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铃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 1000多所,在校生人数900多万人,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国外同类教育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结构的单一性:只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在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需要重新调整战略定位,大力开展社会培训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办学功能、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仍处于新兴阶段,尤其对于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职业培训机制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全面。
近五年来,针对国内高职院校参与职业培训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学术繁荣。高职院校如何进行职业培训这一课题,受到了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广泛关注。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收录为基础,本文作者对主题“高职职业培训”为条件进行了文献搜索,从 2009年9月到2013年9月,我国学者共发表了3948项相关文献,并且从文献所发表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2011至2012这两年中,这两年所发表的文章数分别为1021和1137,合计共占所统计文献总量的55%,并且有上升的趋势。由此可预见,大胆创新和开拓职业培训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培训,更是审时度势的创新探索。在总结各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可以注意到,目前学界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
学者徐光华认为,高职教学与职业培训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总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有针对性的职业教学,其工作目标是传授学生职业基本知识、培养职业基本能力、养成职业基本素质,以促进就业、推动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而职业培训是一种以直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某种特定需要的定向性培训,是培养和提高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素质及职业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其工作目标是传授职业基本素质,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以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构建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据此设置相应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预设的培养目标,具备职业岗位的任职基本要求,从而促进就业。而职业培训的内容是受训者经过职业培训,获得谋求职业或保障职业安定及发展必需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员在提升基本素质、了解职业知识、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者常兴发总结了职业培训的必要性,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广大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迫切需要通过职业培训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适应新的设备和技术,因此职业院校有义务参与此方面的社会培训。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培训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一方面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可以提升其造血功能,还有利于提高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校企合作深度。
学者凌海波等人认为,发挥职业培训功能、做好职业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适应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具体体现。他从微观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专业能力、资源条件、区位辐射等方面的培训服务优势。还有学者认为,职业院校有一批会教学、会开发培训课程的培训师,可以满足培训需要,满足不同工种的社会培训,实训条件能够满足职业培训的需要,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培训效果。
纵观全球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早已经成为校企合作的主流趋势。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强调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学生既要在企业当学徒工,又要在职业院校学习,培养过程即理论与实践结合验证的过程。美国的职业教育重视“合作教育”,职业教育根据企业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英国职业教育合作形式为“工读交替”,学生先在企业实践,接着在学校学习,最后到企业实践。日本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模式,指企业界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人员交流、委托科研三种合作模式。而新加坡的职业培训是一个独立系统,由工业职业训练局统一管理。
郑建英在《中外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就曾指出:要想培养适应现代生产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培训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佳模式。
“校企合作视野下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做好职业培训服务工作?”是本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而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考虑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工作原则、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存在问题及对策等等。只有对以上各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才能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国内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工作发挥启示和借鉴作用。
本文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职业培训创新机构——商务英语创业孵化团队“苏州云智信息服务工作室”为个案,通过调查问卷、客户访问、抽样调查等方式,对该专业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培训的运行模式进行研究,分析职业培训创新机制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力图架构出该专业职业培训的完整模型,从而影射到对整个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机制的研究,形成通用的既体现共性又突出特性的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机制新思路,打造职业培训创新机制的“形”。
在实践过程中,该团队还促成了“苏州云智信息服务工作室”校企合作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探索企业培训需求,开发商务英语培训项目,把职业培训和企业发展的近期及远期目标相结合,力图建立起一个基于具体岗位工作过程的职业培训模式和“实践检验效果”的评价体系,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服务,从而投射到对整个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机制的研究。
再次,校企合作下开展职业培训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模式,团队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对企业培训需求的准确定位,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一方面,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生产力,另一方面,旨在培育高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同时合作企业还能获得订单式的高技能型人才,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试图真正为校企合作打开新通道。
紧密的“校企合作”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创新之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职业培训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我国目前建立的职业培训体系多以高职院校为主,而并未深入研究以校企合作为主的职业培训体制,也就难以形成健康的职业培训体系。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才能了解企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培养人才,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职业培训方面也有不少有益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如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的发展道路,与湖北电力公司校企深度合作,职业培训服务获得行业认可。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培训仍存在规模偏小、层次偏低、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与企业合作不够、教学模式陈旧、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紧扣校企合作,深化职业培训机制创新,突破以往的误区和局限:
以往的研究者们虽然在高职校企合作模式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成果显得比较零散,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些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价值,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研究者们没找到高职校企合作下职业培训的模式,并且没有从企业层面来研究校企合作的创新方式。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培训,引入“反哺”效应和“共生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伺服型”市场响应机制的建立,来更新校企合作的新路径,这是本模式的一大亮点。
已有的研究,常常忽视了高职校企合作中关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模式及相关问题研究。虽然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开始研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及融合模式问题,但是现阶段还未能把这些理论与成果应用到校企合作的研究中来,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事实上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创业孵化团队“苏州云智信息服务工作室”作为提供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建立,能够解决校企文化对接的问题;
创业孵化团队还认为,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创新,常常忽视了职业培训的特色培育。本文正是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自身职业培训服务的优势。只有在反复实践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更应该着重探讨解决培训服务定位、培训内容设置、培训市场开拓和培训品牌树立等影响机制创新的关键问题,以特色培育为突破点,才能形成与本科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等培训主体错位互补的特色职业培训机制。
本文通过借鉴先进的职教发展理论研究,突破传统职业培训体制的束缚,图开发出新型职业培训模式,以此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推广价值。如能借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培训新模型,高职院校就能在已有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对培训质量的效果评估,并据此不断改进培训服务,提高培训质量。从而在业内形成良好的口碑,逐步形成培训服务的特色品牌,并以品牌带动培训,形成良性循环。
[1]贺修炎.论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功能及实现的路径选择[J].辽宁高职学报,2007,(2).
[2]龚福明,彭邦银.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定位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2).
[3]林娟.依托行业背景创新职业培训模式的实践——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4]魏涤非.高职院校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发展道路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5]杨文明.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大力开展职业培训[J].教育与职业,2008,(11).
[6]赵晓东,等.高职院校发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