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振芳,姚 冰
(河北联合大学招生就业处,河北唐山 063009)
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至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60万、680万、699万以及727万。[1]我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比较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就业市场的信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就业热情受到抑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个人及其家庭的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不仅肩负着应对严峻就业形势下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就业的规划性和目的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责任,也担负着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诉求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自我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职业人生起航的重要历史使命。
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已成为高校公共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均不同程度地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以支持课程的开设和持续发展。可以说,课程的顺利开设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设的现状来看,主要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随着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央到地方教育部门多次组织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班,为高校教师接受系统、正规的专业教育,加强院校间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各高校也积极配合,拿出更多的资源用于就业指导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就业指导任课教师从“兼职”走向“专业”,提高了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为公选课或公共必修课,成立专门教研室负责课程的研究和课程开展等相关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等课程教材与教辅大量涌现。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理论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一方面研究本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一方面积极引介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和内容。到目前为止,各高校虽然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各有侧重,但课程基本内容结构已相对清晰和完整,为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关系紧密,其性质决定了课程能够得到责任意识正在成熟和完善阶段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加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较大比重的内容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如课程内容中的“自我认知”环节,学生要通过测评工具或简单的选择游戏来辅助进行自我认知(性格、价值观、职业锚、职业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另外,课程内容开展过程中,会借助大量的案例材料并对其进行解读,这也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他人职业经历的成败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高等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来,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具体课程,培养了大学生职业探索、生涯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创业等能力,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帮助大学生掌握了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认识了自己的特性和需求、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有了进一步了解,学会了运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整体而言,基本符合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或目的理性)。具体而言“目的理性式:是透过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之对象性行为的预期所决定的行动,这种预期被当作达到行动者本人所追求的和经过理性计算的目的之‘条件’或‘手段’;价值理性式:是透过自觉地坚信某些特定行为的自身价值,无关于能否成功,纯由其信仰决定的行动,如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其他形式的行动。”[2]虽然韦伯认为工具理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尤其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主流,但同时也看到了工具理性有走向极端化的可能,手段成为了目的,成了摆在人们行动面前的障碍。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本身的价值性追求,单纯强调课程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功能,即重视课程在指导学生顺利求职方面的作用,忽略了更深层面上对学生全面发展及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缓解或者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通过课程的开展实现了毕业生顺利就业即已经符合了课程开设的初衷,甚至单纯以毕业生就业情况衡量课程开展的实际效果,无疑会限制课程效果的实现。
如前文所述,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置日臻完善,从高校学生职业意识和观念的培养一直到求职面试各环节的指导内容,整个课程体系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相关的内容。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对课程内容的过分强调和关注,导致课程内容边界不断扩大的同时,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却并未得到提高。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学时与课程内容相比显得非常紧张,从而很难保障课程内容针对性和深入性的讲授。在课程内容多与授课学时少的双重压力下,授课教师也只能采取保证课程完整性,而牺牲课程实效性的权宜之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接受课程教育之后,虽然掌握了课程的相关内容,但却很难将其理论与方法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实际行动的尴尬结果。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现实中课程的开设仍只拘泥于讲授法,强调教授给学生相关理论和方法,这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课程需要。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缺少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抽象的理论和方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就业指导课程因其与学生个人职业需求相关性较高,以及课程内容体系的生动活泼等特征而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这对就业指导这一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而言,仍然是不够的。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仍然保持着“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的封闭式教学状态,学生真正接触职场的机会相对较少,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将理论和方法进行操作性转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3]了。
就业指导是一个过程,我们有必要在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的教育,并将这一过程贯穿其大学的始终。以我国高校四年制本科为例,贯穿这四年大学学习阶段的就业指导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而言:
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期间),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要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意识,帮助其科学、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让学生明确大学各阶段主要的学习、实践等内容的重点,最终实现每名大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规划。
第二阶段(大学二、三年级),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的探索。在此阶段,为学生提供各种体验的机会,包括就业相关的讲座、论坛、赛事等等,为学生搭建走向社会、体验职场的平台,让学生在自己就业倾向的指引下去参与职业探索,在职业探索中进一步合理化自己的就业倾向和目标。
第三阶段(毕业学年),做好学生求职择业指导。在学生走入职场前的最后阶段,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和劳动法规方面的信息,就业心理的调适与指导,提供岗位信息,帮助学生进行简历、面试等环节的准备,为大学生顺利走入职场提供便利。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和操作性等方面的不足,需要创新培养模式,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演练的有机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论指导下针对性的参与实践,在职场见习实践中深化对理论与方法地认知和理解。具体而言,可在上述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全程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两者的比重。
在第一阶段,仍然以理论、方法的教育为主,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课程的考核也以理论、方法的考核为主,建议为学生提供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次全方位审视自我发展需要和能力的契机。在第二阶段,则以实践演练为主,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参与职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剖析自我,并完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与评估。在第三阶段,兼顾理论与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的求职、择业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现课程实践的社会化,即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职场接触的机会和条件。职业指导课的顺利、有效开展,必须打破单一的“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的封闭式教学状态,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堂外面去,只有理论教学与职业指导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课程更具实效性。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的邀请一些企业界成功人士、人力资源专家、政府官员、校友等来学校作报告,为同学们讲解人才标准、企业择人依据、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经验和体会等;同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同学们切身感受职场变幻,在真实的职场经历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重燃就业热情、重拾就业信心。
[1]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eol.cn/html/c/2014gxbys/).
[2]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03,221.
[3]柯晓扬.高校职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