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妹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写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写作命题要从有利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出发,要有利于学生建构写作的精神家园。以往的命题内容上重视文道合一,形式上以教师命题为主,较少关注学生的写作主体性。新时代下,我们应对传统写作教育和写作命题进行反思,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上思考认识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探讨写作命题的新的观念和原则,使写作教育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总的命题精神:注重培育写作主体健全的写作人格意识,促成写作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求真、立诚的写作态度,健康的写作学习心态和习惯,及面向生活与心灵、精神的写作实践能力。
命题要能激发正确的内在写作动机。随着社会的变迁,产业结构的改变,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提出:“人,就是目的,不该被当成工具”。学生是有感情有灵性的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写作要满足人的这种精神需要,也就是说写作在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的同时,还应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写作最终要满足的是人的言语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的命题就是要从二者并重的角度来考虑。“让作文成为一种快乐的历程。”命题应着力于开掘学生身上的言语潜能和欲求。
正确的写作动机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位,命题要让学生有写的欲望,并与其内在的表现需求相一致。写作不是单单为了“应试”或“应世”,更重要的是为了“应性”,是抒发情性和思想。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原动力,是对生活的感受积淀到了不得不发时的那种冲动,“待写作的欲望兴起时,便大胆地、自信地写作。” 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主动的自发的行为。我写我心,目的是自我的抒发,一切由表达的需要而定。因此,在写作命题上要给学生的写作较大的自由以适应这种“应性”写作的特点。夏丏尊提出写生活日札就体现了“应性”特点。日本小砂丘在他的《我之作文生活》中说:“作文之法不应仅是在学校里,仅是在作文课上进行。我认为作文之法首先是作为生活的个人对个体的自觉。”任何让作文变成“来料加工”的“操作”或是主流话语的传声筒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写作命题要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为学生的心灵自由和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的思想是指对于人性、人伦、人道、人格及人之文化历史之存在与其价值,愿意全幅加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略,更决不加以抹杀曲解,以免人同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 以表现人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人生的价值,要求个性解放,发挥自由思想,使人在身心各个方面,均衡和谐地发展,这就是人文精神。
命题要注重人文熏陶就是命题要对人性、人伦、人道、人格及人之文化历史之存在与价值,加以重视,命题多以表现人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人生的价值,使人在身心各个方面,均衡和谐地发展,也就是命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理想、信念等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命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一个“有特点的人”,不要用作文的套路、或是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创造精神。
命题注重人文熏陶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去考虑:
(一)命题要求要改变以往成人化倾向,反对用成人的过于世故化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去改造学生 。如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目:上善若水任方圆。就引来争议,被指是毒害青年是伪命题。武汉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银华认为:“这个题目确实有点内涵成人化。”所以我们无论在命题或是命题要求上都应注意人文性,要注意命题的人性化、心灵化、生命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不要造成学生审题困难,使学生处于被压抑状态。
(二)命题价值多元化,指导多样化,尊重学生言语个性的发展。过去的命题要求过为统一,把作文法则和合格作文模式化,要求学生一无例外地遵从,这就造成了共性规范对个性自由和独创性的湮没与压抑,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保护和激发、引导。不重视命题价值多元化,指导多样化,会导致练习主义,教师学生辛辛苦苦地教和学,并没有带给作文教学好的收获,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怕考作文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作文并非仅是语言符号的操作。离开了人的发展,人格形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根本上说,具有人文性的命题,要能引导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拓展丰富心灵世界,善于从中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作文素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浑厚深邃的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
写作是写给读者看的,但不能只看作是为给老师看、给老师改,所以首先要考虑命题是否对读者有意义和价值。命题不要忘了读者,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要为读者着想,树立学生的读者意识就要从命题开始。针对读者的心理,出对读者有益的、喜欢看的题。其次写作是为学生实际需要、为心灵需要,为有价值的人生而写作。命题若没有价值,学生训练再多,水平也很难提高,就好像小孩子对待他不会玩、不感兴趣的玩具一样,费了很大的精力结果是把玩具弄成碎片,劳而无功。叶圣陶在《和作家谈写作》说:“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从前文章家号召‘文非有益于世不作’。现在咱们也应该号召‘文非有益于世不作’,当然咱们的“益”和“世”和前人说的不同。咱们写东西为的是有益于社会主义之世。”他又说:“不但要挑值得写的题目,还要问那个题目自己能不能写题目虽然值得写,作者了解得不怎么确切,感受得不怎么深刻,就没法写。没法写而硬要写,那不是练习写东西的好办法,得不到练习的好处。写东西总是准备给人家读的,所以非为读者着想不可。读者乐意读的正是咱们的了解和感受。 咱们不妨站在读者的地位问一问自己:如果自己是读者,对自己正要写的那篇东西是不是乐意读?读了是不是有一些好处?如果是,写起来更可以保证错不到哪儿去。叶老虽然在这里指的是指导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对教师命题指明了一个方向,即命题既要让学生受益,还要对社会、读者有益,这对奠定学生的言语人生、写作人生有帮助。
写作既要对他人有益,也要对自身的发展有益。北京师大王富仁教授曾指出,现代教育有两个驱动力:一是国家的需求,二是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国家的需求是经济建设各行业的职能需求,它教育学生服从国家的统一规则,呼唤学生视自己为经济建设与国家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这一需求注重人才的工作效率、忘我精神,强调学科的技能性、工具性;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要求尊重个性、尊重天赋,以“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核心,并以此中心向各方面的技能辐射。 因此我们作文命题要从教育的两个驱动力的角度出发多注意命有意义与价值的题目,同时协调好二者的比例关系,以立人为目标实现命题最优化。“立人”,是写作命题的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命题要有意义和价值。具体表现在:
一是应生活之需,与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通过结合实际活动进行写作命题。这样培养的写作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如研究性命题,应用文类命题等。
二是应心灵之需,从满足学生心理、精神发展的需求命题。如文学类命题。
命题要注重实用性。大多数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的。作为一个社会劳动者,他们需要具备必要的能力。从命题来说也必然要为实现这个目的服务。不少语文教师一提到加强实用性,就想到写应用文,而他们理解的应用文,又常常集中于便条、汇款单、建议书、倡议书之类,这是把应用性概念与实用性概念混为一谈了。实用性写作,除了便条、汇款单之类的文章,还应包括采访记、演讲稿、调查报告、小论文等等。命题还要考虑审美写作。审美性的命题是以往最感欠缺的,而审美性命题对培育学生的人格精神,激发写作兴趣,拓展丰富学生的心灵极有助益,新的课改理念注重培育写作主体健全的写作人格意识,促成写作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审美性命题更应受到关注,要将其放在一个至少是与实用性命题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学生练练小说,散文,作诗这类文学写作,不仅要允许,而且是应提倡的。
长期以来,我们让学生练习的是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这类练习性文体和一般应用文,从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来看,也只要求中学生“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不要求甚至不允许写文学作品。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类四不象文体练习再多,也只能提高学生的一些基本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综合素质并无很大益处。现代社会需要学生具备的写作各类文体都不可或缺的能力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写作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表达素质,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情感素质等,为学生的言语人生奠定基础。“冷淡文学样式写作,就减弱了语文‘半壁江山’的功效。从写作功效看,文学作品的写作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会更快地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其他语文能力。”所以,审美类写作命题不容忽视,这类命题可分阶段进行命题,低年级可写观察文、故事文、想象文、童话等,高年级可写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还可多让学生写鉴赏类的文章,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写作命题应以为实际需要及心灵自由为原则,以发展学生智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主动探究性写作为动力,以培育有着健全人格意识并终身爱好写作的学习者为宗旨,努力促进写作主体的写作素质全面发展,摈弃为写作而写作或为考试而进行写作命题的不良做法。
[1][9] 叶圣陶.作文论[M].中国近现代名家作文论,郑州:文心出版社.
[2][5][10][14] 方明.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J].外国教育资料,1996,5.
[3][11]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台北:学生书局.
[4][12] 刘少泉.人文科学要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6][15]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16] 王福河.法国高考作文的启示[J].读写月报,2001,(11).
[8][17] 赵宪宇.高中语文教材与作文教学脱节简论[J].中学语文教学,1998,(12).
[13] 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语文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