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析

2014-08-15 00:49李勇图严凌雁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文化

李勇图,梁 庆,严凌雁

(1.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低俗文化是指对青年构成毒害的,危及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化及其相关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主流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培育和弘扬,社会文化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可是正如阳光下依然会有阴影一样,低俗文化的魅影同时也在蔓延滋生,并逐渐充斥在大学生的周围。

一、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对低俗文化的表现进行了详实的概括,其主要包括传播淫秽视频、散布色情交易、宣扬金钱至上、宣扬血腥暴力、网上恶搞炫富、宣扬婚外情等围绕性、金钱和暴力三大主题的低俗现象。低俗文化以其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的低级格调,在污染社会主流文化环境的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带来了消极影响。

(一)淡化理想信念,消解意志品质

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是一个人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的精神支撑,而低俗文化一味迎合受众的低层感官刺激和猎奇心理,渲染色情暴力,向大学生传递低俗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淡化了大学生对于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校园开始弥漫在只讲实惠、讲利益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氛围中,社会中的享乐主义、拜金风波与媚俗风气在传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风气。传统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坚持正义等崇高精神追求受到低俗文化的冲击。低俗文化助长了受众的丑恶思想,并折射出一些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加剧了大学生群体的不平衡心理。低俗文化以其思想鄙薄与价值丧失的消极内容,淡化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主流价值观,消解着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并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助长浮躁风气,弱化责任意识

责任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最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低俗文化助长了大学生群体中的浮躁风气,其重功利的特点背离时代精神,它挑战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婚恋观、消费观都带来误导,并使部分大学生金钱观扭曲成才观畸形化,助长了浮躁风气,弱化了社会责任意识。网络上郭美美、干露露等低俗人物比比皆是,他们几乎毫无社会责任意识,忽视其应该对社会所负的责任。而大学生受其影响,并在部分围观网民肆意的辱骂、争吵中形成的“群魔乱舞”的混乱局面下逐渐丧失主见,逐渐被网络环境中的言论左右,责任意识逐渐弱化。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的多元价值观也使得校园风气愈加浮躁,身处校园的部分大学生在这个环境中也逐渐丢失理性,缺乏耐性。并大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情绪,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学习中滥竽充数,工作中混日子、不求上进,形成一种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的错误观念。

(三)消解教育实效性,加剧逆反心态

90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明显,加之低俗文化各种渠道的渗透,单一的灌输和生硬的说教使得当下教育显得苍白无力。一些低俗文化的隐性渗透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冲击,在消解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不能够澄清大学生思想中的困惑,科学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所遇到的难题和资本主义的异同,以及目前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社会主义的公平似乎没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做得好的根源,就不能有效的抵制低俗文化。同时如果教育内容上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加强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分析,依然使学生感到僵硬和无趣的话,低俗文化就能乘虚而入,消融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加剧大学生的逆反心态。此外,高校青年教师、辅导员他们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其一言一举都会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些青年教师与辅导员专业理论素质不够,其自身受低俗文化的影响不能以身作则,将加剧大学生的逆反心态并产生消极影响。

二、低俗文化在大学生中“大行其道”的原因

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社会的急剧转型,文化逐渐市场化,并成为一种赚钱的手段。同时大学生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政府文化政策的不足以及蔓延在高校中的浮躁娱乐风气都为低俗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本文从社会、政府、高校三个方面对低俗文化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多元文化的迅猛冲击以及大众传媒的利用不当加剧了低俗文化的传播。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拉动的同时,其竞争性、逐利性的特点也加剧了文化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它激发起一些人对名利的狂热追逐,淡薄了一些人的道德情感,使得社会中的低俗文化现象大量涌现。而巨大的利益需求使得一些生产者只顾吸引眼球,丢弃社会责任感,把矮化道德的低俗文化不断推向人们的视野。此外,外来多元文化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使得社会风气更加浮躁,拜金主义大量抬头,一切向钱看价值取向消解了部分大众的社会良知与操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隐性渗透也削弱了一些人得道德认同,比如某些个人不惜以某种噱头和反常的言论来求得恶名赢取社会关注。微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类新型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大众传媒得以膨胀发展,而大众传媒的利用不当则为低俗文化提供了滋生与传播的温床。大众传媒为点击量收视率,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成为助长低俗文化的掮客。新兴媒介对传统权威和严肃话题的解构与消解,以及网络谣言、抗日雷剧、低俗网游等一味迎合受众的大众传媒产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已屡见不鲜。

(二)政府因素

政府文化政策不足与滞后、网络监管不完善在客观上纵容了低俗文化的传播。

政府文化政策理应是弥补市场不足的手段,而文化政策存在不足,低俗文化便有机可乘。我国当前的一部分文化政策采用辖地管理的办法,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区情况,使得这部分文化政策呈现出条块分割的碎片特点,一些游走在不同区域城乡的演艺行业大打政策的擦边球,不同的地方在文化政策上的不同程度的自由裁量和相异的执行标准,为低俗文化的演化与传播提供了缝隙。如在2014年春节期间东莞事件中,在中央媒体揭发举报之前,地方上对于文化政策的执行力是值得考究的,文化政策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情色荒淫的低俗文化便会大行其道。此外,文化政策的滞后使得政策跟不上文化产业的发展节奏,一些网游公司利用政策的滞后大量进行低俗营销,对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的消极影响可见一斑。网络是现今低俗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网络监管的不完善,政府净网行动的不彻底,客观上都为低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土壤。虽然公安部早已使用“金盾工程”对互联网的信息进行监管,然而随着网民群众的极速增长和互联网科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新月异,网络监管形势目前依然严峻。

(三) 学校因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传统教学方式实效性不足以及90后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点为低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生活和受教的环境,是大学生最直接、深刻的文化认识来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高校内部的贪污腐败、学术不端事件以及差强人意的后勤服务,每天都在刺激着大学生的神经,对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巩固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低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大学生主流文化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育的实效性不足,其陶冶情操、凝聚力量的重要功能无法得到真正发挥。教育内容中理论与生活的脱节,使得从小到大长期接受同一种手段刺激的大学生已习惯后没有反应。此外,当代大学生主体是90后,90后个体意识突出,普遍呈现以自我中心的特点。处在这个年纪的大学生对外界的事物还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容易被周围出现的低级格调的内容吸引,使得低俗文化得有受众。比如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比如在一起山西地震的网络谣言事件中,造谣者竟是一位抱着好玩的心态大学生。

三、应对低俗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低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代表的不是文化的繁荣,更不是文化的创新,它以哗众取宠凑热闹般的方式向人们散播低俗媚俗化的笑料与谈资,其蕴含着大量颓废和腐朽的低俗因子,离弃了时代精神,危害社会正常有序的运转,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低俗文化的抵制势在必行。

(一)制定网络规范,发挥大众传媒的主渠道作用

抵制低俗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切断其传播的链条,为此,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与管理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网络规范和传媒行业准则显得至关重要。网络规范的制定应该重点在满足网络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制约网络主体的低俗行为,促使大学生自觉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自觉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遵守网络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大众媒体应该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网络规范和行业准则来约束自身行为,用客观公正的报道维护社会良性秩序,从道德的制高点出发,提升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大众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不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主题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让主流思想不断巩固壮大,引导人们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对低俗文化进行自觉的抵制。

(二)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立法执法力度

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立法与执法力度是抵制低俗文化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文化政策,建立社会多维监督制度,切断低俗文化的产业链条,同时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抵制低俗文化的重要内容,融入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优化政策不足,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有效消减低俗文化的消极影响。同时要加大整治力度和执法力度,构筑完善的法律罚处体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抵制低俗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形成抵制低俗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

(三)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加强校园文化和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对事物还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很容易的跟风和盲从。学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努力实施正面引导,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加强先进文化教育、增强学校教育全面性。正面教育是正面灌输的过程,隐性教育是间接渗透的过程。在教育大学生抵制低俗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正面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注意运用多种形式来开展隐性教育,不断扩充隐性教育的覆盖面,结合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可以运用微博等网络新媒介进行隐性思想教育,正确引领大学生自觉抵制低俗文化。此外,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体系,用扎实的校风、班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与辅导员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促使高校教师、辅导员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成长道路中抵制低俗文化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 谢志强,姜飞云. 低俗文化产生的原因与消解策略[J]. 人民论坛,2010,(9).

[2] 刘胜蓉. 网络低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J]. 桂海论丛,2007,(6).

[3] 谭智奇,杜俊义. 低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耻感教育[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5).

[4] 李国娟.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对网络低俗文化的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5] 王晓霞. 低俗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长江大学学报,2012,(11).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