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翻译课程建设

2014-08-15 00:49蓝建青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蓝建青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当前,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优势不再,社会对英语专业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那么英语专业的优势在哪里?英语专业又该如何发展?我们拟从应用翻译课程建设的视角进行剖析,以窥英语专业建设的缺陷和改进的途径。

一、两项调查结果

针对社会对英语专毕业生的翻译能力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翻译课程的建设情况,课题组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对武汉市26家用人单位和湖北省18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了调查。通过统计,我们发现武汉市用人单位对外语翻译人才素质要求具有如下特点:(1)用人单位在翻译方面涉及的领域以实用文本为主,其中科技、外事外交、经济类的翻译材料的量排名前三。(2)从人才能力要求上看,用人单位最欢迎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需求,但注重心理素质、专业成绩和沟通能力。同时,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希望学生能够基本熟悉办公软件和TRODOS等翻译软件。(3)从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满意度来看,对现有的翻译满意度不高,大部分满意度为一般。且认为译员完成工作比较吃力、很吃力和难以胜任的达80.77%。原因主要是外语水平不够好、不懂专业。(4)用人单位较注重翻译实践能力和经验。(5)用人单位注重企业的短期培训,一般由专业翻译机构举办或与翻译项目相关专业知识的短期培训。可见,用人单位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侧重于实用文本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培养。

根据课题组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翻译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18所院校均开设了2~8门翻译课程,15所院校开设了应用翻译课程。开设较多的课程有:实用翻译(5所)、科技翻译(5所)、商务翻译(9所)。其他课程如传媒翻译(新闻翻译)开设较少,仅有1所院校。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英语人才不在于过剩,而在于应用性不足。从翻译课程建设的视角看,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翻译能力达不到社会的需求。矛盾突出体现在:(1)开设的课程与现实需求并不相符,社会需要大量的精通某一领域的翻译人才,但是大部分院校开设普通翻译课程,应用翻译课程比例较低。(2)开设应用翻译课程的数量较少,社科、外宣、会展等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课程并没有开设。只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应用翻译课程,培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英语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二、应用翻译市场的发展与应用翻译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近年来全球紧急低迷,但是语言服务行业仍将能够保持较快速度发展,市场规模持续增大。根据学者的研究,在翻译市场上,非文学文本翻译占了翻译市场翻译总量的 95%以上[1]。中国翻译协会于 2012年底出版了《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预计我国语言服务业年产值在“十二五”期间将会保持年均15%的增速,在2015年语言服务企业年产值将超过 2600亿元,专职从业人员数量将达到 200万人[2]10。报告同时指出,“目前语言服务业的人才从数量、质量,到培养方向都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语言服务业最缺乏的人才排序是:翻译人才(特别是中译外人才)、项目管理人才、IT技术人才、掌握外语的复合型营销人才。”[2]41我国翻译市场是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而生,而经济的全球化依赖于翻译服务的质量。服务于经济全球化的翻译一般而言具有实用性,大部分为应用翻译,这表明中国的国际化催生了巨大的翻译市场和应用型翻译人才需求。

应用翻译或称实用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达效果)。它区别于传达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应用翻译几乎包括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包括新闻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等。[3]因此,应用翻译是“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但不包括文学及纯理论文本”[4]的翻译活动。

在信息社会,应用翻译已经成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用翻译是人类目前翻译工作或翻译任务的主体,是翻译工作的主战场[8]。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翻译人才。应用翻译课程建设旨在通过建设适合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课程,完善现有的翻译课程培养体系,通过从理论、实践、教材、教学等环节的改进,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以期达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需求。从应用翻译的实际需求来看,应用翻译课程建设是非常紧迫的。

三、多视角完善应用翻译课程建设

(一)应用翻译课程内容的建构

1.课程建设中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建构

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英语人才。在翻译能力上要求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但是这并不排斥该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因为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才会对专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重要。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不排斥理论素养的提高。在应用翻译课程建设中,理论也应该占据一定的地位,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翻译现象和翻译在整个社会活动中的地位的理解,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和对翻译现象的辩证思考。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跛足现象’,即重输入技能习得,轻生产能力培养。因此,翻译教学一直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弱项。”……传统观点认为,语言能力好就能翻译好。但“语言能力并非等于翻译能力”。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要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生善于交际与沟通、强于实践与创新、更具可塑性的特点,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侧重应用文体翻译实践。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翻译任务,提高学生的双语语言能力、思维转换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性思维能力。

2.课程建设中课程目标的建构

在应用翻译课程建设中,目标的建构不仅涉及办学层次、学科定位、专业发展,还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应用翻译课程研究者重视和研究。首先,建构完整的应用翻译教学体系,丰富应用翻译教学内涵。应用翻译教学应当在学习者多年的英语、汉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英汉语进行对比,熟练掌握英汉语之间的差异并能从意识层面规避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探讨英汉语言间字、词、句、篇章层面的转换规律,并辅以一定量的练习,使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并通过对中、西译论的探讨,加深学习者对翻译的认识,由表面的感性认识走向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并指导翻译实践。以学生的先验知识结构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建构合理的教学体系。其次,强化基础,培养具有过硬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应用翻译课程教学的开展依赖于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如果学生基础阶段的学习不够扎实,其语言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限制。要加大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增加基础课教学学时,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在进入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学习时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果。第三,注重教学规律,培养具有一定市场适应能力的翻译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新世纪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的翻译实务剧增,应用翻译任务面广量大。应用型英语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更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应用型翻译课程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学规律为依托,建设合理的、适合应用型人才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3.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的建构

首先,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开放的应用翻译课程体系。应用翻译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不断调整需要,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根据实际需要,开设商务翻译、科技翻译、传媒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等不同类型的应用文本,分析每一种文本的文体特点和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应用文本在译语环境中的功能。其次,以内容为依托,提升课程内容实用性。课堂教学模式以内容为依托,强调学生在学习相关主题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第三,体现翻译新视野、本地化选材的应用翻译教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他人对现实事物的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解。应用翻译教材由于所在地域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由教师结合实际,选取相应的译例,让翻译贴近生活,让学习者觉得翻译就是翻译身边的事物。同时,应用翻译课程要体现当前经济发展的方向,不仅要围绕市场上重要的文类,还要体现前瞻性。应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带动应用翻译教材的完善与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革新

1.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和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应用翻译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任务为基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以团队为单位,将完稿的译文通过 PPT形式进行展示,各小组进行评议、讨论甚至辩论,听取各小组的建议,既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辨能力,又可提升语言能力,还可强化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QQ群、微博等渠道,发表自己对于翻译的理解,建构对翻译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将教师评分、学生评分、小组成员评分和讨论参与度等因素结合起来,而非单纯以期末考试定学生成绩。增加讨论交流、活动参与等方面的比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以内容为依托的进行教学,语言、专业两不误

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有必要将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融合传授。这就需要以内容教学为依托,紧密围绕文本中商务知识做文章。把语言作为教学对象转换成教学载体,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和扩展专业知识。有学者指出:“在研究工作者们中间普遍存在着一个共识,即就同时提供有意义、有内容的交流和有目的的语言拓展而言,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学习(CBLL)是最为有效的”[10]。将目标内容域知识或技巧与语言技能的提高这两者的教学结合起来。因此,需要鼓励以内容教学为依托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商务知识,同时又要能对语言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翻译,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使得商务专业知识能够与语言教学真正做到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翻译课程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英语专业内涵的变化和新专业的设立,应用翻译课程建设大有可为,通过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翻译人才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语言水平,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Z].2012.

[3]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黄忠廉,信娜.应用翻译学创建论[J].上海翻译,2011, (2).

[5][7]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理论建设与教学——第四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侧记[J].中国翻译,2011,(3).

[6]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8]何刚强.切实聚焦应用,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教学诌议[J].上海翻译,2010,(3).

[9]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30年(1980—2010)[J].上海翻译2012,(2).

[10]陈亚丽.ESP理论与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J].中国 ESP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