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 英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汉斯·弗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他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创立了翻译目的论。
弗米尔创立的“目的论”完全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的问题的。他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1]15因此,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应当更多地关注翻译的目的及译文读者。
译文读者是译作完成后的接受者,决定着译作的“命运”,译者如果希望自己的翻译作品被译文读者接受或者受到译文读者的欢迎,就要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社会文化背景、其拥有的知识等,即译者必须具有读者意识。
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预定的策略,也就是说,译文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2]28。在翻译目的论中,译文预期的读者的期待以及译文对他们产生的功能是决定翻译策略的指标之一。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出发,先考虑译文的读者,充分考虑其社会文化背景、其拥有的知识、对目标文本的阅读期待等多种因素,确定翻译目的,然后再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原文本进行处理。
《雾都孤儿》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查尔斯·狄更斯的大作,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以主人公奥利弗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历经万险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自问世以来,这部小说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译本已多达二十几部。下面本文将运用翻译目的论,以译者的读者意识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荣如德译本和祈炽译本中译者读者意识的体现。
“文革”后,荣如德接到的第一个英文约稿就是狄更斯的这部《雾都孤儿》,作为一名杰出的翻译家,荣如德将这部作品翻译得精彩至极,将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吃人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读荣译本的序,不难察觉荣如德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和称赞。他认为,《雾都孤儿》为广大读者熟悉和喜爱的程度,在狄更斯如此丰富的文学遗产中,却称得上数一数二。正如荣如德在译本中提到的,自己热爱英国文学,不舍好几部名著绝迹书店,于是提笔翻译。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荣如德是为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研究者而译的,他试图潜心翻译来让这部小说被更多的中国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研究者所熟知且喜爱。
然而,祈译本是作为青少年读物被出版发行的,所以相对比之下就稍显简单,原文共53章,而祈炽将其编译为37章,一些细节描写被删去,但是主要内容仍保留完整,因此祈译本更适合只想了解这部小说大致内容或者只是通过阅读此小说娱乐消遣的青少年读者来看。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3]在目的论框架中,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而译文读者又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应结合其翻译目的,充分考虑到目标语文化群体的期望。荣译本的目标读者是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研究者,他们大都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想要了解原作的全部信息,因此,荣译本采取全译的翻译策略。而祈译本的目标读者是青少年读者,他们更多的是把它当作故事来读,不会很详细地分析其细节,因此,祈译本采取编译的翻译策略,在保留原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删除了一些细节描写,这样能使青少年读者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耐心地读完这部小说,了解其主要内容。
荣如德为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研究者而译,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的结构、风格、意象等都被保留,其译本生动地再现了原文,满足了读者渴望得到原作全部信息的要求,是一部成功的译作。相反,为了方便青少年读者阅读,祈译本删去了一些情节,没有全部忠实于原文,但是我们仍可以将其视为一部好的译作,因为它满足了青少年读者的需求,达到了其翻译目的。
1.情感描写
原文:"Lor bless her dear heart, no!" interposed the nurse hastily depositing in her pocket a green glass bottle, the contents of which she had been tasting in a corner with evident satisfaction. "Lor bless her dear heart, when she has lived as long as I have, sir, and had thirteen children of her own, and all on’em dead except two, and them in the wurkus with me, she’ll know better than to take on in that way, bless her dear heart!Think what it is to be a mother, there’s a dear young lamb,do."[4]22
荣译:“上帝保佑,可不能让她现在就死,不能。”充当护士的老贫妇插嘴道。她刚才一直在角落里品尝一只绿色玻璃瓶中物,显然十分得意,这时急忙把瓶子塞进兜里去。“上帝保佑,可不能让她现在就死。先生,等她活到我这把年纪,自己生上十三个孩子,除两个外一个个都死掉,而且剩下的两个也跟我一起待在习艺所里,那时她就会懂得犯不着这样激动了,上帝保佑!姑娘,还是想一想做母亲的滋味吧。瞧,多可爱的小乖乖。想一想吧!”[5]2
祈译:“上帝保佑,可不能让她现在就死。”充当护士的老妇人也插嘴说,“姑娘,还是想一想做母亲的滋味吧。瞧,多可爱的小乖乖。想一想吧!”[6]1
这段文字是奥利弗的母亲分娩时,习艺所里的老护士的话语。
在“她刚才一直在角落里品尝一只绿色玻璃瓶中物,显然十分得意,这时急忙把瓶子塞进兜里去”一句中,“得意”和“急忙地”这两个词语描写了老护士情绪上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老护士的那份焦急和不安。“先生,等她活到我这把年纪,自己生上十三个孩子,除两个外一个个都死掉,而且剩下的两个也跟我一起待在习艺所里,那时她就会懂得犯不着这样激动了,上帝保佑!”。这句话虽然语气平缓,语言简单,但是却很生动地向译文读者展现了老护士对现实的无奈之感。
上述这些都属于情感描写,情感描写在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小说主题的突显上有很大的作用,故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研究者对其极为关注。荣如德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期待,采用全译的翻译策略,将其准确真实地译出。而青少年读者只是想要了解故事的内容,没有深入研究这些细腻的感情,因此,祈炽采用了编译的翻译策略,在不影响读者了解小说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删去了这些细腻的情感描写。
2.环境描写
原文:It was a cold, dark night. The stars seemed, to the boy’s eyes, farther from the earth than he had ever seen them before; there was no wind, and the sombre shadows thrown by the trees upon the ground looked sepulchral and deathlike, from being so still.[4]47
荣译:这是一个又冷又暗的夜晚。在奥利弗眼里,星星距离地面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夜这样遥远。外面没有风,树木投在地上的魆魆黑影毫无动静,显得鬼气森森。[5]47
祈译:寒冷的夜晚显得阴森死寂,连星星也似乎比过去显得遥远。[6]28
这是奥利弗逃离棺材铺前的一段自然环境描写。
荣如德将原句译为“外面没有风,树木投在地上的魆魆黑影毫无动静,显得鬼气森森。”如此细致生动的环境描写动恰当地映衬了奥利弗当时的恐惧心理。而祈炽仅用“阴森死寂”一词概括性地对当时的环境进行了描述。
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对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研究者而言,这些无疑都是他们非常关注的落脚点,因此,荣如德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感受,采用全译的翻译策略,将原文内容翻译得具体又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但对于青少年读者而言,他们只是想要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这些更细层次的环境描写并不是他们想要捕捉的层面,因此,祈炽采用编译的翻译策略,将其简化译出,甚至有的一笔带过。
3.动作描写
原文:"No, " said Mr. Bumble approvingly, "no,you could not. You are a humane woman, Mrs.Mann. "(Here she set down the glass.)"I shall take a early opportunity of mentioning it to the board, Mrs. Mann. "(He drew it towards him.)"You feel as a mother, Mrs. Mann. "(He stirred the gin-and-water.)"I—I drink your health with cheerfulness, Mrs. Mann, " and he swallowed half of it.[4]29
荣译:“的确,”班布尔先生表示称许,“你的确不忍心。你是个好心肠的女人,曼太太。”(这时她把杯子放到桌上。)“我一有机会就向理事会汇报,曼太太。”(他把杯子移到自己面前。)“你有一颗慈母的心,曼太太。”(他把掺水的杜松子酒调匀。)“我非常愉快地祝你健康,曼太太。”他一下子就喝了半杯。[5]7
祈译:“好的,”邦布尔先生表示称许,“你是个好心肠的女人,有一颗慈母之心。我一有机会就向理事会汇报,麦恩太太。”[6]5
这段文字的背景是:教区干事班布尔访问习艺所分部时,被分部里负责照顾孤儿的曼太太关在门外,一开始很不高兴,于是曼太太卑躬屈膝,百般讨好他,希望能尽量改变干事对她的印象。
其中,“这时她把杯子放到桌上”,“他把杯子移到自己面前”,“他把掺水的杜松子酒调匀”都属于动作描写。这三个动作描写揭示了班布尔的内心世界——他已经逐渐地原谅了曼太太,点明了班布尔和曼太太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变得自然和谐。
动作描写对文学爱好者及文学研究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往往是心灵的外化,通过人物的外形动作,可以窥见人物内心的奥秘,可以更形象、更真实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因此,荣译本采用了全译的翻译策略。然而,细小的动作描写对只想了解小说主要内容的青少年读者来说,反而是啰嗦了,因此,在不影响传达小说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祈译本将其删去。
据上述分析,我们可得出,两个译本都实现了翻译的目的,满足了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期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译本视为成功的译作。
根据翻译目的论,译者要想自己的译文能被读者接受并喜爱,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期待,并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通过《雾都孤儿》之荣译本和祈译本的对比研究,用实例向读者证实了该观点的合理性。
[1]克里斯蒂安·诺德.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 张美芳,王克非,主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Vermeer Hans J.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M]. Heidelberg: TEXT-context-Verlag, 1996.
[3]仲伟合,钟钰.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1999,(3).
[4]Charles Dickens. Oliver Twist[M]. New American Library, 2005.
[5]查尔斯·狄更斯. 雾都孤儿[M]. 荣如德,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6]查尔斯·狄更斯. 雾都孤儿[M]. 祈炽,译. 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