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登然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青年政治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是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相统一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环境呈现出开放性、多质性和变异性等特征,由此引发了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的多元性、不确定性”[1],使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深刻影响着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状况。
(一)社会要求与青年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凭借各种手段向青年传播政治文化,以使青年的政治人格满足社会要求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青年的思想及行为很难完全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矛盾。对于大多数青年来说,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总是基本一致又不完全一致,这就决定了这类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要求与青年个性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青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相统一的过程。然而在很多时候,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要求往往只注重社会教化的过程,从社会需要出发,向青年传导统一的政治规范,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了青年的个性发展需求。毛泽东对人的个性发展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被束缚的个性如得不到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2]1060革命需要弘扬人的个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提倡青年个性的发挥。从“社会需要论”出发,青年合理的个性发展需求就不能够得到很好地满足,同时在很多情况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施行主体对青年提出的要求都有偏高的倾向,使青年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要求。这些都影响到青年内化社会要求的过程,引起其正当的个性发展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政治兴趣不高,政治参与意识不强等都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
第二,社会要求与青年个人经验之间的矛盾。青年的个人经验对社会要求的内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社会要求一致或比较一致,个人就较易接受社会要求;如果不一致,个人就可能固守个人经验,排斥社会要求。青年思想活跃,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导致个性心理不成熟,思想行为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片面性、排他性。青年政治认知不完整,对某些政治问题不能作出较为深刻的理性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存在偏执的倾向,往往因其理想化的目标和追求,对社会问题缺乏辩证的思考能力。这些都容易导致青年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对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政治文化产生怀疑。政治鉴别力不强,政治参与盲目等都是社会要求与青年个人经验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二)青年政治社会化施行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矛盾。青年政治社会化施行主体与接受主体是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两个基本因素,家庭、学校等施行主体与青年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对于这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两者之间经常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况。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青年政治社会化施行主体的施教不适合青年的接受心理造成的。这种不适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内容不合理。长期以来,注重青年的理论学习,强调对其灌输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对政治制度及其运行程序、政治人的权利和义务、政治参与途径等政治实践知识传授较少。这就导致青年产生厌烦情绪,政治兴趣不高。其二,方式单一。学校作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主要依靠“两课”教师在课堂上的直接理论讲授,进行干巴巴的单向灌输教育,缺乏方式方法的创新。其三,两者关系处理不当。青年政治社会化施行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包容、相互理解的关系,若施行主体始终保持居高临下的姿态或接受主体不能理解施行主体的工作等,就可能导致两者之间人际关系的冲突,从而引起两者之间的矛盾。
(三)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在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施行主体向青年传播主流政治文化,促使青年产生积极的政治心态,对未来产生巨大的政治期待。但在现实中,教育影响与环境影响是同时存在的,并且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存在矛盾。在我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型、人们价值取向多样化的今天,这种矛盾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利益”也进行了重新的认识、界定,社会上讲“利益”多了,谈“理想”少了;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民主制度不够健全,有的地方人治色彩浓厚,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以言代法,官员腐败之风愈演愈烈,使一些青年产生了“关系比能力重要”的观念;西方政治文化的强势传播和我国封建政治文化的积淀,使主亚政治文化产生冲突。“文化的传播比较其他形式的传播而言,更为广泛和深刻,它能够深层次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并进而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3]这就导致少数青年在价值取向上出现混乱,进而在政治行为上出现偏差;社会生活中部分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人际关系出现较大危机。以上这些现象虽不是社会的主流,但使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造成其在选择政治行为规范时的矛盾和困惑,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施行主体所传授的社会要求的分量,抵消着教育的影响。政治认同困难,政治信仰缺失等都是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的表现。
(一)营造言教与身教融合的家庭环境,奠定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坚实基础。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担负着对青年传授政治文化知识、培养政治品质、指导政治行为等政治社会化的责任。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往往给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长的言行举止容易在他们的心灵打上比较深刻的烙印,在日后的成长中也往往以此为基础作为判断的参照系。家庭的言教与身教,从一定程度上说,将决定青年的政治人格、品行。当前青年政治社会化冲突基本上是从家庭环境中发源的。恩格斯早就揭露过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下工人家庭教育的悲惨情况,他指出:“对于这种在伤风败俗环境中——他们的父母往往就是这种环境的一部分——像野草一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还能希望他们的后代成为道德高尚的人?”[4]416这说明家庭环境对青年政治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第一步,对其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应明确政治方向,树立积极向上的政治心态,以自身高尚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榜样示范作用,并通过有意识的教育端正子女的政治观。青年在言教与身教融合的家风环境中,会耳濡目染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接受主流政治文化,从而打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基础,从源头上有效缓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冲突。
(二)加强学校教育,保证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正确方向。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青年传授政治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思想道德规范,以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公民的机构,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相比家庭来说,学校的活动更具计划性和目的性,因而对青年政治社会化更具指导性。要有效缓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冲突,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保证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正确方向。首先,大力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正确的政治情感和态度。在理论教育中,教育者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意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深入开展政治实践教育。通过理论教育对青年较为集中地传导政治知识是必要的,但政治知识来源于各种政治实践活动,青年习得的各种政治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内化,从而在内心认同接受。学校要畅通青年政治参与的途径,如对学校行政管理的监督,参与学生干部竞选等,这些活动都能提高青年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营造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良好氛围。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和个体修养过程,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受着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好坏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青年政治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社会环境的优化,有利于青年政治社会化冲突的缓解。第一,优化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基础条件。要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在全社会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第二,优化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最直接。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严厉治理官员腐败,建立服务型和亲民型政府。第三,优化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对青年政治社会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主流文化对其他亚文化的引领和选择性吸收融合,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第四,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对青年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有效控制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加强正面报道、宣传,并加强媒体自律,对网络政治信息个体化传播行为进行依法监管。通过全社会对和谐有序社会大环境的构建,营造一个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良好氛围,这不仅有利于缓解青年政治社会化冲突,更会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四)树立自身主体意识,增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内驱力。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只是导致青年政治社会化冲突的外因,而青年自身主体意识的缺失才是内因。要有效缓解青年政治社会化冲突,青年自身应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首先,认清自身社会角色。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求其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些都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青年要深化对政治社会化重要性的认识,促使自身顺利完成政治社会化,以完成自身历史使命。其次,积极调适个体政治心理。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青年个体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群体中完成的。青年要自觉主动地学习政治文化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科学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同时,正确对待个人经验,既不固守个人经验,也不排斥个人经验,积极调适自身政治心理,使个人经验与社会要求很好地统一起来,从而有效化解政治社会化的冲突。另外,积极参与各种政治实践活动。青年只有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才能检验自身习得的政治文化知识的正确性,并将科学的政治文化知识外化为行为,以此提升政治参与能力。青年只有投入到政治实践活动中,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政治经验,才能调整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推动自身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1]李艳萍.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董娅,胡建.西方消费主义的传播对青年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