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挽歌——托马斯·哈代创作中的“世纪末”主题艺术表现

2014-08-15 00:49李娜娜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悲观主义哈代悲剧

李娜娜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2160)

托马斯·哈代,英国近代最杰出的诗人、小说家。他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其作品风格隽永,饱含深情。他的诗歌和小说,近人多有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运用的方法与角度各有差异。这其中,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人们对于哈代的文学创作,往往习惯于解构为独立的个体,从而进行精细的个体研究,这虽然细致翔实,但常常缺失了事像之间的关联与结构主义研究的整体体现。或者,有时也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与思考,但是更多的情况则是失之于笼统的叙述。很少有人将哈代的作品融为一体的进行研究,并真正地找出不同作品、不同体裁中的共性。事实上,对于哈代作品的阅读,如果我们由表及里,从作者,到作品,再到思想哲学层面,在这一系列的串联与反思过程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总是显得那样的熠熠生辉。即使它们并不是出现在同一种创作体裁中,这就是哈代作品中的“主题共性”。这种主题共性,常常体现得十分强烈,字里行间,无处不在。

一、主题共性——极端悲观主义与“世纪末”风潮

在19世纪的最后阶段,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着一股所谓的“世纪末”风潮,代表人物为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他的思想核心实质上就是一种极端悲观主义,尼采称之为“强力悲观主义”、“理智悲观主义”。尼采认为,悲观主义的核心,出于一种极度消极的虚无,它对于生命持彻底地否定。这种悲观主义出现的原因何在?尼采说道:“迄今为止强大无比的生命和前途无量的欲望惨遭谴责,因此生命诅咒自身”。

在当时的文学与艺术领域,这样的风气尤盛。理查·斯特劳斯与马勒的交响悲剧,回荡于19世纪末的整个夜空当中。在文学界,托马斯·哈代则可算是其中的翘楚。哈代一生接受的思想颇为繁杂,但其同时代的叔本华等人的意志论,对哈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在哈代的文学作品中,尤其令他引以为傲的正是那些被他称之为“性格环境式小说”的悲剧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悲剧元素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究其根源,可能与以下主因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社会动因。随着欧洲社会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推动,传统的宗法制度与社会结构土崩瓦解,以往那些田园诗般的美好幻境彻底沦废。这些残酷的客观事实,都无情地拨动着作者脆弱的神经;第二,强烈的“宿命观”。对于上天的故意安排,尘世中的人物显得势单力薄,无力改变现状;第三,人物自身的性格使然;第四,家庭的传统所导致。在这四种内外交接的因素的强大力量的推动下,人物命途必定多舛,走向毁灭。

二、哈代作品中的悲剧性艺术表现

(一)自然环境的巨变所引发的危机

在哈代的小说中,我们常常俯拾可见的,是那一幅幅优美的散发着农业时代气息的田园画卷。维塞克斯郡,一个曾经远离尘嚣的地方,在哈代的笔下,对它的描绘是那么的古朴、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与众不同。抒情主人公的距离化视角与对过去的感叹与反思反映出的是哈代爱情诗中浓厚的怀旧心理。[2]这里的一草一木,荒原山谷,充满着大自然赋予的灵性。在哈代的内心深处,它不仅是景色优美,最重要的是它给人的回忆,那是一种儿时的回忆,美好、单纯、甜蜜!然而,和所有的悲剧故事一样,美丽的花瓶注定会被无情地摔碎。在十九世纪末,工业革命的脚步几乎遍布整个大不列颠,维塞克斯的宁静不可避免的被打破了。面对整个社会架构的巨变而反映出的各个层面上的生活细节,在哈代的小说中都有过生动而细致的描述,这些都成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潜在的巨大诱因。在作品《苔丝》中,这一点反映的十分深刻。传统的手工业农业为现代机器所取代,使得大批的农民流入都市。苔丝的命运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巨大的漩涡之中。作品《无名的裘德》中,则是着重描述了进入城市的农民所面临的各种困境,甚至死亡。

在哈代的作品中,文笔显得极度压抑与低沉。对于充满着希望的青少年群体,予以的往往则是无情地折磨与摧残。对于他们而言,未来只是一种美好的幻觉,甚至谈不上是憧憬。这都是源于哈代自身典型的宿命论与极端悲观主义思想所造就。

(二)爱情悲剧的表现

哈代的小说创作中,爱情主题贯穿始终。但是几乎全都无一例外地被烙上了悲剧的印记。哈代作品中的爱情,几乎都是破碎和残缺的,没有完整的、美满的。[3]作品中故事情节的矛盾与展开总是集中于人的婚姻爱情价值观与两性关系的具体表现上。哈代曾经这样说道:“生活的实质内涵必须与两性关系基本结合。”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同样“基于真实的两性关系”。哈代悲观地认为,婚姻在现在他所处的这个社会中,其功能变得愈发虚伪与功利,其赖以寄托的情感早已变得无比苍白。

哈代作品中的那些人物们,精神力量是异常强大的,她们往往能够承担起巨大的生活与社会压力。但是相比于此,最终压倒她们的,却常常是最后一根稻草——看似虚无缥缈、琢磨不透的爱情与世俗的舆论。

(三)抒情性的悲剧音乐描写

在哈代的作品里,常常以音乐性的描写来凸显悲剧色彩。当然,这可能与哈代早年受到过良好的音乐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音乐在他的创作中具有十分强烈的抒情与象征意涵。通常的结构给人一种“兴尽悲来”式的哀叹的感觉,一般都是从开始部分的欢乐转向结尾部分的悲痛。这样的描写,对比性十分的强烈。

在《苔丝》中,开头部分的音乐描写用到的是铜管乐,铜管乐一般给人以欢乐的、奋发向上的感受,它伴随着妇女们的欢乐游行而愉悦地演奏。在小说的结尾处,响起的则是教堂的钟声,教堂钟声在音乐中的运用多伴随着一种不祥甚或死亡,西方人的思维活动中历来就有一种死亡情结。钟声的出现常常是藉以告慰死去的亡灵或者是一种恐慌式的预感;在《无名的裘德》中,开头部分出现了即将搬往“光明之地”的寺院里的钢琴声,钢琴的音色清脆响亮、短促而活泼,是快乐的写照。而在结束处,在行将死去的裘德的耳畔回旋着激烈的教堂的钟声、风琴声,以及奏响的军乐与强大的铜管乐的声响。这样的杂乱,恰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一种死亡的庄严与壮烈。

三、结语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极其出色的故事讲述者,他善于营造故事的整体氛围,同时又极其善于搅乱这种氛围,制造剧烈的矛盾。凡此种种,这些都足以让他跻身于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的行列之中。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层面来看,哈代清醒地认识到了时代与环境对于人物的命运的影响。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故事中的种种悲剧结局具有一定的夸张性与偶然性,但是若是身处于那个“世纪末”的环境与洪流之中,这样的“悲歌”绝非是一种偶然,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具有理性的依据。而且,这样的“悲歌”绝非不止一次地响起,至今仍然回荡于读者的脑海之中。

[1][2]李慧.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J].长江学术,2009,(3).

[3]万燚.略论哈代的爱清诗与死亡诗[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悲观主义哈代悲剧
伟大的悲剧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技术与社会:悲观主义与进步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约瑟夫·康拉德的悲观主义思想渊源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近视的悲剧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伟大的悲剧》解读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