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工程学院党政办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建强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出现一大批反思中国革命的理论著作,在这种反思的过程中,夹杂了大量不切实际的认识,有的甚至否认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实际上就是否认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否认党的领导,并进而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由李军林教授撰写、学习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及其话语体系初步建构》一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该书是李军林博士主持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在他所完成的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该报告获2010年度中央编译局优秀博士后出站报告,并获湖南省第15届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是学习出版社2013年重点推荐的图书之一。
这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及其革命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学术著作之一,全书共6章16节,包括一个绪论部分,合计34余万字。
在绪论部分,作者认为:话语(discourse)是一个中性词语,本身没有任何褒义或贬义的色彩,但它是一个在研究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中非常流行的用语;话语分析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群体的普遍关注,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完整、深刻地了解任何文化传播活动;话语理论研究的本身并不是要提供改造社会的具体方案,真正影响历史进程的是包含在话语体系之中的思想和行为。
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进行全景式扫描。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步早、时间长,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能得到大规模的传播,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一定契合关系密切。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既要关注传统文化的积极推进作用,也要防止传统文化的消极阻碍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具有独到的特色,可以用传播学“五W”模式进行概括。这对我们全媒介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第二部分对话语理论进行了总体概述,作者认为,话语的本质在其对话性,话语体裁在其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时,注意受众的平等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话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还极大地推动了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为传播学研究展示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它使得我们能以更清晰、更系统、更有趣的方式研究媒体文本和谈话,否则,媒体和传播的研究将无法进行到底。有鉴于此,从话语理论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革命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完全可能,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部分论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传播与选择。作者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是中国传统革命话语体系,包括主流的儒家革命话语和作为补充的农民革命话语;早期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传播有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派别的贡献,甚至包括封建王朝的驻外使节,也传播过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但这种传播都存在目的和手段不一致的悖论。因此,他们既是早期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传播者,也是这种话语的解构者。
第四部分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及其中国化的历程。作者的观点是:李大钊和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杰出代表,是一个时代的丰碑。但两位传播者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理解存在细微差异,为日后的不同走向埋下伏笔;除《新青年》外,《共产党》、《先驱》、《劳动者》、《劳动界》等杂志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重要媒介。这些纸质媒介传播马克思主义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毛泽东是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中国化的伟大旗手。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是适应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与中国国情有明显差异。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初步创制了中国特色的革命话语体系。
第五部分研究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和解读。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其革命话语体系的依托。《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集中体现。《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石。在传播和解读马克思主义革命经典的过程中,尽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原因在于:一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更新。二是角度不够多变,方法不够新颖。三是水平不够齐整,态度不够端正。
第六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历史地位及其现代转型。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应当顺应历史的发展,吸取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顺利实现话语的转型。
该书的出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伟大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持。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播与普及。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创立新的理论体系只是解决了传播信源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传播者、传播路径、受众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二是有利于正确反思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资源。这部书稿以话语理论为武器研究中国革命,必然能起到还原历史、正本清源的作用,从而促使当代中国人民更好地认识那段历史,坚定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三是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实现中国梦、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和谐的话语环境,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话语体系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话语体系。
正是因为意义重大,这部著作已经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到目前为止,书中部分内容已经通过论文的方式公开发表,先后发表了16篇相关学术论文,包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史学月刊》、《理论前沿》、《南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学海》等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一般高校学报论文2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另外,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北京日报》理论版发表相关文章3篇,均被人民网、新华网、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中工网、中青网等国内主要理论网站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纵观全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选题新,以往这方面研究成果较少,而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宣传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观点新,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不同阶级、阶层、派别和不同历史人物在建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中的贡献与不足的分析,颇有新意。三是资料翔实,运用了大量原始文献,论证严密,有助于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