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平 □陈 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浅析南水北调移民精神
——以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为例
□王瑞平 □陈 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移民是人口迁徙的一种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将人口迁徙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居住地的变动”。一般意义上的移民,就是指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较大规模且时间较为集中的移民。早在西汉前中期短短20年时间里,西汉政权就曾实施移民数目不下12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30,超过3%。明朝初年以军事驻防为目的而实施的大规模移民总数达1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6%。清代康雍乾三朝鼓励移民四川,迁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达六百多万。从1860年起,清政府开放东北的“封禁地”,致使迁入东北的移民数量至清末已累积超过1000万。
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发展、建设需要,中央政府也实施了多次移民。其中规模较大的如三峡工程移民,其移民数量达到120万人。而说到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移民,就不得不提到南水北调这一伟大的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所提出的天才构想,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北方水少”是不争事实。我国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6%;黄淮海地区更是以7%的水资源支撑了35%的人口、39%的耕地和32%的国内生产总值。缺水使华北地区每年经济损失高达约4700亿元。多年的地下水超采致使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其面积已达73288km2,占总面积的52.60%。北京地表水最大的水源地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不到总库容的1/4,官厅水库的蓄水量只有总库容的4%。有资料显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从多年前的不足300m3降至100m3,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缺水警戒线。另据统计,由于缺水,河南省大约5-6年发生一次大旱。尤其是1986-1988年大面积旱灾和2010-2011年冬春之交震惊全国的旱情,至今让人刻骨铭心。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污染加剧,时至今日,河南仍有2512.60万人饮水不安全。
上述事实告诫国人,水危机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步步紧逼。有专家断言,水危机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忧患之一,是实现强国梦的巨大障碍。“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南水北调工程终于由构想变为现实,成为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以及事关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共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预计到2050年的最终调水规模达448亿m3,缓解了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将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m3,农业增供30亿m3。
南水北调工程由于占地涉及7个省市一百多个县,有近40万人需要搬迁。其中,东线工程由于人口迁移数量较少且较分散,主要采取就近安置,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问题相对容易解决。西线工程尚未开工,暂且不论。所以移民的重点就放在了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的移民。
水利工程移民是世界性难题,具有被动性、时限性、区域性、补偿性等特征。在中国过去几个重大水利工程移民当中,三峡工程农村移民37万人,搬迁用了17年;小浪底工程移民14.60万人,用11年时间完成搬迁。而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确定了丹江口库区移民约33万人(河南省移民16.20万人,湖北省移民18.10万人)“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策,使得移民工作具有较大难度。
对于河南省来说,库区16.20万移民全部集中在淅川县,涉及11个乡镇185个村,在两年多时间里,需外迁安置到河南25个县126个乡镇。一县的移民数量已经超过小浪底移民最多的新安县,也超过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人口最多的重庆万州区,移民占有量和动迁人口居全国第一。移民工作两年多完成,每年平均搬迁8万多人,搬迁的批次、规模和强度超过了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加之丹江口水库移民又具有其特殊性。早在20世纪50-70年代修建水利枢纽工程时首次进行搬迁,移民总人数达38.20万人,其中迁往外省外县的17.10万人。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移民后来又迁回故土。所以对于库区移民群众来说,有相当一部分移民都是第二、第三次,甚至第四、第五次搬迁。新老移民交织,问题积累较多,情况错综复杂,人均实物指标少,这就给合理补偿、移民身份认定等工作带来更大难度。另外,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是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改革攻坚和各种矛盾凸显的重要时期进行的。移民思想比较活跃,接受的信息渠道、愿望和诉求都比较多。同时,移民群众法制意识非常强,因此,与20世纪50-70年代相比,诉求更多,难度更大。
面对库区移民所存在的一系列难题,河南省广大干部群众以“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气魄,最终按时完成“平安、顺利、和谐”搬迁的目标,创造了中国移民史上一个新的奇迹。移民搬迁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贯穿于始终的河南移民精神功不可没。
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精神,是指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高尚的情操,自觉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中首先体现的是移民群众和干部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自力更生、敢于担当的牺牲奉献精神。身为南水北调宣传中心职工的胡敏锐认为“爱国”是移民精神的核心,而“奉献”是移民精神的根本。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兴建之时,淅川县就曾有数万名干部、群众参与建设,49人为兴建大坝献出生命,98人受伤致残。由于水位抬高淹没淅川县土地362平方公里,其中淹没耕地1.90万公顷,占超过当时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淅川最为富饶的沿江三大川(丹阳川、顺阳川、板桥川)基本淹完,经济元气大伤。同时,淹没县城一座,大小集镇14个,房屋10万余间,公路180公里,各种水利工程2673处,各项淹没实物指标损失累计7.40亿元(时价),居涉淹县市之首,迁移民20.20万人。而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大坝加高后,淅川又将淹没144平方公里土地,其中淹没耕地13.10万亩,公路548.70公里,涉及11个乡镇、185个行政村、1276个村民小组,加上线上淹地不淹房人口,需新动迁20多万人。各项淹没实物静态损失达约90亿元。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豫、鄂两省六县市之首,相当于湖北省库区五县市总和。
“故土难离”。故乡和土地,对于有深厚泥土情怀的人们是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眷恋。因为搬迁,移民失去了原有的房屋和土地等财产,这些可以在短时期内恢复;但搬迁打破了他们的社会网络和地缘亲情,这种无形资产却是难以用数字来衡量,难以用金钱来补偿的。在五十多年前,丹江口库区广大移民就已经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离别家园,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与牺牲。然而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移民大爷的一句“北方人渴了,不搬不行!”虽有些许无奈,但亦有自豪和深情,那是对祖国、对北方人民的一份真情和大义。淅川县刘楼村村民赵福禄,10年前在丹江边开饭店做丹江鱼生意,搬迁前他已经投入六百多万元,饭店营业面积二千多平方米,每年收入八十多万元。可他所迁入的安置地邓州裴营镇不临江、不沿河,是个普通的平原农区,搬迁意味着这一切就会付之东流。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就是个天文数字。然而在国家民族利益需要的时候,他却带头签了搬迁协议,表现出一种国家至上、大局为重的精神。为了国家利益、为了重点工程建设,为了北方人喝上甘甜的长江水,在面临“小利”和“大义”的选择时,移民群众往往会舍“利”取“义”。顾大体,识大局,默默地收拾家什,再次挥泪拆家园,迁祖坟,别亲友,带着无尽的乡愁离别故土,义无反顾地踏上一辆辆搬迁客车。充分展示了广大移民群众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及牺牲奉献精神。
相比移民群众,移民干部身上则体现出以奉献为主,兼具忠诚、尽责、担当、执著的精神风貌。淅川县县委机关原党委副书记马有志,主动请缨到马蹬镇向阳村任移民工作队队长,他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给当地百姓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群众都说:“来了马有志,移民就不难。”可惜这位党的好干部在2010年4月15日,去察看移民新村的途中,突发脑溢血牺牲在了岗位上。在他之后,南阳市还有十多名县乡干部和移民村干部牺牲在了移民工作岗位上。库区广大移民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长期奋战在移民工作一线。一大批默默奉献、鞠躬尽瘁的移民干部,勤于奉献、敢于担当,全心全意服务移民群众,用汗水、泪水乃至生命铺就了移民搬迁之路。这种伟大的移民精神,彰显着广大基层干部“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家国生死以”的高尚情怀。正如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言:“像南水北调移民迁安这样艰巨复杂的大事能静悄悄地圆满完成,关键是背后有一批务实重干的干部队伍,有一种新的为民之风!”
当然,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河南移民精神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爱国、奉献等方面,还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南阳日报社记者李清玉认为:“新世纪大移民与历史上任何一次迁徙相比,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强制搬迁已成过去,以人为本、和谐搬迁才是时代的要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移民,是采取行政命令和政府单方面决策的方式进行,移民迁安工作重点是在“迁”,采用“先迁后安”政策,却往往是一“迁”了之;现在则是把情系移民、以人为本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重点在“安””,工作中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移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并以能够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充分体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
“创新”即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以及突破常规、推陈出新。它是移民精神的精髓,是库区和谐移民的源泉。体现了南水北调移民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一种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抓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突破。正是抓住了“与时俱进”这个突破口,南水北调移民这个“天下第一难”才得以迎刃而解。河南日报记者曹国宏、阙爱民同样认为:“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创新,南阳移民成功的根本也在于创新。”
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所体现的创新精神,除了有工作理念上的与时俱进,更有工作方法上的与时俱进,以及实际操作层面上的与时俱进。在大搬迁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组织移民全程参与,最大限度维护移民合法权益。对此,南阳市移民局局长王玉献曾说过:“从动员到安置,移民工作分10个阶段、二百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民生问题,我们都尽量考虑到,各项措施、方案,摞在一起有三层楼高。”使移民群众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各级各部门饱含深情、细致入微的人性化安排。
在移民诉求方面,移民部门开创“六到户工作法”,即政策宣讲到户、干部走访到户、问题解决到户、矛盾调解到户、议题公示到户、群众评议到户,逐户逐人进行走访,倾听移民呼声,收集移民意见,排查矛盾纠纷。为帮助移民群众解决合理诉求,开创“两制度、两机制”方法,即建立健全进度商处制度、移民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化解制度,移民权益保障机制、移民上访快速处理机制。开展以驻点调研、驻点谈心、驻点帮扶、驻点培训、驻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五驻点”活动,正视移民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以快速解决矛盾和问题。
在搬迁过程中开创了“作战式搬迁方案”,即将财产实物登记、人口核实、矛盾处理、安置地对接、户型选择、错峰搬迁、装车搬迁、食宿安排等细化到户、到人、到天,接车、装车、发车时间精确到小时。将战争中的作战方法借用到搬迁中,意味着移民搬迁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为了使移民政策严格执行,阳光公开,还创造性地制订了一整套“移民工作全程由全体移民参与、实行民主决策”的方案。实行“五支笔”联审。工程承包拨款申请,需经工程指挥、移民专干、乡镇财税会计、移民工作站长及乡长共同审核签字。落实移民参与权,发扬民主尊民意。在移民安置点选择、安置房屋建设等问题上,切实保障移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组织各个移民村选举移民代表,组成移民迁安委员会对每一环节进行监督。
借助上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策和方法,到河南库区移民搬迁基本完成时,淅川县信访局局长王达忠自豪地说:“16万多移民,185个行政村,我们摸排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约3600起,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84起,没让移民带着问题、矛盾、遗憾离开。”世界银行原社会政策与社会学高级顾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迈克尔·塞尼博士考察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后评价说:“中国有世界上最优惠的移民政策,收到了最好的效果。丹江口库区移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工程只有在中国才能够完成,其他国家都应向中国学习!”
移民工作不仅是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谐理念的实践和检验,亦体现出一种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团结协作精神。“协作”是移民精神的推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省市、各部门、各行业形成一盘棋思想,同心同德,相互支持,共同服务移民。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河南省,再到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始终把移民搬迁当作政治任务,动员各方力量,汇集各种资源,上下联动,形成思想统一、合力攻坚的移民工作氛围。对于征地拆迁、移民登记、安置规划、房屋建设,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各县乡都作为头等大事来安排部署。各行业、各部门要人出人、要物出物、要钱出钱,全力支持。自上而下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地支持、服务移民迁安的生动场面。可以说,没有各部门、各地区、各机关、各行业的通力协作,同样没有南阳移民顺利完成的今天。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大移民孕育并产生震撼人心的移民精神,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石,更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力量源泉。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精神,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董学彦,郭贵明,余培松.移民精神辉耀中原——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综述[N].河南日报,2012-5-21(1).
[2]胡敏锐.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关于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精神的思考[N].中国南水北调报,2012-9-5.
[3]冯春久,夏季风.移民精神永续相传——淅川县后移民时代发展路径之三[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3(5).
[4]李清玉.从南水北调移民报道看新闻创新[J].中国地市报人,2011(11).
[5]刘富伟.试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N].光明日报,2012-12-22(7).
[6]朱东恺.我心中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N].光明日报,2012-12-22(7).
[7]曹国宏,阙爱民.南阳移民精神礼赞[N].河南日报,2011-10-27.
[8]阙爱民,杜斌,张本贵,等.浇筑时代巍峨丰碑升腾渠首崭新希冀——淅川县和谐大移民的荣耀历程与精神启示[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7).
[9]莫培军.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5).
注:河南省首届“水利史与水文化”专题研讨会宣读论文。
王瑞平,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4-01-24
杨惠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