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凌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合肥 230009)
歌曲《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导演的同名电影的主题曲。该电影1935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该电影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先河,引领了后来的关注社会现实的左翼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电影通过何、徐两家的命运,描绘了当时无论穷苦渔民还是有理想有志向的民族实业家的穷途末路,社会当道的则是汉奸、交际花等人。讲述了一群善良、努力却终被社会吞没的人们的悲惨命运。力图展现一个民不聊生、社会黑暗、男盗女娼、没有任何尊严和生命意义可言的社会现实。其中插曲《渔光曲》在电影中数次出现,烘托剧情。这首主题曲和电影一经推出便得到社会广泛欢迎,唱片销售量高达数十万张。更是传唱至今。是我国几十年来高校声乐教学的必唱曲目,也常见于各类演出活动之中。本文将从这首作品的词曲创作、曲式结构、和声结构、力度变化、速度变化、钢琴伴奏等诸多方面结合作品的演唱对整首作品进行梳理,以期能够更好的解读作品和诠释作品,帮助理解和塑造“小猫”这个人物。
作品是单一形象的三段结构,各段音调虽有变化,但由于统一的节奏型,相同的引子和间奏,连续发展的故事情节,使音乐成为一个整体。作品演唱部分为宫调式,但调性色彩不强,伴奏部分按照大小调方式写成。所以一般还是按照降A大调来对作品进行分析。作品整曲在降A大调上,演唱部分无任何变化音。音乐平顺规整而朗朗上口,易于流传和记忆。根据歌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夹叙夹议的作品,第一部分(开头至24小节),歌词描写景物并交代作品主人翁的生活状态,“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在美好的早晨渔民捕鱼的场景。本部分采取“一字一音”的写作方式,力图呈现一个稳健、优美的情境。在和声安排上,第一句(第 5小节至第 8小节)为主-属-主-属,第二句(第 9小节至第12小节)为主-六级六和弦-二级七和弦-属,第三句(第13小节至第16小节)为六级五六和弦-六级七和弦-主-六级和弦,第四句(第17小节至第20小节)为主六和弦-二级七和弦-属九和弦-主。从整个第一部分四句音乐的和声配置来看,符合中国诗词“起成转和”的特点,第一句开始在主上,结束在属上,起稳定调性之作用;第二句开始在主上,但后面开始往下属上走,但依然回归在属上,在继承第一句的同时略有变化;第三句开始在六级五六和弦上,结束在六级原位和弦上,与之前两句相比有了色彩上的明显变化;最后一句在主六和弦上开始,结束在主和弦上,总结的同时带来回归感。和声上的“起成转和”特点较适用于中国艺术歌曲,尤其是有古诗词意韵的作品里,词与曲的结合相得益彰,能够更好的展现其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是从25小节开始到44小节结束,这一部分比前一部分的和声安排更为复杂的,表达作品情绪上复杂的波澜变化。本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句从第 25小节到 28小节,六级六和弦开始,经过三级和弦、六级2和弦、七级导和弦到三级和弦结束;第二句是从29小节到32小节,和声安排是主开始,经过六级、七级、六级再回到主和弦结束;第三句是第33小节到36小节,从六级和弦开始,经过七级和弦、六级六和弦、到三级和弦;最后一句是从第37小节到40小节,由六级和弦开始,经过导34和弦、三级和弦、六级和弦,回到主和弦结束。这样相对复杂的和声安排使得音乐听起来变化丰富、情绪复杂。配合歌词,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已经不像第一部分那样风平浪静、岁月美好,而是风浪交加、身不由己、生活艰难贫苦。尤其这一部分中的第一和第三乐句中,又分割出更小的结构单位,语句其由长变短,力度有加强,也衬托着叙述内容的改变,展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第三部分是回归部分。本部分也是分四个部分,从第45小节开始至65小节结束。和声配置繁简相间。这一部分中加入了复和弦,尤其是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结尾,副和弦的参与使得音乐在平稳线条进行的时候有了突然,结合歌词,这一部分情绪更加落寞,描述了捕鱼人生活之艰辛、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哀凉。
我们常用的《渔光曲》歌曲谱面上的速度是沿用国际通用的意大利语音乐表情标记。作品开头第一部分的速度标记为MODERATO。MODERATO是形容词,在词典中有四个解释,第一个意思是中等的、适中的;第二个解释是温和的、稳健的;第三个解释是有节制的;第四个解释是作为音乐术语“中速的”。这个速度标记为整个作品打下基础,即是在中等速度上进行(大约每分钟90个四分音符),音乐稳健、情感有节制。尤其配合“一字一音”的写作特点,营造略带沉重,色彩稍暗的音乐形象特点。
在作品的第二部分,即从25小节至45小节。语言标记为PIU MOSSO。PIU 在意大利语里是“更”的意思,MOSSO是形容词,在意大利语里有三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被挪动的、被移动过的;第二个解释是活动的、波动的;第三个解释是作为音乐术语“稍快”。这个PIU MOSSO告诉我们,较第一部分的 MODERATO,这一部分要速度稍微加快一点,要有波浪感,有流动感,配合较短小的音乐语汇,推动音乐加快前进。在演唱处理上,突出坚定感、,以营造波涛起伏,命不由己的苦闷和不平情绪。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乐句,既从37开始,有一个A TEMPO标记,是“回原速”的意思,也就是说加快的部分为25小节到36小节,从37小节开始再回到MODERATO的速度上。这个速度标记告诉我们要理解主人翁虽然情绪激动,对命运感到不平,但终究迫于无奈,对生活对社会无可奈何。第三部分,从45小节到结束。45小节处有PIU MOSSO标记,同第二部分一样,这一速度标记表示速度要略微加快,不平的甚至有些愤慨的情绪又一次涌上心头,但个人的情感、生活终将淹没在时代的浪花里,从57小节开始,音乐开始简慢,哀凉、无奈的情绪笼罩整个作品,主人翁在渐行渐远的音乐中逐渐消失。最后,一个“回原速”的尾声像海浪一样将音乐推向终点。最后一个部分的速度安排极具画面感,演唱时要注意理解和诠释力度变化所带来的音乐色彩、情绪情感,以及画面感的变化。
第一部分力度维持在偏弱的力度即可,这一部分中节奏型大体为× - - ×,这个节奏是为了突出波浪感,营造出小船在海上飘摇的动感,所以在力度处理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要加重,随后将力量推衍下去,每小节最后一拍力量要收回来,展现海浪涌出去再回潮的过程。另外,由于这一部分的词曲创作是按照“起承转合”方式写就,所以在演唱时力度安排也要按照“起承转合”的方式来进行。第二句要承接第一句的力度模式,但第三句一定要有所变化。这个变化众多歌唱家的版本都不尽相同:主要分力度加大和力度变弱两个模式,这两个模式最终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力度加大,音乐成上扬趋势,那么其阳光感、美好感、快乐感会比较强;如果是力度减弱,音乐呈内敛趋势,那么音乐的温柔感、含蓄感、平易近人感会比较强。这一部分的最后一句是起总结作用,其力度设计要结合第三句时的安排。这首《渔光曲》在电影中既是主题曲也是主要人物“小猫”的一段独白,虽然不是歌剧咏叹调,但也存在一个人物塑造的艺术问题。如果我们把“小猫”塑造为一位极温柔内敛的女子,那么乐曲中第一部分三、四两句都可以唱的相对弱一些,以突出人物温和的一面;如果我们把“小猫”塑造为一位外向开朗的女子,那么乐曲中第一部分三、四两句都可以唱的相对强一些,以突出人物活泼的一面;如果我们把“小猫”塑造为一位时而活泼时而温柔的女子,则可以把第三句唱弱,第四句唱强一些。
乐曲的第二部分力度要整体强于第一部分。伴随乐曲速度加快的同时,情绪越来越激动,演唱时“湖水升,浪花涌”六个字每个字都是重音,感觉要往下落,这一段头三句可一句比一句强,力量和速度一起推起来,直到第四句A TEMPO时速度和力度同时再落下来。
乐曲的第三部分力度上整体也有两个处理模式。第一种是比第二部分要弱,突出其沉重哀凉的情绪;第二种模式是力度加强,演唱是带有激动的情绪 ,以突出对命运不平的反抗精神。这两种模式在处理时要结合前面对于“小猫”这一人物的理解和设计,不可前后矛盾,注意用音乐语言去塑造人物性格,塑造一个真实可信合乎剧情又能体现自我理解的“小猫”形象。
第一部分钢琴伴奏的节奏型基本相同,没有变化。每小节第一拍力度是最强的,随后左手的后两个音起延伸和推动作用,最后一拍由右手来结束,每小节都要表现一个波浪的涌动。在第一部分结束时间奏部分右手是波音,波音也会给人一种波浪感,配合左手的“海浪式”进行一起表现海浪的加剧和加速,预示情绪的紧张和音乐色彩的变暗,为第二部分的来到作铺垫。
第二部分的前七个小节右手是和弦进行,左手则是震音音阶下行,力度是不断加大的,速度也同时越来越紧,沉重感和压抑感越来越强。这一部分的第八小节震音改在右手部分,左手为分解和弦,表示海浪又再次涌回。从第33小节到36小节,右手是波音,左手为上升模进状态的分解和弦,也同样是描述一个海浪比较大的场景。第37小节到这一部分结束,伴奏逐渐回归,与歌唱部分保持旋律相似,表示海面渐渐平静。
第三部分中,45小节到48小节,左右手均是注释和弦,切分节奏,突出沉重、压抑、命运坎坷、暗无天日的感觉。第49小节到60小节,左手部分在小音域里作分解进行,表示海浪逐渐变小。尾声部分波音和分解和弦的进行将海浪越推越远,音乐逐渐消失。
这首《渔光曲》开创了中国歌唱片的先河,在当时社会取得重大影响,与后来又涌现出一大批歌唱片一起,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歌唱片导演,也涌现了众多能演又能唱的演员。比如王人美、周璇等等。他们带着他们的歌舞片在国际影坛也获得了诸多殊荣,比如1935年,苏联电影工作者俱乐部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展览会”,21个国家的影片参加电影节。《渔光曲》因“大胆地描写现实,高尚的情调”获得了由主席苏密德斯基颁发的“荣誉奖”(在获奖名单中位列第九),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的故事片,导演蔡楚生本人虽未能到场,但这份殊荣使他成为第一位享誉世界的中国导演;日本电影岩崎昶认为《渔光曲》“是一部社会意识非常浓厚的新倾向的影片”;作家联合会副会长德瓦勒氏重金购取了全欧放映权;而1937年上映的同类型的影片《马路天使》也获得了一九八三年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和“中国电影九十年优秀影片”之一等等。
在政局动荡、经济发展不健康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中国歌舞片多为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题材,既摆脱了电影移栽中国之初对传统戏曲的依靠,也摆脱了完全靠翻译欧美影片的依赖性生存模式,它迅速地融入了中国的市民生活,在艺术上、商业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虽然到1949年,中国歌舞片就基本消亡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半个世纪的发展足以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史上瑰宝,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我们演唱这样的作品,不仅要了解电影、情节、人物性格,也要通过作品,了解时代、了解中国歌舞片。
[1]王焕宝,王军,沈萼梅,等. 现代意汉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罗宪君,李滨荪,徐朗. 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