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

2014-08-15 00:43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组织部
党政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群众

○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组织部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总结20年来长宁“凝聚力工程”在联系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方面的经验做法,区委提出进一步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的方向和举措,将“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列为2013年重点调研课题之一。课题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问题与建议相衔接,在多次修改、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总报告。

一、以“凝聚力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注重“三个导向”,弘扬“四百”精神

注重问题导向,多渠道掌握社情民意。坚持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区委常委定点联系社区,区四套班子领导定期走访联系区域单位,街镇处级干部直接联系社区群众,注重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诉求。注重需求导向,多样化回应群众诉求。将旧区改造作为头号民生工程。1993年以来,全区累计拆除旧区建筑面积约306万平方米,约8万户居民从中受益。注重项目导向,多元化服务公共利益。在全市率先开通“市民热线962347”,探索“四医联动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机制,该项目被评为“2012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

2.健全“三项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健全直接联系居民群众工作机制。开展组团式联系群众工作,深入推进“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实现帮扶全覆盖。健全凝聚服务职工群众工作机制。持续5年在全区重点商务楼宇开展“六个便利服务联盟”,建立了“1+4”工作体制,累计推进39个重点服务项目,创建了7个便利服务示范点。健全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建成上海首个区级志愿服务中心。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形成志愿服务品牌。

3.搭建“四个平台”,激发社会活力

搭建融合互动平台,促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从社区向区层面拓展。成立“凝聚力工程”学会,引导会员单位已开展合作共建项目达248个。搭建创先争优平台,促进党员作用发挥从注重个体向形成合力拓展。在世博先锋行动中,建立“双报到”制度。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中,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创建达210万人次。在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中,推出“城区管理大联动、安全稳定大预防、各方参与大协同”等创新举措。搭建居民自治平台,促进社会管理从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向群众广泛参与拓展。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工作机制,培育形成了虹储自治家园等一批自治工作载体和品牌。搭建社会协同平台,促进党组织工作从一家做向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拓展。建成长宁区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和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制定实施《长宁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暂行办法》。

4.推进“四项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推进区域化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社区“1+3”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园区和经济楼宇的党建工作,实现对新社会组织的有效覆盖。推进职业化工作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居民区干部和专职党群工作者建设的意见。坚持开展“班长工程”,连续10年开展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全员培训。推进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的平台作用,形成三级党员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已形成145个专业服务工作室。推进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创建“一网覆盖”区域党建信息化服务模式,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绘制全市首张党建信息电子地图,实现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的信息共享。

二、当前加强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从践行执政为民的高度来看,部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部分党员、干部中还没有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还存在感情不深、作风不实、担当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2.从满足群众需求的力度来看,对民生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破解有待进一步加大。面对群众的新期盼,民生工作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突破瓶颈、破解难题、把握重点等方面还有深化拓展的空间。

3.从整合社会资源的广度来看,区域化党建融合互动的格局有待进一步拓展。依靠传统工作力量、工作模式做群众工作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党的群众工作亟待创新拓展。

4.从密切党群关系的深度来看,基层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基层党组织之间工作成效不均衡、差异性较大,在一些领域存在着工作比较薄弱、有效性不足等问题。

三、进一步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站在新的起点,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为引领,始终坚持以密切党群关系为主线,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抓手,以更好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为目标,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更加注重凝聚社会,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民主法治,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能力,着力探索党建引领的社会建设之路。

1.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

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精心打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全力筹建“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教育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传承和发扬“四百”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依托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平台,弘扬志愿精神,用好机关讲坛、社区论坛等阵地,推进机关、社区、企业、校园文化建设。

增强求真务实的作风。注重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基层一线,提高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狠抓工作落实,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化“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形成政策帮困、组织帮困、社会帮困长效机制;深化“六个便利服务联盟”,加强对重点区域、楼宇的便利服务全覆盖。

深化服务群众的内涵。畅通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探索党代表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党员群众的新形式,健全党代表联系社区反映问题的处理机制。创新联系服务群众的方法,依托区“三个实有”数据库,优化电子走访日志系统,完善电子巡查日志系统,探索电子联络日志系统。

2.深化拓展区域党建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共建共享

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成效。优化“凝聚力工程”学会运作机制,健全学会、分会、居民区工作站三级服务网络,扩大“凝聚力工程”学会专委会的覆盖面。完善项目引导参与机制,以区域发展和会员单位发展的双向需求为导向,促进项目化合作。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加大行业党建探索力度,发挥各大口党工委的组织优势,实现行业、社区、单位党建互联互补互动。增强“一网覆盖”信息系统功能,加强“一网一库一平台”的功能提升和应用,实时更新区域党建数据库信息,拓展区域党建管理平台服务功能。

构建多元参与的社区共治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党(工)委在社区共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1十3”工作机制,建立社区共治的决策架构。完善社区共治的参与平台,整合社区单位资源,让社区各方利益代表对社区事务有议事权、协商权、评议权和监督权。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功能开发,增强区域党员和党组织的认同感,推动资源整合和共享。

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统筹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研究制定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实施意见,着力发挥居民区党组织在价值引领、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凝聚骨干方面的主导作用。健全完善协商议事平台,不断吸纳社区各方面的群众和骨干力量参与。

3.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公共资源整合优化

完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健全保障民生的科学决策制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政策层面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发展,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推进重要决策和重大事项社会征询制度,完善党员代表会议、社区事务听证会等制度,做到决策前听取民意、实施中及时公示、完成后反馈评估,加强群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切实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多地依靠制度、政策来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

鼓励社会力量多领域参与。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增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功能,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社会化。深化文明城区共创成果,坚持和完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社会参与的创建机制,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文明创建体系,充分激发群众和区域单位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

提升群众满意度水平。发挥群众在效能监察中的监督作用,完善公开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诉求的网络平台,深化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建设窗口单位即时评价系统,把服务理念和服务功能融入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即时评价器”实行“一事一评”。

4.逐步完善党建引领社会建设的工作体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健全社会组织培育机制。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加强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和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建设,积极发挥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作用,大力发展行业性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坚持公开、公平、透明、择优原则,以服务实效为评估标准,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运作机制。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逐步建立“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格局。

分类指导社会组织发展。对公益类社会组织,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参与公益招投标和创投,回应社区民生需求。对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中介型社会组织,增强其服务企业、规范行业的能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的品牌社会组织。对群众团队,加强组织引导和扶持。对各类工作室,引导其向基层党建和社会建设重要领域、重点项目倾斜。

创新社会组织枢纽型管理模式。优化枢纽式服务工作机制,提供集约式服务,强化规模效应,提高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发展水平,着力培育具有专业服务功能的党员志愿者工作室,推动党员志愿者工作室服务联盟建设,搭建整合区域、社区志愿者服务资源的枢纽式平台。

5.不断加强基层骨干队伍建设,推动党的执政基础更为牢固

强化干部队伍群众工作能力建设。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探索“党校+高校+社区”的方式,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增加案例实践教学比重,提高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完善群众工作一线岗位实践锻炼制度,坚持每年选派一批青年干部到“四个一线”及重大项目和条件艰苦、“急难险重”岗位锻炼,形成常态化机制,加大干部在一线岗位培养、锻炼的力度。坚持干部考核的群众意见导向,将宗旨意识、群众工作能力纳入“德的反向测评”的必要内容。将“机关作风满意度测评”与干部年度考核挂钩,注重在年度考核中体现群众意见。

激发党员队伍的内在动力。增强党内民主,按照“有主题、有讨论、有共识、有行动”的要求,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的分类指导,提高党员组织生活的质量。推动党员在社会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完善党员社区报到机制,建立党员公开承诺、服务情况记录制度,形成“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党员服务社区模式。

打造专业化的基层工作队伍。强化系统培训,发挥高校、党校和社区的理论和实践特色作用,探索“两支队伍”系统化培训模式,提升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优化“班长工程”,通过向基层选派、向社会选聘、基层培养等方法,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群众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