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旭,邓素梅,陈 琦
YIN Xu,DENG Su-mei,CHEN Qi
(四川省绵阳市妇幼保健院,四川 绵阳621000)
新生儿颅脑疾病的康复直接关系到其生存质量,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颅脑超声检查技术具有无放射性、可重复性、可床边检查等优点,已广泛用于临床,成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筛查及诊断不可缺少的常规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450 例临床拟诊颅脑疾病的新生儿及小婴儿颅脑结构的二维声像图特点,旨在探讨超声在诊断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0 例患儿均为2011 年1 月至2013 年6 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和门诊曾进行颅脑B 超检查的患儿。男性238 例,女性212 例;年龄:自出生后1 小时至10 个月;新生儿330 例,小婴儿120 例;早产儿55 例,低体重儿20 例;有新生儿窒息史126 例,有宫内窘迫史27 例。
1.2 检查与诊断 采用迈瑞DC-6 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分别为3.5 ~5.0 MHz 低频凸阵探头和7.5 ~10 MHz 高频线阵探头。婴儿平卧位,首先应用3.5 ~5.0 MHz 凸阵探头置于前囟中央,先做冠状位扫查,依次显示各常规切面,通过多切面观察脑中线有无偏移、各脑室的形态大小、胼胝体、透明隔、脉络丛及脑室周围脑组织回声。旋转探头90°,作矢状切面扫查,以前囟为支点,由正中矢状面分别向两侧做一系列矢状面扫查,边移动探头边观察该侧脑室形态大小、内部回声以及脑室周围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然后用7.5 ~10.0 MHz 高频线阵探头放在前囟及脑表面病变部位扫查,观察蛛网膜下腔、硬脑膜下腔的深度、宽度及病变部位回声,仔细观察室管膜下尾状核头部区及丘脑尾状核沟区。颅脑疾病二维声像图特征如下:①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水肿表现为脑实质广泛均匀分布的增强回声,侧脑室变窄或消失,脑沟回变浅或消失。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表现为侧脑室前角旁、三角区及矢状旁区见团块状不规则分布的强回声区,随病情进展,部分可见散在分布的细小囊肿[1]。②颅内出血:室管膜下出血超声显示为侧脑室前角下方局灶性强回声团,可单侧或双侧,出血吸收后形成室管膜下囊肿。脑室内出血表现为脑室内出现强回声团块,呈不规则分布,脉络丛增厚、增粗。脑实质出血表现为脑实质内局部团块状强回声或混合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晰,出血后期,吸收后形成囊肿[1]。③脑室扩张:正常新生儿侧脑室体部宽1 ~3 mm,3 mm 为增宽,侧脑室扩张分为三度:轻度侧脑室体部宽度4 ~6 mm,中度7 ~10 mm,重度10 mm[2]。④颅内其他疾病:脑积水表现为脑室系统内径增大,脑组织挤压变薄,大脑半球间裂增宽,脑萎缩。头皮血肿表现为头皮下方不规则液性暗区。颅内感染表现为脑沟回回声增粗增强,可引起脑室扩张,脑室内产生囊腔或脑实质内出现脓肿可合并硬膜下积液。
450 例患儿颅脑超声阳性306 例(占68%),其中缺血缺氧性脑病(122 例)和颅内出血(73 例)63.7%,脑室扩张38 例(占12.4%),脑积水22 例(占7.21%),头皮血肿34 例(占11.1%),硬膜下积液8 例(占2.6%),脉络丛囊肿7 例(占2.3%),颅内感染2 例(占0.7%)。部分超声不能定性者,再做CT、MRI 检查。
新生儿颅脑疾病中以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常见。缺氧缺血性脑病随着临床症状加重超声异常率增加,其影像改变程度与临床表现相对应。脑水肿是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特征性的改变,声像图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脑实质回声增强,脑结构模糊,沟回界限不清,本质是细胞内外水分增加,脑容积增大,超声可以观察脑水肿的有无与程度。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 d 内水肿基本消失;中度以上脑病部分患儿7 ~10 d 左右恢复,部分患儿不能完全逆转,发展为重度脑病,超声检查在病变持续7 ~10 d 后,高回声不消退,分布不均匀,以致出现脑萎缩及囊腔性改变[3]。
颅内出血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多见,与胚胎生发层基质有关,该基质主要集中在侧脑室近尾状核头部和丘脑交界处,对缺氧、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极为敏感,易发生坏死崩解致室管膜下出血,引起脑室内出血[4]。早期检查时尾状核头部室管膜下出现强回声团,并可扩展到侧脑室前角内,1 ~2 周后出血逐渐吸收、液化形成囊状改变,也有少数出生后检查即可见囊状改变,考虑为宫内已存在颅内出血或宫内感染所形成的室管膜下囊肿[5]。当出血面积较大时,常可引起侧脑室不同程度的扩大,通常在侧脑室体部冠状切面上,相当于室间孔水平,侧脑室横径(宽度)应<3 mm,>4 ~6 mm 为轻度扩大,>7~9 mm 为中度扩大,>10 mm 为重度扩大[2]。检查时要注意每次测量时取相同部位,前后对比,以有利观察脑室有无进行性扩张。
高、低频探头联合应用于诊断囟门未闭的新生儿及小婴儿的颅脑疾病,可清晰显示患儿的脑组织结构,对于颅内出血,尤其是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超声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可以准确定位并能动态观察出血灶的吸收情况。对于局灶性范围较小的脑室内出血,超声的敏感性大于CT。为克服常规颅脑超声扫查时近场图像显示差的缺点,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可清晰分辨未闭囟门处从头皮到脑实质的各层结构,可较好地分辨位于囟门处的硬脑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使超声诊断硬脑膜下腔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成为可能,本次我们应用7.5 ~10.0 MHz高频超声进行检查,诊断硬膜下积液8 例,后均经CT 证实。同时,应用高频探头对室管膜下出血或囊肿的显示优于凸阵探头。
总之,高、低频探头联合应用超声显像,可取长补短,相互弥补各自显像的不足,更有利于患儿脑组织结构的显示,利于疾病的综合判断,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随着颅脑超声的广泛应用,超声检查小儿颅脑疾患已逐步成为一种必要的检查手段。与CT 检查相比,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不亚于CT,并且超声检查无放射性损伤,方法简便,可以动态反复观察,能掌握病灶的发展和变化,因而对于小儿颅脑疾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超声检查阴性而临床表现可疑者需结合其它影像学检查,互相取长补短,尽早明确诊断。
[1]杨太珠.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图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16-120.
[2]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480.
[3]白爱芳,梁丽. 婴儿颅脑疾病的超声诊断[J]. 延安大学学报,2011,9(2):49.
[4]周丛乐.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58-59.
[5]胡克非,刘维民,阮姗姗. B 超、CT 在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价值[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