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的觉醒过程

2014-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阿黛尔觉醒爱情观

李 霖

(新乡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是一部“充满女权主义的小说”,是美国文学中女性反抗意识最强的一部经典力作。主人公艾德娜是19世纪美国南方一个富商的妻子,她年轻漂亮,温柔多情,又喜爱绘画、音乐,不满足于自己平庸的家庭生活,不愿盲目接受社会舆论道德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行为规范与责任义务,于是她由压抑、困惑而走向觉醒、反抗,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希望的生活。艾德娜将希望寄托在挣脱婚姻和家庭的束缚,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创未来之上,可是她的心上人罗伯特并没有摆脱道德枷锁的勇气,这使艾德娜对爱情的幻想破灭。为了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最终艾德娜选择了自我毁灭——与大海融为一体。可以说,艾德娜的觉醒经历了性意识觉醒、爱情观觉醒、人生观觉醒和彻底觉醒四个阶段:在度假小岛的海边与罗伯特的恋情唤起了她的性觉醒;回到新奥尔良后的一系列叛逆行为表明了她在爱情观上的觉醒;性觉醒和爱情观觉醒继而催生了她人生观的觉醒;而当罗伯特最终再次离她而去时她发现自己离爱情、亲情越来越远,幸福遥不可及,她彻底觉醒了,并选择了死亡来寻找身心的解脱。小说《觉醒》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邃的心理探索刻画了艾德娜痛苦的心路历程,艾德娜的觉醒过程,则是女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现。

一、艾德娜性意识的觉醒

艾德娜的丈夫是保守的克里奥尔人,他把妻子看作是自己的私人财产,称艾德娜是他生活中的一件贵重物品。在丈夫的眼里,妻子不过是家里的一件摆设,是男人的体面的附属品,妻子的一切都属于丈夫。男人对妻子具有绝对的拥有权,他们控制着妻子的一切权利,包括性的权利。

然而艾德娜是个内心充满热情的女人,她渴望冲破牢笼,享受外面自由的世界,所有埋藏在心底的欲望就像一座活动的火山,在外力的作用下随时都会爆发。在格兰德岛上度假时,大海绵延的浪涛声呼唤着、激荡着她已麻木的情感,唤醒了她灵魂深处的渴望——对自由、独立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希求。当艾德娜遇上罗伯特时,她不可避免地被罗伯特的温情深深吸引。罗伯特含情脉脉的目光点燃了艾德娜心头那被传统婚姻埋没了的爱情之火,唤醒了她心底的热情,使她顿悟自己其实根本不想做丈夫与孩子的奴隶,她希望摆脱沉闷而缺乏新意的生活,得到真正的爱情和自由。一天晚上,在罗伯特的坚持下,艾德娜和他一起在海中游泳并终于征服自己学会了游泳。海水的拍打和情人的温情唤醒了艾德娜朦胧的对性解放的渴求,她的心中产生了新的萌动。海边归来,艾德娜躺在屋外的吊床上回味着游泳带来的兴奋和激动,当她丈夫走来要求她回房睡觉时,她大胆拒绝了丈夫的性要求。尽管丈夫又哄又劝,甚至大发脾气,她都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性权利。她不愿再成为丈夫泄欲的工具,不想再做替男性服务的对象。艾德娜的性意识觉醒了,她要成为自己身体和灵魂的主人。

二、艾德娜爱情观的觉醒

艾德娜对性意识的觉醒使她重新渴望真正的爱情,她觉得自己有权力去爱她所喜爱的人,她不应该再是丈夫的财产,而是属于自己的。她对罗伯特说:“我不是庞德里埃先生随意放置的一件所有物。我把自己献给我所选择的人。”然而,艾德娜对这一天赋权力的觉醒和性行为表现是难以成为现实的。1854发表的《已婚妇女与法律》一书记载了已婚妇女已是法律上不自由人的这一事实:“丈夫与妻子在法律上是一个人,妻子失去所有作为单身女人的权力。”她的身体、带来的财产,都归属于她丈夫,她无权不经过丈夫同意就去签署合同等。总之,她的一切都处于她丈夫的监督之下,她没有自行使用权力的自由。

尽管以男性为中心的法律、道德是这样要求的,然而由于艾德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她认识到她应该有正当的天赋权力去爱、去恨。她有理由去追求这种权力,因为艾德娜对丈夫的“爱情”或是“婚姻”纯属偶然,是出于青春错误的幻想,在实际的婚姻生活中,她发现她不爱她丈夫,她的婚姻缺乏爱情基础,因此她有权力去爱她所爱。艾德娜对自我与生命的觉醒使她认识到,她不该死守由于自己年轻时的错误也是时代与社会的错误所造成的婚姻牢笼。于是她走出了家,走到了自己的空间,去接触认识自己喜欢的朋友,去爱她所爱的人,她把爱情献给了罗伯特。这一行为表明艾德娜已经实现了爱情观上的觉醒。

三、艾德娜人生观的觉醒

然而在世俗的压力下,懦弱的罗伯特选择了逃避,他抛下艾德娜远走他乡。罗伯特的离去让艾德娜伤心和消沉,但对自由的渴望使她做出了惊人之举。回到新奥尔良后,艾德娜开始勇敢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不再像以往那样把时间都用来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她希望自己像个男人一样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要向社会习俗宣战,摆脱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家庭责任,找回丢失的自我。艾德娜不是贤妻良母式的女人,她不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孩子与丈夫,她觉得生活中还有其他的追求,未曾实现的梦幻。她不能按旧约圣经里的“女德”、“贤妻”和“良母”的规范去生活,她渴望自由的思想与追求,于是绘画成了她表现自我的最好形式。由于自我的成熟与觉醒,她的画也“更富力量与个性”,她开始卖自己的画,想靠挣来的钱赢得经济地位。她像瑞兹小姐那样敢于反抗传统、偏见与习俗,她感受到自己作为创造主体的力量,从而发现了过去不曾意识到的自我。

阿黛尔是艾德娜的好友和知己,她把照顾好丈夫和孩子、维系好家庭和婚姻的和谐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内容。有所觉醒的艾德娜开始反感阿黛尔随时附和丈夫观点的做法,讨厌起阿黛尔这样的“贤妻良母”。“她不禁替拉夫人觉得可怜,同情她过得如此毫无色彩,她的灵魂只有无知的满足,从来没有受过一分钟的痛苦,也没有尝过一分钟人生的狂喜。”[1]70艾德娜不想也不愿做阿黛尔这样的女人,她对阿黛尔说:“我可以放弃不一定必要的事物,可以为孩子放弃金钱,放弃生命,但是不可以放弃自我。”[1]59这是艾德娜惊天动地的独立宣言,对艾德娜来说,自我的存在比母亲和妻子的存在更重要,她不会为任何人放弃自我。

为了追求心中的自由,她不惜抛下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毅然搬出了在新奥尔良华丽的家,在附近找了一处新居。艾德娜搬到取名为“鸽子屋”的新住处后,生活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环境里,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考虑别人会怎样看待她的行为,从而充分享受到一种暂时逃避令她厌恶的社会习俗的快乐。她觉得终于摆脱了丈夫对她的控制,摆脱了丈夫对她的拥有权。为了摆脱男性社会中自己的依附地位,艾德娜抛弃了家庭主妇甚至是作为一个母亲的职责,这种叛逆行为是惊世骇俗的,充分说明了她在自我意识和人生观上已经觉醒。

四、艾德娜的彻底觉醒

肖邦塑造的另一个女性形象瑞兹小姐是一位离群索居、自立自强的钢琴家,她从未结过婚,专注于自己的钢琴事业。虽然她具有传统女性不具备的叛逆精神,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但她表面自由其实内心孤独,过着毫无激情的日子。而阿黛尔式的女性则把自己交给了家庭,成了生活的奴隶,她们表面幸福却没有自我。这两位女性人物像两面镜子,让艾德娜看到了自己都不愿意过的残缺不全的生活形式。

艾德娜不能像阿黛尔那样压抑自我、为家庭奉献一生,也不能忍受瑞兹小姐那样事业成功却感情平乏的生存状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最终艾德娜陷入一个混乱的境地,她坚持自我的惟一办法就是拒绝接受她能充当的任何角色——母亲、妻子和情人。这种拒绝使她与赖于生存的社会隔离,艾德娜跌入了矛盾境地,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状态。

情人罗伯特回来后仍然无法坦然面对他们之间不被世俗接受的爱情,再一次选择了逃避,艾德娜因罗伯特的归来而重新燃起的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求之火也彻底熄灭。她有勇气承受来自世俗的一切压力,但没有勇气忍受丧失爱情的孤独和寂寞。来自心灵的苦闷使她意识到浪漫的爱情极其虚幻,她所追求的幸福是遥不可及的,这是她最后的、彻底的觉醒。

艾德娜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只能扮演没有个性、没有自由的贤妻良母:“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可是在她生活的社会里却没有为她准备一锥立足之地。”在苦苦挣扎中,她又一次来到了让她自我意识觉醒的海边,大海那粼粼的波涛似乎在召唤着艾德娜,给予她抚慰和勇气,在那里才能摆脱尘世,回归人性。于是她走向了大海深处,死亡是彻底的解脱,是艾德娜对自由和独立超越时空的追求,是超凡脱俗的重生,她的心灵被大海唤醒,又在大海中找到了归宿。艾德娜不愿让世人在她自杀之后嘲笑她、指责她,她借裸身自杀高扬她的抗争意识,象征着完全摆脱了道德习俗的束缚,获得了灵魂与肉体真正的自由。她的死与她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相吻合的,突出了她义无反顾、不向传统习俗低头的决心,同时也暗示了她在死亡之中寻求新生,赢得了她梦寐以求的完整的自我与独立。至此,艾德娜完成了自身彻底的觉醒。

通过艾德娜觉醒—反抗—死亡的生命历程,可以总结出在19世纪美国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妇女解放的道路荆棘丛生。艾德娜向往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爱情,渴望去除面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反抗勇气。然而她的自由只能在死亡中获得,她以生命为代价换得了精神与肉体的自由。在小说中,肖邦从女性视角出发,关注女性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同时,她又对于男权社会赋予男性的性别权力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艾德娜义无返顾地反抗传统和旧势力,不屈不挠地追求自我、追求理想的大无畏精神必将鼓舞后人。肖邦在一百年前就敢言人之不敢言,深刻地剖析女性心理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潜能与需要,她对女性的性别身份的探究、对女性的独立人格的追求,说明肖邦和她的《觉醒》已经超越了她的时代,不仅具有当时的时代意义,也具有今日与未来的时代意义。肖邦对艾德娜选择死亡来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寄予了无限同情,对妇女社会地位和独立意志的探索使肖邦无愧为美国妇女文学和女权运动的先驱。

[1]凯特·肖邦. 觉醒[M]. 杨瑛美,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朱刚. 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阿黛尔觉醒爱情观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阿黛尔承认已婚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男版“阿黛尔”萨姆·史密斯:寂寞让我如此美丽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