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问题及解决路径

2014-08-15 00:43:24谢爱莲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 谢爱莲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实践的体验,把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不断内化为个体自身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并外化为个体日常行为的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1]。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及大教育观的确立,很多高校已逐渐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重理轻文,重科学轻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割裂的现象依然存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因此,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就显得更为迫切了。

一、深刻认识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已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其重要性已逐渐被认可。但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学校重视得还很不够,其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缺乏

回顾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其实高职院校也大张旗鼓地进行过教育的大讨论,而且还在继续,但是未能避免厚此薄彼的现象。目前,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过分强调职业教育,强化狭窄的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如果学校过多地注重学生某一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人文基本素质的提高,只教会他们做事,却未教会他们做人,那么这种教育模式是值得深思和反省的。因为这不仅违背了国家发展教育的本真,而且也会使学生的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害才。如果学校不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崇高理想,没有坚定信念,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姓‘中’而姓‘外’,不姓‘公’而姓‘私’,不姓‘真’而姓‘假’,那就意味着教育的彻底失败”。[2]

(二)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缺陷

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随着高职院校的转型以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差异性,其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这也无形之中影响了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面的改革。首先是课程设置的盲目性、随意性严重。有些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并无太大的关联度,对文科和工科学生该选修哪些方面的人文课程也缺乏建设性的指导,导致人文学科教育的体系性、科学性及完整性缺乏。其次是绝大部分学校存在严重的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的现象,把人文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且不拿学分,导致学生选修人文课程动力明显不足。最后是教学内容全面性、时代性及针对性不够。有些学校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知识的内化、人文精神的自我实践和隐性教育的内容。同时,所授人文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时代感缺乏。且讲授的内容仅仅是普通高校的复制,严重偏离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科结构,针对性太差。

(三)校园人文环境的构建滞后

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在营造人文氛围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努力,不过收效甚微。体现在:一是人文环境建设缺乏“集体意识”。很多学校并没有充分发挥“集体”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过多地强调“他治”,而忽略了“他治”向“自治”的转化环节,使学生不能真正明白:自己既是集体的服务者,也是集体的受益者。二是人文环境建设的活动开展不理想。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尽管高职院校也开展了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专家的专题讲座,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辩论赛、人文素质拓展活动等。但由于这些活动的组织水平并不高,尚不能起到提升人、感化人的作用,更不能起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功效。三是人文环境建设的主流价值观缺失。尽管有些学校也在呐喊要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但结果只听到雷声,不见雨点。少数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理想信念模糊、集体意识淡薄,有些学生甚至喊出力争“高富帅”和“白富美”的口号,面对此种情形,学校的德育之舟将驶向何方?

二、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多重因素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位,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丧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造成目前这种尴尬处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孩子人文素质养成的启蒙老师,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教育方法如何,将对孩子人文素养产生重要影响。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成为孩子思想和行为的标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通过价值追求、职业态度、生活情趣,为孩子人文素质的养成直接或间接地引领方向,提供摹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家长由于自身修养、文化水平不高,总是对孩子灌输一些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使孩子在利益观、荣辱观面前,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同时,有些家长职业精神缺乏,这也无疑对孩子的进取精神、担当意识、服务态度以及人文素质的精神风貌构成,产生了极大负面效应。此外,有些家长由于自身生活情趣并不高雅,崇尚奢侈生活,整天苦搓麻将。在这样氛围长大的孩子,其生活格调肯定会受影响。正是由于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生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这些学生的家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不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责任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凸显等缺陷,与家庭人文素质教育“不给力”是密不可分的。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校园里所有的教育影响因素,都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容乐观,其问题的产生与学校的重视程度、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状况、学生的认识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学校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总是把重点放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上,而人文素质教育就被搁置一旁。二是专业和课程设置问题颇多。高职院主要是根据企业需求或就业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其最终的结果只会使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降低,越来越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三是高职院教师队伍现状堪忧。一方面是人文师资缺乏,特别是优秀的人文教师稀缺;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亟待提升和加强。特别是有些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失衡严重,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轻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远比学好人文素质课程重要。一些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重实用,轻人文非常严重。

(三)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积累迅速加快,科学技术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而科学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也逐渐趋向于复杂的真实对象和错综的实际问题。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文理分割,重理轻文,重工轻理,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由此给学生造成了“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倾向,过强的共性约束”[3],使各学校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化,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狭窄。整个社会崇尚科技,轻视人文,这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同时,由于高职院校迫于自身的生存压力和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市场的短期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过多地强调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忽视了学校“育人功能”的实现,而学生则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以及实际的操练上。如果当前的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和现状不发生改变的话,这种状况仍然会持续,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相关因素。另外,现行的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即并没有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这也无形之中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路径

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要想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构筑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形成特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整个社会要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精神纽带关系。摒弃整个社会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的错误认知,树立科技、人文并重的观念,为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还要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正如杨叔子院士指出,“对高等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4]。

作为领导者,要站在学校全局发展的高度,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多一点办学理念的人文关怀,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从制度建设、校规校训制定、经费投入、活动开展、环境绿化、园林设计等方面入手来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体现学校的气质品位和人文特色,以人文素质理念和价值观引领和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改变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人文知识的讲解,确立专业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作为学生,要厘清只重专业技能素养,轻人文素养的错误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服务学习中的人文体验,重视学生之间的人文交流,加强人文陶冶,净化心灵,提高人文素质,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可塑性人才。

(二)完善制度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人文氛围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营造过程,同时更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首先是要制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合理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应当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多种教育目标和宗旨出发,结合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实际情况,顺应21世纪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趋势,设置规划出系统而全面的人文课程框架体系。在教育目标的横向领域,要覆盖人文社会艺术科学的各个方面,从制度层面规范人文学科所占比例,且要保证较为稳定的课时量。在教育目标的纵向领域,要研究制订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且要细化每门人文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使其都有明确的规划。

在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时,既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备,也要紧密结合学校的专业课程,课程设计要体现宽口径、综合性与全面化。课程目标应以能力为主导,全面提升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跨学科、宽领域及多视角的学习、研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对人文课程教师教学管理的监督,建立科学严格的教师教学评估审核机制。过去,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对人文课程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否按新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来完成授课任务,学校一概不知,导致有些教师上课敷衍了事,学生听课也是消极对待。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加强对人文课程教师的管理,把监督评估的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及年度考核挂钩,促使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强化责任意识。再次是健全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考核评估的范畴。细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规范每个方面和层次的工作任务及预期目标,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成果建立阶段评估制度,以便有效监督和评估各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三)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知识保证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不管教育目标和培养方案做得如何精美,如果没有得力的实施者,如果不能把好的规划落实为具体的教学成果,那么一切都是空谈,由此可见,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师资源,打造一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广博、道德品质高尚、责任意识强烈的教师队伍。

从教师角度而言,要多一点人文素养。教师应“苦练内功,活络筋骨”,在练好专业基本功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丰富自身内涵,提升人文素养。“要给学生一瓶水,教师应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只有教师主动摄取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改变原有狭隘的、分裂的思维模式,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思维方式,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学校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应改变以往对教师只重使用,而轻培养的做法,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短视行为普遍,一方面舍不得血本从外面引进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舍不得花钱让现有人才“充电”,这样的结果只能使教师队伍素质每况愈下,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师综合水平等方面制定全面、长期培养方案和完善的进修制度,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校储备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才。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期的过程。绝对不是光凭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机制的健全以及少数教师就能进行到底的,它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鼎力协助,形成合力,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1]石亚军,赵伶俐.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175.

[2]李向前,向洪,贺然.中国人才批判[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219—220.

[3]杨叔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4]陈正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王孝武,方纯洁.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合肥学院学报,2009(3).

[6]邵军.高职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