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成节水型社会

2014-08-15 00:44臧志凌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4年7期
关键词:节约用水节水型经济社会

□ 臧志凌 刘 琳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发展之基。水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撑,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既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基本前提,又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先决条件。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水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而建成节水型社会无疑是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节水型社会的涵义

所谓节水型社会,就是为了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和自觉节约水资源的社会风尚,促进人水和谐相处,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上,实现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最终实现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模式。

二、建成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水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水生态危机状况的加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已有的教训和现实的反思告诉我们,只有重视节约保护水资源,努力建成节水型社会,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一)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水资源现状的有效途径

水资源是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本应被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工业进程的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使水资源污染程度不断加深,过度的消耗和保护的缺失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近几年频繁发生的水生态危机事件,已为我们一次次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能再忽视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节约使用。因此,建成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水资源现状的必然选择。

(二)节水型社会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节约水资源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举措,节水型社会必将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节水型社会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其具体举措。

(三)节水型社会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资源服务于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诸多产业和领域,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可以说水资源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尽管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其可再生的能力受到一定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任何无节制的开发和使用都会对水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要求自然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因此只有珍惜、节约水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使其为当代人和后代人永续利用。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是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科学规划,优化配置,节水防污。因此,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其必将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基础和健康的水生态环境。

三、建成节水型社会的举措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多个层面加以推进和完善,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细化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是人类活动赖以参照的行为准则。通过建立健全细化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可以为节水型社会提供全局性、普遍性的制度指导,统筹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可以以权利义务的方式引导人们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或滥用,从而使人们做到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尽可能高效利用水资源。

(二)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管理调控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保障水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在此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通过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一系列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行政手段,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由上而下的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水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等多种经济手段,合理限制水资源的使用,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三)引入科技手段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因此,科技手段在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作用不可小觑。科学技术特别是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可以在污水回用、雨水利用、海水淡化、循环用水、节水器具研发,及淘汰高耗水、低产能的工艺、技术、设备等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

(四)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

执法和监管是建成节水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法行为和现象,这就要求执法部门和监管单位要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严厉制止、查处、打击各种破坏水生态文明的违法行为,为建成节水型社会保驾护航。

(五)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宣传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事业。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开展节水宣传,一方面可以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特定宣传日开展节水宣传,使社会公众了解知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危机,普及节约用水常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的辐射宣传作用,长期而深入的倡导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及节约用水意识,形成“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社会风尚,为建成节水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

节水型社会作为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的社会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并付诸实践。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因此还有很多制度需要理顺,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之路。

结语:我国水资源环境的现状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矛盾,水资源所面临的危机使我们再次认识到必须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水资源环境,缓解水资源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节水型社会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相信通过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的大力引导,执法监管的有效实施,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定能早日建成。

猜你喜欢
节约用水节水型经济社会
节约用水
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节约用水
节水型抽水马桶
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