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2014-08-15 00:45冯晓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咨询室心理障碍毕业生

冯晓星

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环境以及就业方式等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其就业心理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近几年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状态的调查发现,有近20%的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因此,正确分析这一现象,克制并且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寻求克服及消除这一心理障碍的对策,首先必须对其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特征

1.焦虑心理。毕业生步入社会选择工作岗位时,会担心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能够得以实现;害怕自己选错了职业;害怕面试时遇到挫折等等。有这种焦虑心理的学生表现为神经过于紧张、沉不住气、身心俱疲;在学习上往往注意力难以集中,判断力以及记忆力下降;在生活中显得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2.急躁心理。急躁是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学生在所选职业还没有完全确定之前,这种急躁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容易产生失控行为;在择业时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困惑,容易出现在没有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草率签约的情况。

3.自卑胆小心理。农村大学生由于家庭、生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会产生自卑胆小的心理,这种心理在他们就业时表现得较为突出,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自卑、胆小相互交汇,容易产生一种消极应对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潜力的发挥。调查发现,具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会过低评价自己,在择业时缺乏信心,没有竞争意识,尤其是遇到挫折时,会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甚至出现心灵扭曲的情况。

4.自负心理。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对,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在择业时好高骛远,易错过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机会。因为对自身能力缺乏客观评价,当发现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时,产生失落、烦躁以及抑郁等心理。

5.依赖心理。当下流行一个词,“如今是一个拼爹的年代”。许多高校学生都有依赖心理,缺乏自主择业的意识,他们不愿意参加市场竞争,不主动去找工作,而是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及亲朋好友,期待毕业后他们会为自己铺好就职之路,缺乏判断力,毫无主张,在选择工作时,不考虑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以别人的意见为准。

6.攀比心理。学生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单纯地以自我意愿为标准同其他同学攀比,当面对一个自认为不是很理想并且不及其他同学的用人单位时,他们会直接放弃,而错过适合自己的工作。

7.嫉妒心理。学生自认为自己的能力优于对方,但是在境遇、地位、家境、运气等都不如他人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抱怨、憎恨等不健康心理。他们不从客观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将他人的优势当作自己的威胁,产生不平衡心理,严重的还会用一些报复手段打击对方。

8.冷漠心理。毕业生在踏入社会的时候,通常是满腔热血,但是面对竞争,涉世不深的他们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遭遇了挫折之后就失去了信心,因而出现冷漠心理。自认为看淡了一切,缺乏斗志,不思进取,消极对待,这是逃避现实的“驼鸟”心理。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就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毕业生在踏入社会的时候都想大展身手,通过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他们对现实社会认识不足,看不到就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矛盾,所以难以顺利实现理想。他们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没有观照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性格、兴趣以及气质等条件是否与所从事的工作相符合,没有考虑所选单位是不是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在受到挫折打击时,产生惶恐不安或者失望不满的心理,导致他们在之后的竞争中失去勇气。

2.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市场需要的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以考试为标准,这些考试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相应的工作能力,难以从容应对竞争,产生自卑、焦虑以及淡漠等心理障碍。如果长时间处在这种状态之下,会使积极性下降,对自己缺乏信心而更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高估自身能力,高不成低不就,或者为了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以自身长远发展来选择工作,这些都使其职业理想难以实现,导致心理压力的产生。

3.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择业时只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发展,没有考虑社会价值,只将个人眼前利益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而不考虑国家及社会的利益。他们只顾眼前,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容易出现贪图安逸、虚荣攀比之类的心理。这暴露了当今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对策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与帮助。面对当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就业困境出台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各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多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工作岗位,而不是让在岗员工加班加点完成工作。政府的正确引导加之企业的帮助,会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2.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安排学科专业设置。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学校应以市场需要为标准,培养与其职位相对应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能力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学校在专业制定之前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努力培养出专业对口的人才,减小学生的就业压力。

3.学校要建立合理的职业指导体系。学校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以及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在刚入校时就能够准确清晰地了解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做到未雨绸缪。可以通过宣传栏、校报以及相关网站,向学生介绍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以及面试技巧、职场须知等。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应该专门开设就业指导以及创业指导讲座,让学生对就业有清晰的规划。

4.学校要建立正规的、专业的学生心理咨询室。调查发现,虽然许多高校都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形同虚设,因为缺乏对心理咨询室的宣传,许多学生不知道有这个机构。许多心理咨询室的老师都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只是学校辅导员或者德育教师,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满意。要建立一个正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培养优秀的心理咨询教师,让学生信赖心理咨询室,这对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就业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5.高校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这不利于他们的择业。学生不仅需要学好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可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在集体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多参加一些比赛,提高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不要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准,要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实现最大价值,要明白,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不仅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必须客观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选择与自己实际能力、实际条件相符的工作。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做到不骄傲,不自卑,自强自立,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与挫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1]宋熹.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8):240-241.

[2]余磊.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2):72-73.

[3]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126-128.

[4]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猜你喜欢
咨询室心理障碍毕业生
火爆的在线咨询室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