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想”的大众化之路

2014-08-15 00:43○代
党政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宣言共产党

○代 兴

不久前,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打造的话剧《共产党宣言》,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一举摘得“文华大奖”。该剧从2011年推出至今,已在军地百余场演出中赢得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并引发人们对理想信念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其深奥、宏大的理论似乎难以被普通大众理解与接受。但是,话剧《共产党宣言》选择从一个合适新颖、直观感性的角度,即以上个世纪20年代发生的广州大革命为背景,用话剧的艺术形式表达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了救国救民与反动派殊死斗争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魄,剧中塑造的普通党员有血有肉,情感真实、丰富,台词通俗、深刻,在观众面前生动展现了一部现实版的《共产党宣言》。

可以想象,话剧《共产党宣言》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且获大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用艺术表达和传播“大思想”,把“大思想”与“小人物”相结合,使人们在直观的艺术欣赏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由此联想到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如何让“大道理”在广大民众中入脑入心呢?笔者认为,话剧《共产党宣言》给我们找到了一条让“大思想”通往大众化的有效路径,这条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大众文化中注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当前,电视、电影、戏剧、网络、游戏等通俗实用的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大众文化能够通过时尚、流行等极具吸引力的方式,悄无声息地占领、同化和置换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判断,形成强大的文化渗透力。因此,要抢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迫切需要借助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产品来表达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点上,大众文化的创造者和生产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重视运用和把握好“注入”策略,使自身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图自觉与宣扬党的创新理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默契。比如,创作影视片要利用美仑美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情节、刺激诱人的感官效果等因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让受众在潜意识中了解“中国道路”,了解伟大的“中国梦”,在休闲娱乐中受到感化。

二是用叙事性的生活话语解读和展现思想理论。从当前来看,基于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权力理论话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味偏重的经典文本,阅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另一种是灌输性文件话语,如政策法规、领导讲话等,受教育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倘若这两种理论话语运用不当,必然会导致主动者与受动者间产生话语隔阂和话语代沟,最终使话语失灵。因此,大众生活中要使理论话语得到有效接受,较好的方式就是运用叙事性的生活话语来转述、阐释和表达理论,善用平民化的语言讲述大家熟知的故事、案例,谈论群众关心关注的话题等,使民众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发。正如话剧《共产党宣言》那样,选择以一个恰当的社会背景为突破口,通过人物、台词、情景等要素来承载和再现经典理论,成功将“大道理”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剧情中。

三是要顺应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情感模式。过去,意识形态承载的价值观主要通过标语口号、影视、戏文、说唱等通俗形式传播,民众也乐于从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中去体悟核心价值观念。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大众受教育程度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单一的、平面的、纯主流的思想文化产品已不再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在准确把握大众审美与情感诉求的基础上,按照大多数人喜爱的表现形式来创新载体、构思情节、设计场景,诸如创作一些表现力和冲击力极强的影视片、歌剧、话剧、网络游戏、微电影等,以更加适应大众审美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宣扬思想理论决不能不顾广大群众的爱与恨,要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照好他们的现实生活困难,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让理论真正体现人文关怀,使理论的大众化表达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情感同频共振,不断增进亲切感,争取获得更多的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

(责任编辑 张 敏)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宣言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柔软宣言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