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志愿服务与高校基层团支部吸引力的提升

2014-08-15 00:4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团支部团员团组织

伍 慷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260)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包括法律制度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阶层利益的诉求与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纠葛在一起,使青年们的心理状况日益复杂。社会转型造成了部分工人的下岗、农民的失地、城市居民的拆迁,大学生就业的困难;部分官员的腐败、社会的不公,贫富的差距,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党团的威信,使得部分青年团员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团员意识淡薄。多元文化的影响使部分青年团员价值观亦变得多元化,远离政治、躲避崇高,意识形态淡化倾向明显。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大学学费的提高以及拜金主义的影响,使部分青年团员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团组织活动采取疏远态度。基层团组织自身建设不完善,基层团支部活动形式陈旧,团员教育的空洞化,网络娱乐倾向的影响都使得高校基层团支部吸引力日益下降。如何突破困境,增强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吸引力,重塑共青团的威信,显得尤为急迫。

一、高校基层团支部吸引力缺失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团员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团员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团员意识淡薄。在高校的班级中,几乎都是“全民团”,并且98%以上的团员是在高中发展的,由于高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入团标准把关不严,甚至出现“被入团”的现象,造成部分团员素质偏低。在缺乏有效组织管理与教育的情况下,许多团员觉得入团不入团没什么区别,大家都差不多,对团员注册、团费缴纳不积极,能拖就拖,甚至有些人为了不缴团费而提出退团,有一部分毕业生毕业时甚至放弃团籍,不办理团组织关系转移。对《团章》规定,许多同学都印象模糊,忘记了入团誓词。团员意识淡化直接削弱了团的组织基础和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对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部分团员意识形态淡化倾向明显

部分大学生团员政治意识不强,受文化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他们思想的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与此同时,西方某些国家加紧利用文化软实力推销西方的价值观,以期颠覆我国国家政权,离散民族凝聚力;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不强,远离现实,坐而论道,如同“鸡肋”。社会腐败和不公平现象,更使部分团员失去了政治热情,产生了政治冷漠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得不到应有的追捧和看待,他们远离政治、躲避崇高,意识形态淡化倾向明显,甚至少数人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当作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许多高校在每年的“五四优秀团员”评比中过于重视成绩的权重,而忽略了思想政治与道德的考量,“优秀团员”评选失去了思想引领的榜样力量,使得共青团的组织形象日益模糊。

(三)部分团员以经济利益至上为圭臬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团员的价值观正处于裂变、转折、重建的动态过程,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自我需求的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受物质利益的驱动,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青年团员自觉不自觉地将金钱视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现实生活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薪酬待遇成了第一选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团员平时就热衷于兼职、打工,学习也更注重价值回报率,对团组织活动缺乏热情,认为不参加也没什么损失。本来在经济社会中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但过度追求经济价值,就会扭曲道德价值,成为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温床。

(四)基层团支部自身建设不完善

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对青年团员的吸引力日益减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基层团支部自身建设不完善,与上级团委之间的联系仅为具体工作的执行,缺乏生动有效的组织活动。基层团支部的干部配备许多是班委的落选者,工作能力稍弱。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少数团干部责任心不强,缺乏主动性,认为团的活动没什么吸引力,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团组织活动陈旧,乏善可陈。基层团支部的规章制度许多时候成为沉睡的条文,失去了引导团员,服务团员的作用。在对所在高校团支部的组织、制度、文化建设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比较到位”的学生占40% 左右,认为“一般的”占32% ,而选择“不清楚”的学生占18%[1]。可见高校基层团支部的组织建设很难令人满意。

(五)网络对团组织生活的疏离影响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由断网引发的高校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可以说网络社会已在高校中率先形成。大学生们足不出户,通过QQ、MSN、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就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但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决定了上网过程中网民缺少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担当,部分大学生过多地沉溺其中,人机交往频繁,反而使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人际情感疏远,宅于宿舍,沉醉于网络,脱离正常生活,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热衷于网上的宣泄、围观,却对团组织活动不闻不问,缺乏参与意识、表达意识、交流意识,失去了真正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需要。对网络的“盲信”、“盲从”,使得部分青年团员对团的认识发生偏差,信仰动摇,对团组织采取疏远的态度。网络虽然拉近了人们的物理距离,却扩大了部分团员与团组织之间的心理和情感距离。

二、志愿服务是增强高校基层团支部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社会变革的深刻变化引起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环境的变化,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基层团组织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内在活力”[2],基层团组织究竟该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载体来抓住、吸引和凝聚团员青年的心。自上而下组织的唱歌、跳舞等大型文娱活动已远远不适应当前高校团员的特点和兴趣,基层团支部的陈旧低龄化活动也不能吸引团员参加,坐而论道式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使团组织与基层团员之间更加疏离。增强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吸引力必须要提高活动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含量,必须要融入社会与社会化机制形成合力。据在2000年前后的一项团中央课题组的调查,基层团干部在回答最适合青年的需求最受青年欢迎的活动就是志愿服务,团员青年在回答最适合青年的需求最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时的评价情况排在第一名的是“希望工程”,第二名是“志愿者活动”[3],而今天志愿服务其实已包含了希望工程在内,可见志愿服务是深受广大青年团员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吸引广大青年团员参与的有效载体与途径。

(一)志愿服务是道德愉悦感与奉献精神产生的源泉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说:“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4]196它是以社会公益为核心,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无偿劳动,它可以激发人类最珍贵的情操。我们在为别人付出的时候,本身就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道德情感主义的先驱大卫·休谟(David Hume)提出“由德发生的印象是令人愉快的,而由恶发生的印象是令人不快的”[5]510。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在做善事时,体内会产生一种天然镇静剂——内啡肽。它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使人产生愉悦之感。同时,乐善好施的行为还可能激发众人的感激、友爱之情,为善者因为赢得了人们的好感与信任,从而内心获得温暖与满足感[6]2。青年团员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中收获了内心的愉悦,实现了精神价值。志愿服务所产生的道德愉悦,是支持青年团员克服困难,不懈坚持的动力,是奉献精神得以升华的源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其最好的注解。

(二)志愿服务中青年团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与思考,促使他们开始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志愿服务使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他们利用自身的文化、技术、年龄优势服务弱势群体,承担公益责任,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人性的关怀,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和奉献的激情,发展自我与融入社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青年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自我价值得以迎刃而解。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平台走向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它能将青年团员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在助人为乐的愉悦中自我升华。高校基层团支部将“志愿服务”作为基层团员活动的主渠道,将使单调、刻板的团组织生活变得五彩缤纷,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并永不衰落。

(三)志愿服务使青年团员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

在学校读书时,青年团员的角色就是单纯的学生,大多时处于被管理、被教育的地位,志愿者服务则提供给青年团员们一个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为了完成职责,他们需要主动的学习,自觉地提高完成职责的各种能力与技巧,在这基础之上,还要形成和发展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就大大激发了青年团员自身潜能和自尊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其独立人格得到塑造,精神满足得以实现,由此逐步实现对志愿服务的心理与价值认同,从而真正激发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热情和奉献精神。志愿服务活动符合青年团员的身心发展特点,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吸引青年团员不断参与,成为改造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志愿服务是青年团员了解社会的有效方式,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志愿服务是高校青年团员进行社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因为志愿服务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从志愿者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协调机制来看都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青年团员在进行志愿服务时背后其实已经凝聚了社会的各种力量。志愿服务可以说是一种双向的接纳,青年团员接纳社会,社会接纳青年团员,志愿服务通过为青年团员成长成才提供实践的机会,使青年团员提前感受社会的种种复杂性,人的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同时也让青年团员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接纳,促成青年团员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促进青年团员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青年团员全面的社会化。从实践看,志愿服务是矫正青年团员错误人生观、价值观,磨炼青年团员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志愿服务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随着志愿服务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服务个人或团体,还有社会公益与社会公共生活,它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难,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缓和阶层矛盾,化解社会冲突,建立互助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公德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志愿服务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缓解戾气对社会的伤害。志愿精神一旦成为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必定会推进社会的均衡和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志愿服务增强高校基层团支部吸引力应遵循的原则

(一)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青年团员都是“术业有专攻”者,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建立专业化志愿团队。美国在专业志愿服务上已经先走了一步,据美国专门致力于倡导专业志愿服务的Taproot基金会所提供的数据,每年美国大约有价值150亿美元的专业志愿服务,是捐赠金额的4倍。广东省也开始关注专业志愿服务,2012年8月,广东省文明委出台《关于发展广东行业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十二五”末,广东省注册行业志愿者人数要占到行业总人数的20%以上,注册行业志愿者年人均志愿服务时数达到50小时以上。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要注重充分体现青年团员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的特点,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与专业相结合有利于青年团员特长的发挥,有利于成就感、满足感的产生,使志愿服务产生恒久的魅力。不同专业的高校基层团支部可组成医疗、科技、农业、教育、环保、心理、文化等专业志愿团队,发挥自身优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逐步建立志愿服务品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专业志愿服务的开展,将大大降低社会成本,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将成倍提高。高校青年团员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活动,学以致用,既服务了他人,又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二)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志愿服务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生活,将青年团员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会促进青年团员人生价值闪光点的产生。志愿服务与社会相结合,它的形式与内容是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其吸引力是无穷尽的。以此为载体,可使青年团员成才,找到心灵的港湾,可使高校基层团支部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同时促进了团支部制度的建设,在活动中亦培养了团干部。志愿者服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基层团支部青年团员通过志愿服务,接触到社会生活最真实的一面,成为他们参与社会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结合社会各种力量,才能赢得社会各方的理解、支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与青年团员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团活动主体是大学生团员,活动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作为活动主体的青年团员对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对活动目标的主观评价和内心情感体验。高校基层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就是要避免“上级组织唱主角”以行政化的形式开展志愿服务,这样的活动缺乏志愿精神这一内核,没有内化为青年团员的自觉意识,仅仅是完成任务式的活动,必然不能持久。开展志愿服务,必须要与青年学生相结合,切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尊重青年团员思想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更要考虑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专业服务、快乐服务,要使青年团员在服务中成长,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统一。志愿服务与高校青年团员相结合,既促进了青年团员的成才,又增进了社会和谐,对增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发挥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涵盖了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服务、社会实践等职能,具有多位一体性。

总之,高校团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团员走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其吸引力是高校团工作的根基,也是共青团服务、引导、凝聚、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志愿服务有效提高了团员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家国意识、奉献意识,使得团组织的活动内容时时更新,使青年团员个人价值得以体现,自律性提高,志愿服务活动锻炼了团干部,使广大团员融入到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立,有效地重构了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吸引力,使基层团支部焕发出勃勃生机。

[1]王玉璇,陈淑华,陆俊.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11,(7).

[2]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N].中国青年报,2005-01-07.

[3]团中央课题组.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基层组织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续)[J].中国青年研究,2001,(2).

[4]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进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5][英]休谟.人性论:下册 [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姚章玲.一看就懂的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团支部团员团组织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一位儿童团员的抗战记忆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
中学团支部希望得到指导
介绍人要不断关心新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