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峰,陈学民,李 琴
(临汾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山西 临汾 041000)
根据临汾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资料,全市1956—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2亿m3,按水源分,地表水资源量13.2亿m3,地下水资源量10.3亿m3,重复计算量8.3亿m3。水资源总量最大值30.7亿m3,最小值8.29亿m3,出现年份分别为1964年和1997年。按照2000年人口计算,临汾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80m3,与全省基本持平,仅是全国水平的1/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界限。按照2000年耕地面积计算,全市每公顷平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940m3,比全省平均水平多3.7%,但仅为全国水平的1/9。
全市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河流、岩溶泉水、地下水构成。地表河流位于黄河流域,由大小河流200多条组成,按照河流长度划分,有9条大于50km,按照流域面积划分,有36条大于100km2。岩溶泉水主要包括霍泉、郭庄泉、龙子祠泉三大泉水,地下水广布于平川地区,属松散岩类孔隙水。地表河流相比岩溶泉水和地下水,水质最差。汾河干流的水质最差,在临汾市范围内均为超Ⅴ类水,已失去供水功能。霍泉、郭庄泉、龙子祠泉三大泉水质状况良好,霍泉水适用于生活饮用水、一般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郭庄泉水适用于生活用水、一般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龙子祠泉水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经适当处理后,可用于生活用水。全市地下水水质良好,占地下水分布总面积85%的地下水适用于生活用水。
2012年,全市总用水量为73684.0647万m3,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5703.48万m3,农村生活用水量3087.203万m3,第一产业用水量48053.8505万m3,第二产业用水量11450.4458万m3,第三产业用水量2161.7202万m3,生态用水量3227.3652万m3,分别占总用水量的7.7%,4.2%,65.2%,15.5%,2.9%,4.5%。
2012年,全市各类工程总供水量为75448万m3,全市水资源利用量占水资源总量的48.5%,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68.5%,地表水利用量占地表水可利用量的64.2%,地下水利用量占地下水可利用量的38.9%。
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剧增,人类活动扩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资源总量呈持续减少趋势。根据临汾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资料,全市1980—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3亿m3,比1956—2000年系列减少了1.9亿m3,具体表现在:汾河在枯水期出现断流,岩溶泉水流量明显下降,如郭庄泉20世纪80年代前年均流量为8.17m3/s,2000年年均流量为2.3m3/s,仅为20世纪80年代前流量值的28.2%。
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临汾市工业及城市产生大量废污水,年废污水入河量达8028万t,造成近50%的河流河段受到污染,有的河流甚至是严重污染。汾河每年有7055万t污水的污染,占年废污水入河量的87.9%,汾河水质均为超Ⅴ类水,已失去供水功能。由于临汾市地下水补给水源大部分是地表河流,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饮用水源的减少。另外,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滥用化肥农药,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在工业用水方面,发达国家一般工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可以达到85%以上,而临汾市一般工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在50%左右,具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城市用水方面,根据规定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不应大于12%,但由于设备和管理水平有限,大部分城市供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损率在20%左右,节水空间很大。在农业用水方面,临汾市灌区渠系水平均利用系数为0.52,大量水源在输水过程中被白白浪费。
为更好地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共建节水型社会。如设立宣传咨询点、举办专题讲座、文艺演出、悬挂横幅、气球、出动宣传车辆、印刷节水宣传图片、图册等。利用“世界水日”等活动,设立水法规宣传咨询台,向广大市民散发《山西省节约用水条例》宣传册、水法律法规宣传单及宣传品等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节约用水知识,呼吁市民节约用水,珍惜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开发利用保护现状。水资源监测具有对水资源的管理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2006年山西省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临汾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完成工业园区、重点水源地、超采区等典型位置地下水位在线监测的前期工作,2013年建成地下水位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通过远程监控和信息平台建设,构建了临汾市地下水位监测体系,为节水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为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积极推广使用最新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工业节水方面,要努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水利用技术,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要改造城市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率。发展分质供水,加强中水、雨水资源化利用,在厕所用水、喷泉用水、洗车等方面大量使用中水。在农业节水方面,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对大中型灌区干、支渠进行全面防渗和配套改建,提高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采用管灌、喷灌及微灌等节水新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努力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