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网络阅读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2014-08-15 00:47蒋志琴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阅读者艺术院校读物

蒋志琴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

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不同的读物会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力的产生,源于读物的精神文化产品特性,即精神文化产品在消费的过程中会塑造消费者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其行为活动[1][2]。网络时代,网络阅读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对象。所谓“网络阅读”,主要包括在线阅读(浏览网上新闻、小说等)、手机阅读(手机报、手机上网等)、载体阅读(包括以MP3、kindle等移动设备为载体的阅读方式)等[3]。在网络阅读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对象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顺应、引导这些变化,成为我们大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网络阅读调查与分析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网络阅读调查

2014年4月16日,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笔者在课堂内组织了网络阅读抽样调查。被调查对象为南京艺术学院一年级新生,共两个班级,人数分别为54和55人,男女比例分别为26%、29%。调查结果显示:(1)就阅读方式而言,60%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网络阅读;23人选择在线阅读,约占30%;载体阅读者仅占9%。(2)就网络阅读频度来说,每天用于网络阅读时间为1小时以下者占29%;1~3小时者占28%;半小时以下为22%;3小时以上为11%。(3)对于“等待老师上课之前,您通常在做什么”问题,约66%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看手机;22%的学生声称自己在闲聊;17%的学生在休息;约3%的学生认为在做与学习本课程有关的准备工作。(4)在阅读内容选择上,以时尚或休闲资讯为主要者占45%;20%的学生热衷于网络小说或诗歌;针对学习需要的学生仅占11%。(5)对于“网络阅读可能改变了您的哪些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问题,32%的学生认为自己“遇到问题就上网百度资讯,不再喜欢独立思考问题答案”;“对最新信息充满热情,对掌握知识不再热心”者约24%;约29%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用拍照的方式记住某些必须记忆的内容,感觉记忆力明显下降 ”。(6)对于课堂教学,约72%的学生要求增加内容的风趣性、知识性;约16%的学生要求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仅有6%的学生要求增加互动。

本调查虽然仅仅选取了南京艺术学院109名大学生为样本,然而从艾瑞《2012—2013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可知,以上抽样结果所揭示的现象以及所隐含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占总网民数的81%[4]。喻国明等著《中国人的媒介接触:时间维度与空间界面》则明确指出,网络在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中,到达率高达73%[5]321-322。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网络阅读调查情况分析

从(1)和(3)可以看出,约51%的学生每天进行网络阅读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60%的学生主要进行手机阅读;等待教师上课期间,低头进行手机阅读者约占66%。据此可知,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到课堂内,是所有大学课程(尤其是理论课程)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网络阅读何以让学生如此着迷?我们分析网络阅读在内容、呈现形式、阅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找出其原因。

首先,纸质阅读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专注地进行阅读和思考,易于形成整体性把握。而网络阅读主题杂多、内容丰富,加上新颖的多媒体呈现方式,使其极具趣味性。然而,困惑也随之而生。网络文本间的非线性特征导致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主题的杂糅性,网络读者可以通过点击文本,在网络形成的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内进行跨时空的检索,可以体验随意转换文本、主题的愉悦;也正是基于此,又常常导致阅读原始目的转移[6]87-90,由此带来阅读者的心理困惑。

其次,网络读物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诸多呈现方式。它实现了文本信息获取方式、传播方式的突破,一方面打破了阅读同一材料、情感统一的刻板单调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无限链接,又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互动的阅读空间[7]。

最后,网络阅读者主要以“消遣”和“致用”两类心态进行网络阅读。为了寻求“消遣”,阅读者以随意浏览为主;功利性的“致用”阅读看似读了许多,但因其采用了跳跃、掠夺、快餐式的阅读方式,致使其获取的知识并没有被完全消化[8]。这两种阅读行为使阅读者养成只看标题或关键词的阅读习惯,也使其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急剧下降。

可以看出,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网络阅读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通过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传统纸质阅读的单向、单一传播模式,能满足多向、互动交流的需求;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刺激以及成就感[9]。(4)和(5)显示,学生对生活类的“时尚或休闲资讯”非常感兴趣,而对“获取专业知识或资讯”的兴趣不大。可以推知,当他们从埋头于高考的生活状态中脱离出来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失去了兴趣,更关注如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自主有趣。此外,高中时代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诵读、记忆,而对知识的探索(如问为什么、如何等)方面不太注重。当把这种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思维方式进行网络阅读时,很自然地就形成了把“知道”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记忆”的现象。正如《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导言》所称,它体现了两种文化变迁模式:一是从审美文化走向消费文化;二是从知识分子文化走向知道分子文化[10]1。从(6)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希望教师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二、网络阅读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网络时代,传播媒介创造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强调不同的感官,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11]18。这种改变可以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也可以体现在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方面。就经常接受网络阅读的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具体的改变主要有哪些?

(一)网络阅读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模式的影响及其原因

中国互联网的娱乐化特征,催生了网络读物的娱乐化生存。以轻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的娱乐性阅读正大行其道。上文已经指出,网络读物的商业性、娱乐性、虚拟性,直接导致了阅读者思维能力下降、想象力缺失等诸多问题。

关于网络阅读所带来的思维能力下降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网络读物的信息形式和载体多样化(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给予阅读者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官刺激,无形中减少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联想和思考的时间;网络读物的数字化、虚拟化特征促进了阅读者感知的虚拟化、扁平化,无形中又缩小了思维的空间。对于缺乏思考的知识和信息,阅读者通常难以形成逻辑体系,难以获得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如此循环,阅读者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此外,纸质阅读具有抽象性,需要读者想象力的主动参与,从而进行整体性把握。纸质阅读者可以把整本书拿在手中,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文本的开头、结尾以及中间任何一处,而且可以与阅读文本的进度始终保持联系,让阅读者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理解。与之相比,网络阅读者经常会走捷径,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浏览、寻找关键词上,对于文本本身反而可能简单扫视了事[12]73。论及浏览多个文本以及多媒体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读物的超文本链接模式不但破坏了纸质读物进行线性阅读时能够获得的逻辑思维训练,影响甚至抑制阅读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情感想象和思维活动。因为热闹的互动、视频之类,能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内容本身转移到内容载体上,也容易产生身心疲劳。正如恩斯特·卡希尔在《语言与神话》中所强调:“认识或任何文化形式的符号内容越丰富,它的本质内容就越少。所有的图像不是标明而是掩盖了那个非图像的东西。这些图像徒劳地拼命追逐它,而它却置身于其后。只有否定一切有限的图像,返回到神秘主义者的‘纯无’,我们才能回复到真正的最初的源泉。”[13]251

(二)网络阅读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及其原因

如今艺术院校90后与80后大学生相比,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注意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明显降低。程曜在《救救清华大学的这些孩子吧》一文中也指出[14],现在的孩子不尊重知识,对获取知识也不感兴趣。在笔者看来,这固然与我们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有关,也与网络阅读所造成的思维能力下降、想象力缺失等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上网搜索找答案,至于答案是如何得出的,并不感兴趣;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作业时,通常也是从网络上下载资料或论文拼凑,即使面对课堂提问,都有学生用手机上网搜索答案。有学生在作业中甚至说:“随着智能手机的诞生,各种APP层出不穷。各类APP好像是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量身打造。只要手机在手,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的资料。”这类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查阅网上是怎么说、怎么处理的。甚至有许多学生认为,手机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从传统的借鉴他人的思想和语言的智慧,转变为借鉴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智慧;也正是在一味的仿效行为中,我们的学生丧失了思考的兴趣和能力。

注意力降低的问题与网络读物的多媒体呈现方式、阅读者的浏览式阅读方式等有关。我们知道,网络读物往往以文字信息、色彩、动画效果等多媒体形式,以及关联材料的无限链接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当这种刺激被日益强化后,学生面对教师的授课就容易觉得枯燥乏味,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众所周知,随着报纸、电视、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类型的不断衍化,受众的注意力成为极度稀缺的资源。在麦奎尔的注意力模式中,把获得受众的注意力视为传媒经营的直接目的,即大众媒介的主要功能是吸引、保持视觉或听觉的注意力,通过展示获得注意、获得某种效果(如劝说或销售),以达到直接的经济目的。这样一来,在想方设法通过吸引眼球、唤起感情、刺激兴趣获得并保持注意的过程中,信息的内容常常服从于表现形式,注意力的动作通常比注意力的质量更为重要(因为后者很难有效测量)[15]47-48。而我们的教学效果恰恰是依靠受众(大学生)的注意力来获取的。

三、结论

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快捷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超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超文本链接等特性,正改变着我们(包括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传统的印刷媒介迫使人们运用线性的、因果式的理性思维方式组织视觉经验,而具有网络阅读习惯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则更倾向于运用发散性的、感性思维方式组织视觉经验,喜欢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呈现的立体感、动态感。如何顺应、引导这些变化,是时代给予我们大学教师的责任。

笔者主要思考网络阅读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引发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生成和终结了什么,即媒介文化对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总体而言,网络阅读造成了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和求知欲下降,长时间注意力下降,对电子产品逐渐产生依赖性等诸多问题。由此,大学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问题便凸显在我们面前。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如何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同时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是如何有效借鉴网络媒体传播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两者可以概括为数字化时代网络阅读情境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而改革的具体途径,则可以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如价值原则、注意力原则等)、教学方式的选择原则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具体而言,(1)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选择有专业(或学术)价值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开放性,同时注意传授批判性思维方法(授人以渔),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力度和强度。(2)要大力借鉴网络媒体传播形式,整合各种媒体和信息资源(如使用优秀的教学视频),拓展教学空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提高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提高媒介运用(技术)水平;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的课堂具有人文魅力。

限于文章篇幅和笔者的水平,本文只是提出了“网络阅读时代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问题,并指出了两条主要的解决途径,至于如何彻底解决这个时代问题,还有待于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1]蒋志琴.关于“文化”概念的相关辨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

[2]蒋志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原则研究[J].文教资料,2014,(3).

[3]薛非.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证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1).

[4]张金.网络阅读的现状、走向与未来趋势[J].文艺广角,2013,(10).

[5]喻国明,等.中国人的媒介接触:时间维度与空间界面[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6]李良荣.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王文平.大学生网络阅读与高校图书馆的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1).

[8]陆海.大学生“网络阅读”呼唤文化回归——当代大学生“网络阅读”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7,(10).

[9][美]阿兰·格申菲尔德.电子游戏挑战传统教育[J].郭凯声,译.环球科学,2014,(5).

[10]赵勇.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2][美]费里斯·贾布尔.大脑偏爱纸质书?[J].环球科学,2013,(12).

[13][德]恩斯特·卡希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14]程曜.救救清华大学的这些孩子吧[EB/OL].http://edu.qq.com/a/20050712/000030.htm

[15][荷]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阅读者艺术院校读物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阅读者的春天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阅读者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