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渊
(忻州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山西 忻州 034000)
忻州市总土地面积25143km2,山多川少,沟壑纵横。西部八县的自然地貌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主,植被稀疏,地形支离破碎,地质条件复杂,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具有十年九旱、旱涝交错的气候特点。据忻州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资料,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87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82m3,每公顷占有水资源量2805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1m3),单位面积水资源占有量与全省平均值(180m3)基本持平。但与全国相比,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到39%,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忻州市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蒸发强度大;夏季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集中在7—8月;秋季降水稀少,冷空气由西伯利亚逐步侵入;冬季由强盛的极地干冷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475.4mm,盆地、丘陵区一般420~450mm,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80%。多年平均蒸发量700~1200mm,干旱指数1.0~3.0。
从水资源总量来看,忻州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加之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给富水区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用水需求量大的工农业生产发达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而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又缺少相应的调蓄工程和需水用户,未能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从而造成局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忻州市现有中小型水库48座,总库容1.93亿m3,兴利库容1.07亿m3。据忻州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全市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12.46亿m3,其中,黄河流域4.3亿m3,海河流域8.16亿m3,而全市现有水库工程可控制水资源量不足2亿m3,可调节控制的兴利库容仅占到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的10%左右。黄河流域可控制调蓄利用的地表水量仅占2%,海河流域可控制调蓄利用的地表水量仅占12%,地表水源利用率极低。由于控制性调蓄工程较少,来水充沛、基流稳定的峨河、峪河、阳武河、清水河以及滹沱河济胜桥以下的河段,丰富的水资源长期得不到较好利用。
据统计,忻州市2012年用水总量6.36亿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4.07亿m3,占到64.4%,忻府、原平、定襄、代县主要产粮区高达70%以上。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用水的需求,非农业用水日趋增加,挤占农业用水的势头难以逆转。明显不足的农业水资源尚需不断向非农业转移,农业灌溉用水将面临严峻挑战。
忻州市现有水利设施大多老化失修,28个大中型以上自流灌区和机电灌站,按设计需配套建筑物10万余件,实际配套不足40%。全市现有固定灌溉渠道12459km,累计防渗4526km,仅占固定渠道总长的36.2%,且大多渠系不健全,建筑物不配套,防渗效果差。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43,50%以上的灌溉水损失在渠系及田间的渗漏和蒸发上。相关资料显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已达到0.8,1m3水生产粮食已达20kg。由此可见,农业用水大户一方面面临着严重的供水危机,另一方面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农业节水是重点。加强农业工程节水技术推广,改革创新节水管理,是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2012年全市污水排放总量3728万t,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1902万t,占51%;工业废水排放量1487.2万t,占40%;矿坑排水量338.8万t,占9%。除矿坑排水利用191.4万t外,其余污水少量处理后用于城市绿化等项目,大多污水沿河渠排放,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地下水及河流水质的污染。
忻州市境内贯穿黄河、汾河、滹沱河三大河系。滹沱河自上而下途经繁峙、代县、原平、忻府、定襄5县(市),是全市的主要粮食产区,系水资源高强度开发利用区域,应在加大节水力度的基础上,首先在水资源较为充沛的羊眼河、峨河、峪河、阳武河等滹沱河一、二级支流上修建中小型水库调蓄工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辅以适量的地下水开发;其次在适量开发地下水的同时,水资源应从济胜桥以下、滹沱河山区、坪上泉排泄区范围内拦蓄调水,以弥补区间用水不足。汾河干流横穿宁武、静乐2县,尽管汾河水资源充沛,但涉及省城太原供水,属禁采区和水资源保护区,水资源开发配置除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小泉小水外,应结合全省大水网规划,会同神池、五寨、岢岚等县,要以利用引黄水为主解决水供需矛盾。同时,在条件好的支流上修建蓄水工程调蓄利用地表水,辅以适当的开采地下水。黄河沿岸偏关、河曲、保德3县,水低地高,开发难度大,属亟待开发区。除县城供水外,农业用水打井成本高,经济上也不合算。鉴于山西省的黄河用水指标远未用尽,应加大力度兴建沿黄泵站提水。尽管天桥泉域水量充沛,但应本着优先利用地表水的原则,保护泉域,控制开采地下水。
3.2.1 提高输水利用率技术创新
提高输水利用率,主要靠工程措施:一是要抓住灌区改造和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的契机,借助中央投资和省级财政建设补助等专项资金,辅以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地方资金筹措,科学合理地选择渠道防渗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开发经济适用、安装简便的新管材,加大加快渠道防渗力度和低压输水管道的铺设;二是结合渠系改造,尽可能地发展和重视管道输水技术,逐步代替明渠输水,将输水损失减到最低。同时,要创造条件建立多水源联合配水灌溉网络,以逐步适应节水灌溉现代化的要求,提高输水利用率。
3.2.2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技术创新
提高灌溉水旨在减少田面的深层渗漏损失:一是要树立供水的成本意识,克服大水漫灌陋习,逐步采用田间管道输水、划小畦灌和长畦分段灌水方式,辅以平整土地提高灌水均匀度等措施;二是在高效农田和高耗水经济作物区,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新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灌水经验,制定节水灌溉制度,寻求最佳的灌水控制技术(如试推行非充分灌溉),以减少灌溉用水量,达到节水目的。
3.2.3 提高节水管理的技术创新
一是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水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明晰产权、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由用水户参与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二是改变原有的管理办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三是完善水资源价格体系,实行工业用水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同时建立合理的农业水资源费征收体系,促进农民加强节约用水意识,以遏制水资源浪费和无计划用水;四是建立健全管水、节水的奖惩激励机制,提高全社会的商品水意识和节水意识。
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首要任务。而节约用水是缓解供需矛盾、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现实可行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必须加快污水治理步伐,提高污水处理净化能力,尽快实现污水资源化。并将污水、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供水水源统筹考虑、联合调度,本着先污水回收、地表水取用,后地下水开采的原则,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