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一种测试。因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和方案是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项工作,在历年公务员考试中对这方面的考核越来越重视。当然申论考试不会引导考生漫无边际地遐想,不管问题多么复杂、涉及面多广、人们的见解多么莫衷一是,都是能够解决的。比如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的试题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安全问题,即科学发展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必须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考生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符合时代的主旋律,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

三、《申论》的特征

在《申论》写作中,“申”是“论”的前提和基础,“论”是“申”的目的和归结。作为一种新文体,结合近几年来部分《申论》试题,可以研究出《申论》写作的一些共性问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一)写作文体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与科举考试中的“策论”和现行文书等写作文体的特征比较而言的。

科举考试中“策论”侧重于考核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9]231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通常采用“政论”(议论文的一种)形式。而《申论》侧重于考核考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从试题册所提供的众多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在一定程度上立足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全面考查考生现有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潜能,因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仅涉及到议论文一种文体。

现行文书(包括行政公文和事务文书)在写作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属于应用文写作范围;而《申论》既要考查考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又要考查考生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如《申论》中的“概括题或者概述题”要求用不超过规定字数概括或概述所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就文体而言,在答题时可能是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提出对策题”是根据所要求的虚拟角色提出解决材料所反映问题的主要对策或方案,就文体而言,属于应用文写作;“作文题”是给定范围或命题要求围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论述、论证,全文应贯穿一定的辩论色彩并蕴含一定的政治思想,就文体而言,属于议论文写作。

(二)答题过程的程序性

程序性主要指《申论》考试的答题过程一般都有以下四个步骤,即阅读材料、概括要点、提出对策、进行论证,而且这四个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超越,不可逆转。

第一步,阅读材料。根据《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必须对试题册所提供的素材进行科学地归并、整合,从而全面准确地掌握材料内容,尽可能地提炼材料的主旨,这是申论写作的前提和首要条件。纵观历年《申论》真题,少则1 500字材料,多则达10 000字材料,而且这些材料多半是列举现象或典型事件,这势必要求考生具备娴熟的阅读能力。

第二步,概括要点。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既是对阅读材料环节进行的小结,又将直接影响到提出的对策是否更具针对性,甚至影响到将要进行的论证是否有扎实的立论基础。概括要点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答题时要紧扣材料,同时也要切中要点。

第三步,提出对策。这是在对给定材料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就其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答题时,一方面个人定位要准确,即考生的“虚拟身份”,另一方面提出的方案要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办法,同时还要由具体的职能部门去解决问题。

第四步,进行论证。实质上就是给材料作文,即根据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论证。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立足于所提供的材料,挖掘出中心论点。做到明确议论的内容,在阐释、分析问题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主张,并合理运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进行论证。

(三)写作内容的针对性

针对性主要是指写作内容的目标指向。具体地说一方面指申论测试目的针对性,即主要对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检测,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分析、概括两个方面的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述。另一方面指申论的试题具有针对性,一般存在着指向的对象是某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并要求按相应的工作职责,知道在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代表特定的机构或个人面对特定的对象该说些什么话,并能将其写作成文。如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地市级)中的小作文有特定的假设对象——文化局的干部,特定的信息——给定资料8,特定的内容——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讲座等主要内容。

四、《申论》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从考生参加《申论》考试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申论》考试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提出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阅卷时发现,不少考生提出的对策空洞无物,只是喊几句“放之四海而皆准”口号,缺乏针对性。或者提出的对策失之偏颇,没有全局观念,没有实践基础,不从人民群众实际出发,甚至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或制度相悖,缺乏可行性。

另一方面,书面表达缺乏语文素养。历年来,许多考生的《申论》科目得分过低,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语文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言之无物。知识匮乏,大多数考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或相近专业比较了解,对其他专业知识涉猎过少,答题时,缺乏专业术语,套话连篇;(2)言之无理。立意不准确,文不对题,观点不明确,不能清楚地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3)言之无序。缺乏逻辑思维和辩论思想,对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规律不能熟练掌握,导致文体不符;另外,错别字、病句频繁出现,卷面不整洁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首先,虚拟身份,对症下药。提出的对策要在充分理解试题册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之上,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2010年申论试题(地市级),考生如果将材料所反映的W市在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解为“转移污染及片面发展经济”,那么考生在拟定对策时应以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来思考,如企业在发展经济时应结合W市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不得以牺牲当地的环境为代价;政府应严格审批企业申报的项目,对污染排放的企业加强监管;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着眼子孙后代,扭转市民一切为了经济发展的观念等。如此写出的文章不仅针对材料提出了具体的对策,而且明确了企业、政府、市民三方各自的责任。因而答题时,一方面个人定位要准确,即考生的虚拟身份——准公务员;另一方面提出的方案要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从实际出发,由解决问题的具体职能部门去执行。这里模拟公务员日常实际工作情境,主要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注重语文素养的积累。尽管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然而以书面语言为工具传播信息、开展活动仍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由国家公务员工作的性质和我国国情实际所决定的。书面表达能综合检测考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水平。申论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依赖于平时的积累。不仅要经常阅读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要关注一些时事报刊,如《光明日报》、《半月谈》等,也要浏览一些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更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时事、政策,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政策分析水平。同时平时应坚持模拟申论写作训练,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朝着三个目标努力,即言之有物,舍得用规定的40分钟去阅读材料,通过比较、联想等方法寻找材料之间的联系,提炼出材料的主旨,保证写出的文章不脱离材料;言之有理,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明确自己的观点,既清楚论述的主要问题,又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言之有序,按照写作规律和人们的认知规律,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思想、观点采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只有真正理解《申论》的概念与性质,准确把握《申论》的文体特征,了解《申论》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才能深入研究《申论》这门科学,从而有助于《申论》考试形式的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遴选出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行列。

[1]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M].7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张小龙.申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

[3](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宋)吴潜.履斋遗集[C]//四库全书:第 1178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宋)范处义.诗补传[C]//四库全书:第 72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清)牛钮.日讲易经解义[C]//四库全书:第 3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史记[C]//四库全书:第24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梁)刘勰.文心雕龙[M].长沙:岳麓书社,2004.

猜你喜欢
公务员答题文体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篮球公务员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