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芳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阳泉 045000)
高危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s)是指使用错误时,对患者有较大可能造成明显危害的药物。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the 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曾对最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的药物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药害事件是由少数特定药物引起的。这些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品”,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药学事业的迅速发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因高危药品的不当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死亡,而被广泛关注。一些医疗机构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及高危药品目录,旨在加强对高危药品的管理,避免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下面就目前多家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式,促进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2003年ISMP第一次公布了高危药品目录,在2008年和2012年进行了更新。2012年3月,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用药安全项目组”在其官网发表题为“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其参照美国ISMP 2008年公布的19类及13种高危药品目录,结合我国医疗用药实际情况,将所涉及药品进行了细化和补充[2]。
通过对多家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现状进行的调查发现,目前医院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比较粗略,没有对高危药品的使用流程提出规范化的管理条例,可操作性较差,制度执行的主观能动性不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毒性药品的管理,而对于高危药品引起的危害没有足够的重视。从高危药品提出的过程来看,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在近几年才逐步加强了对高危药品使用的关注,对其目录和管理国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当前医疗机构制定的相关高危药品管理办法也是根据国内外一些文献的分析总结及经验积累,管理模式尚处在进一步的探索过程中。因此,在这种现实情况的影响下,一些医务人员在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对高危药品使用带来的危害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甚至将其混淆于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
从目前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情况来看,高危药品的管理仅仅停留在药品的储存方面,只在库房及药房设置了专门的储存区域和警示标志,并没有贯彻到处方审核、调剂、发放和使用的每一环节中。
完善措施主要是:a)完善高危药品的管理制度。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细致的管理项目,将管理细化到用药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对药品流通过程中储存环境的要求,库存药品的养护,温湿度控制级别,处方开具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的适宜性审核,临床的配置浓度及配置液的管理,用后的不良反应监测等。b)制定符合医院用药模式的高危药品分级目录。根据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结合本院的医疗抽样对中职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发现,27.64%的学生稳定性差,易情绪激动、烦恼;17.48%的学生易兴奋性低,易拘谨、消极;9.76%的学生忧虑程度较高易烦恼、沮丧、悲观。
2.3.3 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低人一等”的心态,使他们很难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鼓舞人心的个性面貌[3],通过“16种人格特质测验(16PF)”发现,尊严长期不被接受,中职学生狭窄、嫉妒、易怒、敌意、依赖、孤僻、抑郁、神经过敏、多疑、好斗等不良心理特征无处不在,他们可以毫无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盗窃[4]。
2.3.4 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的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比较多地关注自己的身材、外观等,缺乏理性的自我意识。调查中有24.3%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自信心,有12.17%的学生明显感到自卑。原因在于人经常受到歧视时,会降低自我评价,甚至破罐破摔、放任自流。
2.3.5 青春期心理问题 伴随着身体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展,职业学校学生会产生一些青春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固有体相的烦恼、早恋等。
要解决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也被称为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心理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和适应、以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其目标就是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开发智力潜能,加强心理适应刺激的内在动力,保持心理健康,养成良好习惯的能力。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习,是对社会有用的基础设施项目。
3.1.1 入学初期的适应性教育 包括生活、学习、人际沟通、专业知识、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等方面[5],通过谈话、演讲、报告、小组活动、看纪录片、看视频、讨论等方式,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各个方面,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3.1.2 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和持久的教育项目,需要依靠各方的共同努力。教学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中职学校教师要善于挖掘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意志和个性情感品质。
3.1.3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全面呵护学生的成长,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稳定的、健康的心理。
3.1.4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诸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适应力。
3.2.1 设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是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的方式,在有针对性的辅导过程中,咨询师遵循聆听、保密的原则,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2.2 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和热线 对一些不擅长面对面交谈的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和热线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让他们放下顾虑,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心理困惑,及时得到帮助。
3.2.3 建立心理宣泄室 宣泄室内可设置沙袋供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必须认识到宣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3.3.1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保证正常有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重要条件。
3.3.2 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 帮助家长学习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共同教育、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总之,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培养合格的人才。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杜昭云.心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包炎兵.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李开霞.浅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之窗,2007(8):180.
[5]马桂兰.90后高职新生的适应问题及干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