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峰
脑梗死又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管壁局部病变导致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细胞死亡症状,属于一种常见的脑血液循环系统障碍性疾病[1-2]。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及肢体瘫痪等,有很高的致残率。其致病因素较多,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纤维肌肉发育异常等,其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引起脑梗死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因,易损斑块的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3]。脑心通胶囊主要功能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转变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为甲戊酸盐(胆固醇的前体)的限速酶[4]。本研究探讨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04例,均符合入选标准:①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中风诊断标准[5];②经头颅CT、MR检查示脑血栓、脑栓塞形成,排除脑出血、严重昏迷、合并精神病、帕金森病、甲亢等疾病;③经颈动脉超声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男69例,女35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0.4±8.4)岁;病程0.5~24 d,平均病程(7.6±2.5)d;高脂血症49例,高血压病36例,冠心病25例(4例高血脂合并高血压,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将上述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2例,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基础治疗,如降血糖和血压、抗血小板、抗感染及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可定,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10 mg/d,1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1.2 g/次,3次/d,两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进行血脂检测(酶比色法):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ηb,DV-S型粘度计检测);血浆粘度(ηp,DV-S型粘度计检测);红细胞压积(HCT,用微量毛细管法测定);血沉(ESR,采用Wintrobe法测定);红细胞电泳(EEP,WDY-C型红细胞电泳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微量热沉法测定);全血还原粘度(RV= HCT*ηb);血沉方程K值= HCT/RV;③采用SIEMENS ACUSON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膨大处和颈内动脉,观察动脉内径、IMT,记录斑块数目,采用Crouse法[6]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
2.1 两组血脂变化情况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水平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对比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2.3 两组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脑部评分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脑部评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明显降低,而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治疗组治疗前后的IMT、颈动脉斑块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总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对比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患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脑组织血肿、脑血管病变、脑部神经及组织损伤的恢复治疗。而血液循环障碍是根本原因,可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及脑出血[7]。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发病机制为内脏渐亏,肝肾不足,气血不畅、淤阻,经络不通,脑组织供血不足所致,因而活血、通经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8-10]。而西医认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血栓或栓塞,导致脑组织血供减少,局部组织出现缺血坏死。西医治疗主要包括减少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11-12]。中西医均认为脑梗死的脑部功能恢复与血液循环非常重要,应积极采取相应促进血液循环的措施,恢复脑部功能。颈动脉粥样斑块属于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为特征的病变,是全身性粥样硬化的表现,与冠心病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脂代谢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相关,也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13]。
脑心通胶囊由黄芪、赤芍、丹参、川芎、桃仁、当归、红花、乳香(制)、没药(制)、鸡血藤、桂枝、桑枝、牛膝、全蝎、地龙、水蛭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活血养血,化瘀而不伤血,通经活络,共奏补气[14-15]。脑心通胶囊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并延长凝血时间,可改善脑梗死患者及其血流变性、扩张外周血管及脑血管、解除血管痉挛、同时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提高器官和组织抗缺氧缺血能力[16-17]。瑞舒伐他汀为一种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直接作用于肝脏,减少胆固醇合成,通过增加肝LDL细胞表面受体的数目,加快LDL-C的吸收、代谢,使LDL-C清除加快,从而降低LDL-C[18-20];抑制TG的生成,增大HDL-C浓度。有研究证实,服用瑞舒伐他汀后,能够减少泡沫细胞和脂纹的面积,抑制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有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1-2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均出现了改善,表明两组均能调节血脂,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提示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联合应用调节血脂作用好于单用瑞舒伐他汀,表明在瑞舒伐他汀调节血脂的同时,脑心通胶囊也能调节血脂水平。同样,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中,两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组对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产生了调控作用,HCT、ESR、EEP、ηb、ηp、K值、RV及Fig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显示,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改善的作用大于对照组。另外,治疗组治疗后的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变,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三大评分标准分析,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而Barthel指数有明显上升,治疗组治疗前后的IMT、颈动脉斑块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显效地抗氧化,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降低血脂;丹参含有二萜类、三萜类、黄酮等成分,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作用;川芎具有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的作用,另外,全蝎和地龙中含大量水解蛋白酶等多种血栓溶解因子,可消除动脉硬化斑块,具有明显的降低TC和抗栓作用。总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可以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及程度,这提示治疗组能更好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并能减轻脑部神经功能的缺损。
综上所述,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功能,抑制颈动脉硬化,值得在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中更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海发,叶少荣.中药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法联合西药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462-463.
[2] 刘春红,梁华峰,冯丽娜,等.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456-459.
[3] Amarenco P,Lavallée PC,Labreuche J,et al.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risk of major vascular event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J].Stroke,2013,44(6):1505-1511.
[4] Fellström BC,Jardine AG,Schmieder RE,et al.Rosuvastatin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modialysi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9,360(14):1395-1407.
[5]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 Yamasaki Y,Kodmna M,Nishizawa H,et al.Carotid intima media thinckness in Japanese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predietiors of prog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J].Diabetes Care,2000,23(9):1310-1315.
[7] 李颖.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8):1962-1964.
[8] 鲁红伟,刘轲.中医解毒降浊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2982-2985.
[9] 张久亮,柳翼,史载祥,等.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再认识[J].中医杂志,2008,49(6):569-570.
[10]志敏,于晓兵,孙广宏,等.不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45):98-99.
[11]王志敏,王雷.抗血小板治疗对伴脑出血史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二级预防的安全性评价[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29(9):718-720.
[12]邹春颖,于凤伟,高凤荣,等.PAS方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205-2206.
[13]李英姿.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性因子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28-1629.
[14]于建敏,孔祥瑞,丁修冬,等.脑心通治疗对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3,8(5):624-625.
[15]刘婷婷.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494-495.
[16]魏新彦.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0):1444-1445.
[17]张萱,陈念,衣桂燕,等.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76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2013,8(3):198-299.
[18]李波,刘微微,沃金善.瑞舒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7):1181-1183.
[19]曾祥广,孔月琼,黄红谦,等.瑞舒伐他汀钙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2013,8(10):1388-1389.
[20]苗晓慧,宋海彬,申晓彧.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ox-LDL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21-24.
[21]张萱,衣桂燕,丁桂香,等.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硬化患者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作用[J].中国医药,2013,8(4):436-437.
[22]Libby P,Aikawa M.Mechanisms of plaque stabilization with statins[J].Am J Cardiol,2003,9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