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朝,何 威,王儒鹏,周春丽,张 斌,何仁颖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形象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临床学科,学习该课程的关键,是通过对皮损形态的深入认识来掌握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媒体教学,由于采用了大量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具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可形象、直观地展示大量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1],故在皮肤性病学的理论课和见习课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
教研室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多媒体资料在皮肤性病学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实习阶段,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由于皮肤病患者就诊的季节性很强,且配合临床示教的意愿日趋低下,目前临床上可提供的真实病例不能满足带教老师和实习生的需求[2]。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教研室收集了大量真实的皮肤病、性病图片及影像资料,基于这些资料和信息化技术,建立多媒体资料库,并将“看图识病”的传统理念融入其中,向实习生展示全方位的、真实的皮肤性病的诊断、治疗过程。这些多媒体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下列3 种形式:
最常用的一种是基于典型临床图片的教学幻灯。这一类多媒体资料是基于教研室自行收集的各种皮肤性病的皮损图片、部分检查和治疗相关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制成教学幻灯。与理论课和见习带教所用教学幻灯不同的是,实习教学的目的更偏向于临床,不再进行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而表现形式则以典型病例的皮损表现和检查、治疗过程相关的图片为主。这一类资料主要用于对每日带教进行总结时,补充需要实习生掌握但无实际临床病例的内容。
第二种是自制及下发的视频影像资料。考虑到患者隐私的需要、放射源的管理规定、手术室的无菌要求及患者就诊时间的不确定性,开展的许多诊疗,如尖锐湿疣的冷冻及电灼治疗、鲜红斑痣的激光治疗、血管瘤的放射治疗、皮肤肿瘤切除术、植皮术等,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观。为此,教研室自制了大量相应的教学视频资料,结合下发的视频影像资料,形成了系统的、涵盖目前皮肤性病学大部分治疗手段的视频影像资料库。这一类资料主要用于实习生在每日下午就诊患者较少时,选择感兴趣的视频观看。
最后一种是网络教室。教研室充分利用学校较强的网络平台,将前述皮肤性病临床图片、视频资料,配以典型病例的文字说明,有机整合成皮肤性病学网络教室。该网络教室无明显的“教师机”与“学生机”之分,多媒体资料及人机交互程序均被存储在服务器内。在人机交互功能中,引入了上千道皮肤性病学试题,在实习生提出出科申请,带教老师允许后,可在线随机生成一套含100 道试题的出科试卷,而同时参加考试的实习生试题不同。
通过对这些多媒体资料的长期使用,我们体会到,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视频及网络教室,可以解决诸多传统教学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在培养实习生的医患沟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3],不仅是性病患者和隐私部位皮肤病患者,许多常规部位的皮肤病患者,也不愿意配合临床示教。这使得医学实习生实际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询问病史和检查体征,往往只能跟着带教老师快速地看一眼皮损就匆匆了事,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教研室在最近几年,对特定的患者做适当的鼓励后,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记录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典型疾病的皮损表现、专科检查及治疗过程。基于这些多媒体资料建立的教学资源,有效补充了因患者不配合而无法示教的病例,现极少有学生抱怨真实病例不足的情况。
患者就诊的时间有很大的随意性,尤其是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坏疽性脓皮病等少见皮肤病更为明显;而血管瘤的放射治疗,由于愿意接受该治疗的患者不多,且放射源管理严格,往往数周才集中进行一次。这些疾病的诊断或者治疗过程不是每一组实习生都有机会见到的。另外,部分皮肤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好发于春夏之际的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夏末的隐翅虫皮炎,在其他季节均不易见到,甚至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手足癣、银屑病,这就造成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公,不同学期、不同分组的实习生不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因此临床示教病例的选择,受到疾病自身特征及患者就诊时间的双重限制。多媒体资料可保存这类皮肤性病的皮损表现、检查过程以及治疗过程。在冬季,带教老师带领实习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学习冬季常见皮肤病、性病,而以多媒体幻灯、视频及网络教室的方式展示夏季常见皮肤病、性病;夏季反之。该方法有效拓宽了实习生的实习范围,开阔了实践视野;出科考试的成绩统计也显示,夏季和冬季进科的学员成绩的差异明显缩小。
随着临床和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教学大纲对实习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给教研室分配的时间却进一步压缩(现我校医学生在皮肤性病科的实习时间为1周);再加上患者不配合临床示教及疾病的季节性分布、患者就诊时间的随意性等因素,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大纲成为教研室面临的难题之一。
我教研室的多媒体资料库,由于收集了较为齐全的临床照片、病例资料以及视频资料,有效地将前述不利因素转化为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习内容的有利因素。同时由于网络课堂的建设,使得学生可以在下午的空余时间或夜自习时间,自行选择喜欢的内容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自由度,使实习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全面的皮肤性病学教学内容。
多媒体资料库建立前的出科考试,是在为数不多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当场打印,当场考核,当场阅卷。这样,前面一组实习生向后面一组漏题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再加上皮肤病的季节性分布等因素,就导致了夏季班学生成绩优于冬季班学生,而同一班次分组靠前的学生优于分组靠后的学生的现象。
皮肤性病学网络教室收集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皮损图片、视频,除了可以供实习生自主学习外,还可以利用其人机交互功能,对实习结束的学生进行知识点考核,特别是对“看图识病”能力的考核,而试题则在试题库内随机生成,不仅每一组考生的试题不同,连同一时间参考的同一组考生的试题都不同。该考核方法最大限度地模拟临床场景,杜绝了实习效果评价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减轻了带教老师的负担;而该模块中的成绩统计功能也显示,不同组学员的成绩差异很小,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多媒体资料在实习带教中的大量使用,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补充病例的不足,但也存在压缩学生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等不足[4]。另外,大量使用多媒体资料后,实习生更倾向于坐在计算机前看图、看视频,而不是在患者身上亲自动手检查与操作。这就导致实习生在人文知识方面,尤其在医患沟通能力方面的锻炼不足。
为此,带教老师反复强调医患沟通的技巧、患者隐私的保护、患者情绪变化的应对等等。但显然,这样是无法取代学生与患者直接沟通的,故在该方面,尚需继续探索和改进,以加强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实践证明,临床图片、视频及网络教室所组成的多媒体资料库的建立,在当前医患间信任度不佳的大背景下,针对皮肤性病科自身的特点,有效弥补了真实病例数量的不足和教学时间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带教老师的工作负担;但在培养实习生医患沟能力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而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成熟,基于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和考核必然更加灵活和智能,并对当前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在这一变革过程中,除了多媒体资料库本身需要继续完善外,人机交互技术、网络管理等方面还将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 李元朝, 何威, 王儒鹏, 等. 多媒体应用对皮肤性病教学新的要求与改进策略 [J].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19):3017-3018.
[2] 鲁元刚, 伍津津, 朱堂友, 等. 典型病例图库建设在皮肤性病学实习教学中的作用 [J]. 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4):839-841.
[3] 赵玉磊, 许慧娟. 留学生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1, 4(2):109-110.
[4] 伍津津. 皮肤科多媒体教学中的导课设计 [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3):607-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