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大同市中医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2)
失眠症是针灸科临床上常见的病证。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加、竞争机制的增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现代心身疾病——失眠,日益增多。临床上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本组57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1例,女3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5 d,最长26年。
主要症状:a)心脾两虚型: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b)心肾不交型:夜难入睡,甚则彻夜不眠,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尖红,少苔,脉细。c)胃气失和型: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d)肝火扰心型:突发失眠,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急躁易怒,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e)痰热扰心型: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腻,脉滑数。f)心胆气虚型:不易入睡,寐后易惊,心悸胆怯,遇事善惊,气短倦怠,自汗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弦细。g)瘀血内阻型:失眠日久,夜不能睡,夜寐不安,夜多惊梦,躁扰不宁,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心悸怔忡,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唇暗,脉涩或弦紧。
1.2.1 针灸治疗 主穴: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神门、三阴交。随证配穴:心脾两虚型配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用捻转补法;心肾不交型配心俞、肾俞、劳宫、照海,用平补平泻法;胃气失和型配中脘、天枢、足三里,用捻转泻法;肝火扰心型配风池、太冲、行间,用捻转泻法;痰热扰心型配阴陵泉、丰隆,用捻转泻法;心胆气虚型配心俞、胆俞,用捻转补法;瘀血内阻型配心俞、膈俞、血海,用平补平泻法。针具:选用0.30×25 mm、0.30×40 mm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操作:嘱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百会、四神聪、神庭,直刺2~3 mm;神门,直刺5~10 mm;三阴交,直刺15~25 mm;印堂,从上向下平刺5~10 mm,同时用艾条灸,以患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宜;针刺要求有针感,但不要求强刺激。其余穴常规针刺,各穴得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休息3~5 d后开始下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1.2.2 心理疗法 由专门的心理治疗师执行。具体方法:a)劝说开导法;b)情志相胜法;c)移情易性法;d)气功导引法;e)森田疗法;f)认知行为治疗;g)放松疗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提高患者对失眠的认识,使失眠患者恢复正常睡眠。10 d治疗3次,每次下午治疗,一般进行3~9次心理疗法治疗。随访1年后评价疗效。
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失眠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改善或反加重者。
本组病例,临床痊愈:29例,约占51%;显效:22例,约占39%;有效:4例,约占7%;无效:2例,约占3%。总有效率为97%。
王xx,女,52岁,退休。2012年5月6日上午9时就诊。主诉:失眠已3年余。曾按“更年期综合征”治疗,服用“更年康”、“安定”等药效果不佳。现不易入睡,勉强入睡后于夜间2点左右易醒,醒后难以复寐,严重时彻夜不眠,多梦,伴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纳谷不香、口淡无味。查: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心脾两虚。治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按上法针灸治疗5次、心理疗法治疗2次后,症状明显减轻,容易入睡,仍入睡后于夜间2点左右有易醒,但醒后能够很快复寐。经过1个疗程针灸治疗和3次心理疗法治疗后,睡眠如常,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失眠医学称“不寐”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1],现代医学认为失眠多并发于其他疾病中,以神经衰弱为多见。失眠一证,祖国医学认为病位在心,多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多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素体虚弱或五志过极致阳不交阴,心肾不交……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饮食不节,肠胃受伤,胃气失和,痰热上扰,以致不得安眠,正如《素问·逆调论篇》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扰动心神,神不安宁以致不寐;心虚胆怯,心神不安,如《沈氏尊生书·不寐》所说“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瘀血内阻,心神不安以致不眠,《景岳全书·不寐》:“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临床症状有轻重之别,辩证以虚证尤多。针灸治疗以调整阴阳,养心安神为治则。取百会穴,可以调整阴阳跷脉,阴阳平衡,夜寐可安;四神聪是经外奇穴,镇静安神;神庭穴有清头散风,镇静安神的功效;印堂穴,在督脉上,有清热散风、镇静安神的作用,也是治疗失眠的经验奇穴,用艾条灸印堂穴,是取“阳于阴则寐”[2];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宁心安神;三阴交健脾益气,柔肝益阴,交通心肾以达心气安而不寐除。随证配穴,诸穴相伍,针灸并施,使阴血得生,心神得养。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告诉患者保持健康而愉快的情绪,注意睡眠心理卫生,理性排除各种情绪的干扰,学会“先睡心,后睡眼”,心神合一,提高睡眠质量。
[1]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吕沛宛.艾条灸印堂穴治疗入睡困难性不寐[J].中国针灸,2011,31(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