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英,李 慧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当代社会,志愿服务与人类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时代,人们对于志愿服务的新认识,新态度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形成接受支持,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再者,志愿服务的民族和区域的特色越来越突出,也影响服务的理念行为,同时,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色应用于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了志愿者的心灵。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志愿服务从孤立封闭走向了交流合作,从独立探索走向了相互借鉴。因此,志愿服务需要传承,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
从广义来说,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性服务志愿服务是经由公共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因应社会公益需求,协调志工及相关人员,在组织系统下所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以其自愿性、无偿性和组织性为主要特征。
1.萌芽阶段。在古罗马或更早时期,志愿服务诞生 ;
2.扩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使得志愿服务迅速扩展开来,成为一项标志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3.规范阶段。二战后,西方国家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化,且扩大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
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以“义务运动”为特征的发展时期,80到90年代初期则是以1993年青年志愿行动的出现为标志,直至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志愿服务得到平稳发展。
1.国外:志愿者参与国家应急救援工作有利于唤起公民对国家和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和参与,培养参与者的国家意识,有效地补充政府应急救援力量的不足,促进资源的更好整合;极大地激发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推动建立起民众广泛参与、民众自觉负责的应急救援负责机制,实现更好的应急救援效果;有利于搭建起参与者专业素质和实际能力提升的平台,更好的促进志愿者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国内:志愿服务搭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而且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生活方式的形式;志愿服务开辟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第三方渠道,缓解了群众在现实需求和满足方式之间存在的矛盾,有效地弥补了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成为了吸引和凝聚群众的主要载体。
在文化建设中保障人权,志愿服务作为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推动城市文明升级,应对文化贸易逆差,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文明强国,创造公共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必须密切党群众的关系,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质性飞跃发展。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工作,尽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1.不健全的志愿服务机制
总体来说,我国当前的志愿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也就是说志愿服务仅仅只是完成了志愿者的统一注册,还没形成统一规范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项目机制、档案管理制度等,这一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志愿服务团队管理不足,凝聚力不够强,组织机构分工不够细等一系列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2.尚不到位的人员经费保障
楼市的严格调控效应已传导至土地市场。住房销售市场遇冷让高价拿地的开发商“套牢”,房企在拿地方面变得谨慎理性,土拍市场热度也随之退却。
目前很多市、县、区的工作人员依然是文明办的其他人来兼任,没有多余的精力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和规划设计,特别是志愿者组织的日常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策划缺乏必要的经费、场所等物资支持。
3.自主性不足的志愿服务
客观地讲,我国现在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上是志愿者及其组织在“志愿”服务,实质上是志愿者在无条件的完成各级党政部门下达的政治任务,志愿者的主体性、主动性、服务内容的专业对口性,服务方式和时间安排自主灵活性、思维模式的创新性等都被忽略了,难免让人觉得志愿活动的政治功利性强,表面热闹而实则不足,长效作用意识弱,社会水平低,自主空间不足。
1.必须坚持把体制建设作为重要保障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健康发展,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以经常性活动为主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和管理机制。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规范健全的考核评比机制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志愿者活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在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志愿者认定考核,激励表扬等制度,积极探索和研究注册志愿者网络招募和管理等方法,使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向更高的平台进发。
3.强化培训
1.志愿服务的立法研究
为了使志愿服务更好地发展,许多有关专家建议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设立志愿服务的储备基金,并由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同时也要明示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
首先我们要对所服务的项目进行理论分析,其次,针对我们当前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合理规划,最后就是对志愿者的组织和培训。
3.公民社会的理论研究
公民社会既是富有增值性的理论话语,又是内涵挑战性的现实课题。公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领域)和公共领域(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公民社会的四大结构性要素:私人领域、志愿者社团、公共领域、社会运动。同时,公民社会也具有不同的理论模式:具体问题领域的研究、从全球化和全球质疑的角度进行交流、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4.全球公民社会的四种表现类型:新公共管理、合作主义、社会资本或自组织、激进主义。
1.志愿服务领域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及形式加以分类和归纳,在此以青年志愿服务为例:a.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从志愿服务双方的相互关系来看,可以分为单向服务和双向服务两种形式;c.从志愿服务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低端服务和高端服务两种形式;d.从志愿服务的目标导向来看,可以分为补救型服务和预防性服务两种形式。
2.社会公共事业的网络化
中国的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局面,是世界发展趋势和国内社会转型所造成的,随着交通、通信、媒介、网络的发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志愿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影响并联系广大群众。具体分析,未来中国志愿服务的网络将呈现复杂多样的状态:一是志愿组织、志愿人员之间的复杂网络;二是志愿组织、志愿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复杂网络;三是志愿服务与政府机构等社会力量之间的复杂网络。
3.政府服务功能的动态化
建设法制政府和诚信政府,加强宏观引导和微观服务,改革现行年检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规范收费、严格罚款,放宽民间资本投资目录。
志愿服务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项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领域改革的日益深化,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安稳等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我国的志愿者组织管理已初步形成,这无疑促进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跨越式规范,理性发展。
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民众的政治心理趋于成熟,政治人格由盲从依附转向独立自主,个体政治行为日趋理性,社会政治参与扩大,这些都是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政治社会化机制得到了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观、自由观、平等观等思想,通过大众主流传播媒介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渠道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渗透,这也无疑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成熟。
目前志愿服务发展是从传统领域的巩固,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各个方面,进一步升级为技术服务领域的开拓,包括农业、卫生、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工业技术、交通、环境保护、人口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等专业性的社会各个领域,志愿服务的脚步将迅速遍及整个社会。
志愿服务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它体现了公民社会的责任意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要通过深入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进一步了解志愿服务的历史,正确认识志愿服务精神,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1]高勇.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走向[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于德生.浅谈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N].光明日报,2008.
[3]赵小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民社会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