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玮
试析军校教员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及解决路径
李 玮
军校教员担负提高军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光荣使命,其职业认同程度直接关系着军校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以军校教员为研究对象,剖析影响军校教员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并提出强化军校教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目的在于呼唤部队院校在制定和修改教员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过程中注重激发教员职业认同感。
军校教员;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解决路径
李玮/广州边防指挥学校助理讲师(广东广州510663)。
我国部队院校经过多年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得军队整体素质大幅跃升。然而,随着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军校教员在心理上产生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职业认同感的不断降低,他们正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职业认知产生困惑和质疑,并不断尝试在社会中重新寻找定位。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是职业化的内在体现,是爱岗敬业的思想根源,部队院校应该关注教员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变化,把提升教员职业认同感作为学校教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1],可以从“职业理想”、“职业责任”和“职业态度”三个维度对职业认同感进行评价。
职业理想。所谓职业理想是个体预计在工作上达到何种程度、取得何种成绩的目标和追求。职业理想是一个指向标,它不是把工作简单的归结为一种谋取生活福利的手段,而是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人生发展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的,并最终通过不断努力来实现。
职业责任。职业责任是指从事该项职业活动的人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任务[2]。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在强制,是人们在自觉认清使命、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信念和意志。在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常常反问自己:我们为了什么工作?我们为谁工作?怎样才能让辛苦的工作感到快乐?既然现在担任这个岗位,就要发挥实际作用,要履行职业责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任职效果胜于从前。
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态度”的下位概念,一般对其心理学定义是普遍认同的,指人们对职业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3]。在工作中有很多影响个人潜能发挥的因素,包括职业技能、职业运气、职业态度等,其中的关键因素是职业态度,即基于什么心态去工作。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工作本身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态,而心态取决于我们自己。
军队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胡锦涛同志指出:“院校要担负起培养输送高素质军事人才、创新发展军事理论的光荣任务。”军校教员作为培育优秀军校毕业生的攻坚力量,在校期间,他们不但要教会学员业务理论知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渗透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可以说,教员的职业认同程度直接关系着军校毕业学员的能力、素质和思想高度。
军校教员是部队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者。军校教员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科研任务。郭伯雄指出:“要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军事科研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战略性作用和先导性作用”。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需要心静,职业认同感是教员能够安心埋头科研工作的内在动力,只有在教员的职业认同感得到充分实现的基础上,他们才会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现阶段,部队院校的教员主要源自三类群体:第一类群体是从基层选调的教员;第二类群体是军校毕业生;第三类群体是地方入警大学生。第一类群体在基层单位工作多年,在授课时可以结合其在原单位的工作经历,把理论、实践融合起来。第二类群体虽未真正的在基层单位工作过,但是其在军校中学习的课程与部队紧密相关,耳濡目染,当自己走上军校的教学岗位时过渡比较容易。而第三类群体也就是入警大学生多是地方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进入警营之前对部队了解不多,既没有部队基层工作经历,在校期间也没有接受部队教育,在走上军校教学岗位后,常因对部队的实际工作不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感到内容不丰富、力不从心。因此,专业跨度的存在使得入警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把专业知识和部队实际工作融合起来,在教学初期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职业认同感。
如果教员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体验到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职业认同程度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如果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长期停滞在某一阶段上,进展较慢,则会对其职业认同程度起到负面影响。军校应当在进行制度设计、规则制定的同时注重激发教员的职业认同感。一般来讲,长期从事一项工作,更容易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做出成绩。因此,军校教员课程安排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而不是频繁调整,今年教这一科目,明年又更换为另一科目。当前,军校专业课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课程之间关联性较强,界限较为模糊,课程之间界限的模糊性为课程的频繁调整提供了空间。另外,课程更换频繁对教员科研能力的提升也起到负面影响。长期教授一门学科,有助于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及时掌握这门学科的发展动态、前沿热点和先进理念,进而促进科研能力的进步;而科研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提炼的新思想又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可见,相对稳定的学科设置对军校教员教学水平的提升、科研能力的进步都是有益的。因此部队院校应该尽量的在制度设立、规则制定等方面更为科学、合理,使制度设立有利于教学、有利于科研、有利于教员的成长进步。
部队院校也同地方高校一样,以年终量化考核的方式对教员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考核成绩判定教员当年工作成绩是优秀、称职还是不称职。那么,年终成绩考核量化表中的各项指标是否合理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量化考核标准应当是能够通过教员的主观努力去控制的,要尽量避免把不可控的、不以教员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因素列入考核标准。例如,部队院校常常会将教员在年内授课的课时量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但各个科目的重要程度决定着该科目课时量的多少,有的科目被指定为教学主干课,分配的课时量会多一些,有的科目属于考查课范围,分配的课时量就会相对少一些。担任考察课的教员课时量少,在年终量化考核中处于劣势,影响工作积极性。此外,如果把课时量作为年终考核中的一项影响因素,课时量少的教员可能会为了提升在年终考核中的筹码去主动的向学校要求增加课时量,或者开设新课。盲目增加课时量不是单纯的以教学为目标,更不是以优化教学为目的,而是更倾向于教员的私人利益,这必然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和合理安排。当不必要的课程充斥课堂时,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学员的宝贵时间,是不可取的。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年终考核指标非常重要。
现在一些部队院校参照地方高校对教员的评价模式,设立“评师网”,让学员来评价教员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学员对教员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投入的判断缺少一种辨别能力。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现在学习的知识往往不能马上应用。所以很多在校学员更青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而对教员的教学水平却不甚关注,以至于一些军校教员在面对学生时总是存在这样一种矛盾心理:是按照教学大纲严格施教但是让学员心存抱怨呢,还是投其所好讲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但是不够尽职尽责呢?在教室这一封闭性空间内,没有人能够对教师进行全程的透视性的监视和评判,最重要的评判者是他自己的良心[4]。如果学员仅仅把课堂氛围作为评价教员授课能力的唯一标准,那么就会对教员的职业行为造成一种不良导向,教员必然产生一种迎合学员的心理,追求形式丰富但缺乏实际内容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教员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
请进来和走出去。军校应当尽可能为教员搭建到部队基层交流锻炼的平台,并定期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到校内授课。西方发达国家的军校教员主要是从基层部队直接选拔上来的,他们通常在军校执教几年后,再回到部队按照规定被提拔使用。这样一方面刺激了部队基层军官加入教员行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把部队基层的最新信息和最真实的管理模式带给学员,同时也节约了国家的军事教育资源。美国著名的巴顿将军就曾经回到西点军校教高等数学课。
设立导师制。每年都会有一些年轻教员走上军校教学岗位,年轻教员若想尽快走出过渡期,拥有老教员的帮助和带动无疑会事半功倍。为积极发挥老教员对年轻教员的引领作用,可以在军校内部设立导师制,帮助年轻教员能够尽快适应教学和科研任务。导师应当是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或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治学严谨,学术造诣较深。导师应帮助年轻教员制订教学计划,熟悉把握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是形成职业认同感的重要保证,是军校教员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心理基础,部队院校应当在教学机会、科研机会、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身处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军校教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反之,必然会产生心理落差,影响工作积极性。
呼唤教员内心的教学良知。教学良知指的是教员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员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教员的教学行为具有个体和自由的特性,教员的教学行为多数情况下都是无人监督的,虽然有教育对象的面对,但由于学生的未成熟性,师生关系的不对称性,学生往往也没有监督教员工作及其质量的能力。教员能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是工作成败或效能高低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员应当树立起对工作自觉、踏实、认真负责的职业良知,遵守工作纪律,按照社会和教育职业对教师的要求尽职尽责。
:
[1]殷建联.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教育管理研究,2009(7)
[2]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蔡辰梅,刘刚.“教师是一种良心活”——对教师职业认同方式的分析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10(1)
G46
B
1671-6531(2014)24-0145-02
责任编辑:魏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