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中山的自由观

2014-08-15 00:47韩剑锋陈立康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自由主义孙中山国家

韩剑锋 陈立康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孙中山的自由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的发展,尽管其对于自由观的阐述并不是十分的完善,但他对此进行的探索与思考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他以宏观的气魄回答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中国不能简单地效仿欧美国家,而是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他的这一探索为毛泽东实事求是理论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借鉴,他的这一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的精神,更是在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大放异彩。

一、孙中山自由观的理论渊源

孙中山早年受到以儒家学说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来游学海外,接受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教育,其“所学多博杂不纯”。正是这种对东西方文化思想兼收并蓄的学习,对孙中山的自由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西方自由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世纪的萌芽和初步发展,西方自由主义开始踏上历史的舞台,并逐渐同资本一起成为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一般意义上来讲,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有两种基本模式,即英国的古典自由主义模式和法国的集体自由主义模式。

英国古典自由主义主要是在人性论和个人主义的基础上阐述生命、自由和财产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基于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权,特别是保障私有产权不可侵犯;保障公民的自由就必须限制国家的权力。正是在英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孙中山在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规定了人民享有的自由权利:人民具有身体上的自由,不得非法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具有家宅自由,不得非法侵入;人民具有财产自由;人民具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的自由;人民具有书信的自由;人民具有居住、迁徙的自由;人民具有信仰的自由。

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式集体主义自由模式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相比霍布斯,卢梭更强调人的社会自由或者是契约自由。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即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将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置于公意的指导之下,个人服从公意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但是个人没有权利违背公意。不难看出,卢梭的自由观强调的社会自由是建立在限制个人主义自由基础上的。孙中山自由观思想主要是汲取了法国集体主义自由思想的精华,其核心就在于主张牺牲个人自由来实现国家自由。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孙中山的自由观思想不可能完全来自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其必然吸收传统文化的滋养,留有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贯主张个体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来实现自由,其自由思想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自由,即探索个体的内心自由,追求顺应时代的行为自由,在和谐相处中寻求自由[1]。

儒家思想侧重于精神上的自由,将精神自由更多地描述成为一种心灵感受,要求个体遵守礼教,克制自身的私欲,使内心处于一种“自由”的感受之中,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欢乐或满足感。此外,儒家思想主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坚持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方面强调生态和谐,在人与社会方面强调社会和谐,在个人身心方面强调心理和谐。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思想,都是在强调和谐对于社会结构的形成与调节具有重要价值指向作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和谐这一儒家文化精髓的基本表述。

二、孙中山自由观的理论特色

孙中山对欧洲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进行了扬弃,借以指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自由观思想的理论特色主要有:主张国家、民族自由[2];只有民权得到了是实现,自由才能真正地成为现实;自由是革命的目的,而不是手段。

(一)孙中山自由观的核心是主张国家民族自由。在孙中山看来,自由首先是指“民族的自由”与“国家的自由”。正因为民族主义提倡的是国家的自由,所以,孙中山认为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时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主张与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口号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孙中山主张“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使“国家能够行动自由”。同时,孙中山也指出国情和时代的不同:法国大革命时的欧洲在王权和教权的统治下,人民毫无自由,争取个人自由成为革命的最大动力;而在时下,中国国民享有一盘散沙式的极端自由。所以,自由的用法就截然不同,国家自由优先于个人自由,个人不可太过自由,牺牲个人自由以实现国家的完全自由。

(二)只有实行民权,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孙中山认为自由也指公民在政治权利上享有自由,即在“共和政体”下,“主人”所应享受的政治权利。比如,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的自由;比如,选举、罢免、创制、复决这四种直接民权。值得注意的是,享受这种自由的主体必须限制在“人民”、即“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的范围之内。孙中山认为,自由包括于民权之内,只有建立在民权之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孙中山认为,只有通过民权主义的政治革命之后,中国人民才能获得真自由和平等。

(三)自由是革命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孙中山认为,自由的第三层含义就是指“放荡不羁”、“一盘散沙”式的极端个人自由。孙中山认为,在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和皇帝之间只有一种关系就是纳粮,只要人民按时缴纳粮食,皇帝就不会干涉别的事,这就是中国人民的自由。在封建社会的中国,自由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人民从来没有受到过没有自由的痛苦,对自由并不会热心,更不会为之奋斗,所以,自由不能作为发动革命的手段。而且孙中山认为革命是以争取国家、民族自由为目标的,在国家民族自由实现之后,个人自由也就随之实现。

三、孙中山自由观的科学评价

孙中山的自由观思想是在继承中外思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孙中山的自由观思想既有可供我们借鉴的精华之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受其所处时代和阶级限制的不足之处。

(一)孙中山自由观的时代价值。孙中山一生的奋斗经历表明反封建反专制是一项艰苦卓绝的长期任务,这不仅要求在形式上摧毁封建专制的旧制度,更要在思想上铲除封建残余。他曾说过推翻清政府,引进民主制度,只不过是在争取真自由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做到让民众接纳新思想、以追求真自由为己任,才是争取真自由的关键之所在。对此,孙中山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建设分期: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孙中山虽未能亲眼看到中国走向真正的民主自由,但他为后人描绘出了一幅自由民主的宏伟蓝图。孙中山一方面与假共和真专制作斗争,促使广大人民觉悟;另一方面将制度建设与精神建设提到同样高度,双管齐下。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孙中山自由观的不足之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对外丧失独立自主,对内民族压迫,毫无自由可言,孙中山主张国家自由无疑是当务之急。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内外交迫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的自由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

1.夸大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对立。孙中山奉行国家自由的至上性,坚持以国家自由为取向,甚至承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实现国家自由,造成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绝对对立。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问题是每个社会、每个人经常遇到和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必须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3]。然而,由于孙中山对近代民主政治中的自由的本质缺乏准确的理解,孙中山总是把社会团体的自由与个体的自由对立起来,甚至把个人自由看成是有害的东西[4]。因此,在解决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矛盾时,孙中山并没有意识到坚持国家自由至上性会使国家权力重新蜕变为支配者,继而扼杀个人自由,这就导致了其自由观存在内在矛盾。同时,孙中山夸大了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对立。他要求国民党人以牺牲个人的生命、自由、权利为条件争取革命的成功,这与他为人民争取自由的初衷背道而驰。

2.简单论断中国人民自由太多。孙中山认为,中国一直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国家,“虽无自由之名,而确有自由之实”,空气般充足的自由使得中国人常常忽略它的存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是在小农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国人的自由的最佳描述。二次革命的失败及其以后的一系列挫折,促使孙中山对自由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万不可再用到个人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5]。孙中山坚持认为不可以将自由应用到个人身上,这样会导致社会成为一盘散沙,最终会威胁到国家自由[6]。在这种局限的自由观念之下,个人以牺牲个性为代价来融入国家民族当中,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个人自由部分并没有深入的分析研究。

3.片面地将革命的失败归咎于自由。辛亥革命的失败确实是由于中国革命党存在组织涣散,思想行动不统一的问题。但是孙中山简单地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咎于自由是缺乏考虑的。其原因固然有革命党人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片面地把自由理解为无组织无纪律的为所欲为,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未能贯彻革命党的纲领,未能正确地认识民主自由的真正含义,没有为建立独立民主共和国奋斗到底的政治觉悟。

孙中山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奋斗,他的思想和事迹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的民主与自由事业努力奋斗的指明灯。孙中山先生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只有掌握国家权力,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包括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在内的全面的自由。回首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我们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之时更应该好好探究他们的光辉思想,为我们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提供借鉴。

[1]冯婷.浅析儒家自由观与西方传统自由观的异同[J].学理论,2010,(18).

[2]肖飞 .论孙中山的自由观[J].船山学刊,2006,(2).

[3]唐上意.略论孙中山的自由观[J].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4]宋慧昌.孙中山自由观的历史特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苑书义.孙中山自由观论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5,(1).

[6]张爱军.论孙中山自由民主观的悖谬[E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1060736973.html,2011-06-07.

猜你喜欢
自由主义孙中山国家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