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娟
(山东省郓城县中医医院 郓城274700)
腹痛是儿科常见病症,其涉及疾病范围很广,但近年来临床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例显著增多,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认为因链球菌的血行感染、病毒所致,也有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多见于回肠末端,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肿大,腹腔内可有少量炎性渗液,该病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本组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以及高分辨率超声仪的图像定义并除外肠蠕动亢进、肠蛔虫症及其他引起腹痛的原因。笔者自2012年10月以来运用中医治疗11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10例均选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门诊以腹痛就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其中男53例,女57例;年龄2.5~10岁,平均约7岁;病程1周~1年余;全部病例均有腹痛,多在右下腹及脐周,亦有伴见发热、咽痛、呕吐等症状。
1.2 诊断依据 (1)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呕吐、发热、腹痛等表现。(2)腹痛以右下腹、脐周部位常见,呈阵发性、痉挛性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少见。(3)腹部压痛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稍增高或降低,而淋巴细胞比例增加。(5)超声检查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为多发。
1.3 治疗方法 运用解毒散瘀汤加减,处方: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 g,赤芍、白芍、当归、陈皮各9 g,鸡内金10 g,三棱、半夏、甘草各6 g。5岁以内患儿1剂/2d,5岁以上患儿1剂/d,水煎服。加减:发热、咽痛明显者加黄芩、马勃;腹痛频繁,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葛根、槟榔。10~14 d为1个疗程,2周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无肿大淋巴结。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超声复查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无效:症状与超声复查改善不明显。
1.5 治疗结果 本组110例中,痊愈9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27%。
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胃肠外科,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且多见于回盲部淋巴结。该处淋巴结很多,儿童尤为丰富。肠内容物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而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反应。镜下可见淋巴窦扩张,中性粒细胞由小血管进入淋巴窦内,吞噬细菌。有的白细胞可因此而发生变性、崩溃,形成细胞碎片或变性的物质。淋巴结内的血管也扩张充血,生发中心增生,窦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增生,也是小儿急性腹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其疼痛持续时间短、易反复的特点,笔者尝试摒弃常规的抗感染、解痉止痛等方法,通过辨证应用中医药,减少复发。
《妇幼集成·腹痛证治》说:“夫腹痛之证,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有冷有热、有虫痛、有食积,辨证无讹,而施治必效。”《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腹痛候》:“小儿腹痛,多由冷热不调,冷热之气与脏腑相击,故痛也。”故小儿若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或跌扑损伤,均可使气机郁滞,血流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从而产生腹痛的症状。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易感、脾弱小儿,每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而诱发,终结为瘀而成形。笔者采用自拟解毒散瘀汤以解毒散结、行气化瘀。方中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解毒散结,共为君药;当归、三棱化瘀消癥,是为臣;佐以陈皮、鸡内金行气化滞;赤、白芍凉血消肿、止痛;取小量半夏辛开散结和胃;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芍药甙,有抗炎、镇痛等多种作用,特别是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白芍对肝巨噬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加30%,所以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此外,合理的调护也是必须的:节饮食、预防外感、更好地增强体质。根据辨证酌情加减,经临床验证,运用解毒散瘀汤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确切,随诊多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