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羊
书籍被称为人类的精神食粮。由此联想,读书也可以视同“吃饭”。如果把读书与吃饭联系起来作一下比较,可以发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像吃饭一样读书,满足健康需求。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才能有强壮的体魄、充沛的精力。然而,人能超然于芸芸众生不在于体力优势,关键在于人有精神。身体多么健康的人,其生命也是有限的,但品德高尚、思想深邃的人,其精神可能长存,他的品行、业绩、贡献,能让他英名永存,这就是生命价值的所在,这就是所谓的“死而不亡”。
维系身体健康,离不开吃饭,从食物中可以摄取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保证精神健康,离不开读书,读书可以为大脑贮储养分,陶冶情操,增强思想免疫力。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需要有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态度、高昂的斗志。读书是保证心理健康的良药,读古人之书,好比与先贤对话,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交流。得意时读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失意时读书,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创建和谐机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多一分诚信和胸怀,少一分猜忌和狭隘;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少一分偏执和计较;多一分谦让和公平,少一分争斗和霸道。读书不但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还可以造就一代又一代成就大事业的人,读书不但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还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尽管读书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体验,但是一旦无数个个性化集合起来,就形成气势恢宏的强大力量。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会受益终生,一个集体养成读书习惯,这个队伍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
像吃饭一样读书,讲究“营养”结构。吃饭可为充饥、可为尝鲜,而最根本还是为摄取营养、补充体力。因此,吃饭要注重粗细搭配、荤素交替。读书可为应试、可为消遣、可为学技,而最重要的是增智修身,所以,读书的态度应当是“开卷有益”,要文理兼顾、古今不拘、中外齐修。只要是健康的书,不论哪一类,都可以读。我们要读的书应当是全面的,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古代作品到近人新作,广收博览,必有收益。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广泛阅读,知识面广的人,不但“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办事干练。阅读一本书,就可能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可能进入深邃的真理空间,就可能占据思想的制高点。如果善于学以致用,把读书的收获运用到改造客观世界中去,运用到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当中去,就会让读书迸发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历史上,多少名人志士,因为酷爱读书、终身坚持,从而读出奇崛人生,读出伟大成果。清朝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在位61年,是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但他读书的时间比当皇帝的时间还长,从5岁开始一直到死,都手不释卷,后人称之为“读书皇帝”。有人总结康熙的读书历程,概括为“三个四”,即四个阶段:少年好学,青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四个境界:欣然境界,愤然境界,敬然境界,陶然境界;四点经验: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时代快速发展变化的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努力推动全党读书、全民读书,花大力气把读书活动真正搞起来,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搞一阵风。希望人人争当读书学习的模范,在读书活动中开茅塞、除鄙俗、得新知、广见识、养灵气,真正体现读书活动“强素质、作表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