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黎 捷 程 晨
(重庆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重庆 401331)
大数据自2011年以来已成为业界热词。大数据时代来临已是不争之事实。在数字化、全球化背景下,如果依然缺乏数据素养和专业精神,由信息匮乏、信息无力而导致的媒体公信力危机将在所难免。外国媒体倒逼事件真相与我国媒体集体失语这一鲜明对照,足以警醒我们对媒体记者专业素养培育的深刻反思。
2014年3月8日以来,国内外多家媒体连篇报道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各大媒体高密度报道此事长达一个月之久。其间,事件不断发酵,发展过程一波三折,但国内外媒体的报道进程却相去甚远。一方面,《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外国媒体快速搜集相关数据,通过对其整合、分析和逻辑推理,“倒逼”马方发布事件真相;另一方面,国内主流媒体却因数据匮乏和专业意识贫弱而持续失语,以至陷入“苍白煽情”的境地。
相对于一般的灾难性事件而言,马航客机失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事实信息的严重缺失——在该事件中,失联客机没有发出任何求救信号,而本应是信息发布主导者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马来西亚政府和军方迟迟不能掌握MH370航班的失联原因和下落,并且在披露相关信息时反应迟缓,表现得消极被动。这使得关注此事件的人们,尤其是失联航班乘客的家属基本的信息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因而媒体只能用“倒逼”这种“弱者的手段”来促使信息更加透明化。难能可贵的是,在各种谣言纷繁缭绕时,外国媒体通过挖掘多方面信息源,进行可靠的事实性报道和理性的分析评论,一方面澄清了谣言,另一方面促使马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及时公布信息。
外国媒体倒逼事件真相,最典型地体现在对失联客机下落的追问。3月8日失联事件发生后,马方并没有及时掌握并公布客机消失的最后位置,各国只能投入力量在疑似失联的越南附近海域进行搜索。[1]11日,路透社报道,马来西亚军方透露雷达曾监测到失联航班往马六甲海峡上空飞行。[2]虽然同一天《每日电讯报》和BBC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此消息在中国媒体上旋即被马军方否认(马来西亚海军一中尉经核实回复本报“他没有听过这个消息”)[3];12日,CNN再次报道马空军司令达乌德称客机有折返到马六甲海峡的可能,[4]但当日又被否认。尽管此消息一再被否认,13日马方召开发布会却表示航班存在折返可能,并称重点搜索马六甲海峡,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些媒体的报道。[5]当日上午,华尔街日报根据失联客机的引擎上自动下载并向地面发送的数据,推算出飞机总共飞行了五个小时。[6]这一消息还是被马方坚决否认,马航坚持称引擎制造商劳斯莱斯和波音公司在8日凌晨1点07分就再也没有收到过飞机信息。[7]然而两天后的3月15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发布会上就确认马航MH370最后与卫星联络的时间是当地3月8日8时11分,且航线飞越马六甲海峡向西。[8]
路透社、BBC和《华尔街日报》等外国媒体,在信息极不透明的情况下,运用调查性报道对马方形成倒逼反证,通过马军方内部人员提供消息,采访飞机引擎制造商劳斯莱斯公司,推断出MH370航班在失去联系后的行踪。不仅于此,这些媒体还通过挖掘乘客和机长的信息,影响事件发生原因的调查方向。事件的发展证明,它们的报道基本符合事实,并且这些信息在现实中也对马方形成了压力,迫使马方回复失联航班家属委员会的质询,接受中方对马方的核查客机折返传言的要求。
说“中方媒体集体失语”,并非指国内媒体没有关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没有及时将新闻发布会和搜救现场的情况传达给国内观众。实际上,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一发生,就有国内媒体赶往首都机场对乘客家属进行采访。之后,大量记者奔赴吉隆坡的新闻发布会和搜救现场,源源不断地发回事件进展的最新报道。在这一层面,不能说国内媒体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集体失语”是指,与外国媒体运用调查性报道填补事实空缺,倒逼马方发布信息相对比,国内主流媒体似乎对于马方信息不透明的状况束手无策。在失联客机下落不明、失联原因不得而知、海空搜救没有进展的情况下,许多媒体将镜头对准乘客家属,不厌其烦地对他们所遭受的痛苦进行情感化的报道,或在自媒体上为失联客机祈福。更有甚者,有些媒体在信息真空而谣言四起的情况下,未经仔细辨别而发布了假新闻,如新华社3月8日发布的《越南南部发现马航失联客机信号》,当日就被越方否认。而对于公众和失联乘客家属最需要的事实信息这方面,国内媒体则少有作为。特别是在3月15日的发布会上马总理纳吉布确认失联客机下落前,国内媒体对于失联客机下落和失联原因的消息,除了发布会公布的内容,就是转述外国媒体的报道。就这一层面而言,国内媒体并没有说出有足够分量的话,促使马方及早公布关键信息,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而是当了马方和外国媒体的传声筒。
1.信息管制导致信息失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国内媒体最大的问题是极度缺乏信息源,缺少调查的方向,也没有可供分析的材料。如果从宏观政策层面来思考其中原因,那么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就在于国内对信息的管制使得中外媒体的信息失衡。政府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考虑对互联网信息进行过滤,屏蔽了一些外国网站,“翻墙”浏览这些外国网站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在突发事件中这种管制还会被加强。
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任何微小的线索都有可能被深入挖掘,成为推进事件进展的关键信息。在这次事件中,掌握着这些线索的大多是外国的科研机构和公司,但国内媒体记者和普通公民一样,难以自由登录外网,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信息来源。而国外媒体却能自由获取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作为自己的分析材料。这可以说是国内媒体在这场调查性报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
2.信息公开与信息沟通缺失
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国内媒体之所以缺乏信息源,还由于信息公开与信息沟通的缺失:一方面,马方信息公开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国内媒体同专业机构的沟通不足。用央视主持人王志安的话说,就是“找不到调查的路径,过分依赖各国政府的信息发布,被动地等待,或者在最粗浅的层面上报道”[9]。
马方在客机失联事件上对一些关键信息公开力度不够,如客机失联后五小时才向媒体公布,而客机在失去联系后继续飞行了四小时,此举延误了救援的最佳时机。另外,对于一些不能公开的信息,国内媒体束手无策,外国媒体却能利用人脉获得内部消息。在“失联客机是否转向飞往马六甲海峡”的问题上,马军方人士三番五次地将真实信息透露给外国媒体,而对中国媒体则矢口否认。美联社驻马来西亚记者赖成新透露:“我们的记者其实是可以采访到马来西亚高层的,如果领导需要的话。”[10]若非具有人脉资源,在如此信息不公开的情况下,记者很难拿到独家新闻。
国内媒体失语不仅仅是因为马方信息公开的力度不够,还在于与专业机构间鲜有沟通。外国媒体获取的信息,刨去来源于马军方内部人员的以外,还有一大部分是从专业机构挖掘的数据资料,如CNN记者通过国际刑警组织证实两名乘客用假护照登机,《华尔街日报》从劳斯莱斯公司获知飞机发动机在失联后又继续工作了五小时,BBC通过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找到飞机与卫星之间的联系记录,揭示飞机最后失联的时间是3月8日8时11分。外国媒体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体现出它们与各专业机构间的信息沟通十分顺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数据资料,从而保证了报道的快速、权威和独家。与此相比,国内媒体几乎没有从这些国际性的专业机构得到信息。事实上,即使是国内的专业机构,媒体可能也很难与其开展沟通。《南方周末》记者秦轩直言,以他做空难调查报道时联系航空公司的经验,“除非为其公关服务的媒体人,否则很难在民航领域建立自己的人脉、资源,一旦遇事,想获得专业的数据和技术支持非常困难。”[11]
3.新闻记者专业素养薄弱
能够挖掘专业机构的数据和信息固然重要,但拥有发现和解读专业数据和信息的眼光同样重要。凤凰网记者杨舒发现,这次CNN负责马航报道的记者“有专门跟踪空难和航空新闻十多年的……还有自己是飞行爱好者考了执照,飞过波音777模拟机的,还有一个记者以前就是美联航的飞行员”[12]。而国内媒体在报道中,特别是在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星期内,更倾向于快速地转载新闻,或重复为客机祈福的煽情,缺乏专业的分析判断。究其原因,还在于记者的专业素养薄弱。国内高校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过于单一,培养目标空泛,追求精英教育而非适应市场化的职业需求,尤其缺少在其他一些领域的专业训练。在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新闻专业的学生被批量复制出来,但由于专业素养培养薄弱,报道技能受此限制,往往不能胜任类似专业性很强的报道。
“大数据”最初的概念,是指“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已经超出了一般电脑在处理数据时所能使用的内存量,因此工程师们必须改进处理数据的工具”[13]8。如果将记者看成是处理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信息的工程师,那么这一概念对于国内媒体记者来说将不无启发。
一般而言,使用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预测的关键在于找到事物的关联物并量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而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则是一种“反向预测”,即还原客机在一定时间点的状况,以得出它的飞行轨迹。就整个事件而言,由于事实真相扑朔迷离,用传统的现场采访方式无法获得失联客机的信息,但与失联客机相关的信息一直存在,并且是巨量的:雷达记录着飞机飞行轨迹的数据,飞机引擎向制造商劳斯莱斯公司发送报告情况的数据,海事卫星也记录着失联客机有关的ping码数据。这些数据被储存在各种各样不同名称的数据库中,而这些数据库设计之初的目的可能并非为了应对客机失联的情况。如果记者能够发现这些数据与失联客机的相关关系,就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还原出失联客机的飞行轨迹。
在大数据时代,记者仅具备数据挖掘与整合能力是不够的,挖掘到有价值的数据,发觉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重要一步是用符合逻辑的话语将数据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所以大数据时代的新闻记者还应具备信息分析与评论能力。如BBC获得了失联客机发送给海事卫星的ping码,还需要向读者解读获得ping码与发现客机飞行轨迹的具体联系,依据开普勒效应算出客机每次向卫星发送ping码的大概距离和相对位置,来确定客机的航线。[14]BBC的这篇报道运用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论,将失联客机的位置锁定在一个弧形的范围内,向读者传递了有价值的信息,真正释放出了数据中所潜藏的意义。
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与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事件报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吉隆坡发布会现场、海空搜救现场为参与此次事件的报道设置了门槛,更不用说外国媒体所发布的调查性报道,需要与国际上的各种机构合作,需要经过正规新闻媒体训练的专业记者采访专家,分析事实,撰写评论。这些都是现阶段无法为普通自媒体所取代的专业媒体的功能,因而媒体记者的专业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并不稀缺,实际上,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网络上信息极其丰富却难辨真伪,各种自媒体上谣言层出不穷。自媒体使人人拥有发言权,但也经常让公众莫衷一是。这就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深入采访和研究,及时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还原事实真相。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国内媒体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专业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我国媒体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的“集体失语”,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的因素,有国内媒体记者专业素养不足的因素,也有国内媒体与相关专业机构沟通不畅的因素等等。要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专业记者的新要求,必须从多个路径创造条件,帮助记者培养和提高各种信息传播能力。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刚发生时,外国媒体就不断从科研机构、飞机引擎制造商、国际卫星组织获取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可见其跨行业信息沟通十分顺畅。相较之下,在国内,很难在媒体上看到我国民航业、飞机制造业人士和科研工作者对客机失联事件发表的评论,这与我国媒体的跨行业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有一定关系。新闻媒体与科研机构、民航业界大多没有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所以在关键时刻不能立即获得来自这些行业的技术和数据支持。而外国媒体的记者往往专注于一个领域的报道,久而久之在这一领域建立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因而能及时得到相关人士的支持。
为保障国内媒体在未来的突发事件报道中有足够的信息源,不仅要建立跨行业的信息沟通机制,还应建立全行业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媒体从业人员的信息搜寻通道。
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只涉及政府信息,但就媒体发挥环境监测功能而言,只从政府获取信息远远不够,还需要广泛地从各行各业获取信息。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媒体如果能从国内民航部门获取信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信息源缺乏的劣势。但媒体记者在采访民航部门时往往遭遇困境,相关人士动辄以涉及国家机密相敷衍,使得沟通无法建立。
今年四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文中不仅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指出要推动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和公共监管信息的公开。[15]可见,维护公共利益是信息公开的主要目的,进一步扩展信息公开的领域则是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趋势。各行各业中都有涉及公共利益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在卷入突发事件后,公众有理由要求相关行业对关乎自身利益的信息进行公开,而媒体则是向公众传达这些信息的载体。建立全行业的信息公开制度,可以在制度上保障媒体从业人员的采访权,使媒体与相关行业的沟通顺畅进行,从而在类似事件中更好地实现公众的知情权。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还启示我们,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应更加注重与其他专业进行交叉组合,从而提升记者的专业素养,适应现实的职业需求。在这方面,国外有先进经验可以借鉴。蔡雯提出,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重视实际业务技能的传授,同时以社会科学为依托,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开设大量政治学、经济学、法律等人文社科类课程;日本模式则是大学中很少设新闻专业,新闻媒介从其他专业毕业生中招聘人才,通过内部培训完成新闻人才的培养。[16]国内也有类似案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就设置了科技、新闻双学士,鼓励理工科本科生把新闻学作为第二学士学位。这对于培养专业领域的新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一个方向。
另外,对已经在岗的记者,也应针对报道专业领域的不同进行在职培训。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可资借鉴,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推出“卓越记者驻校计划”,《财经》杂志奖学金每年资助10名优秀青年编辑、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创维集团合作,实施“千名财经记者培训工程”。在这些全脱产的强化培训中,执教的包括政府、业界和学界的顶尖专业人士,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曾参与农村改革设计的“三农”问题专家周其仁,时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北京大学名教授张维迎、汪丁丁,名记者胡舒立等。[12]
[1]新华网.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三方联合在越南土珠岛以南搜救MH370航班[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 -03/08/c_119672601.htm,2014 -3 -8.
[2]中新网.马军方:失联飞机凌晨2时许飞往马六甲海峡后消失[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3-11/5938272.shtml,2014 -3 -11.
[3]新京报网.马海军中尉否认曾测到失联飞机飞跃马六甲[EB/OL].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4/03/11/308651.html,2014 -3 - 11.
[4]央广网.马航失联航班曾一度偏离轨线[EB/OL].http://news.cnr.cn/special/mlxy/201403/t20140312_515054158.shtml,2014 -3 -12.
[5]新京报网.马空军司令:军用雷达曾监测到疑似失联客机信号;马航:MH370折返可能性存在[EB/O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 -03/13/content_499797.htm?div= -1,2014 -3 -13.
[6]新京报网.马航称“失联航班或共飞行5小时”报道失实[EB/OL].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4/03/13/309030.html,2014 -3 - 13.
[7]网易环球眼.马方:中方发布疑似飞机残骸照片是“错误的”[EB/OL].http://world.163.com/14/0313/17/9N81CHD 900014OQQ.html,2014 -3 -13.
[8]三联生活网.马航失联事件:劳而无功的泰国湾搜救[EB/OL].http://www.lifeweek.com.cn/2014/0324/44265.shtml,2014 -3 -24.
[9]王君超.“马航事件”国内媒体的报道问题出在哪[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317/c14677 -24655702.html,2014 -3 -17.
[10]三湘都市报(电子版).马航搜救 为何美国一直在爆料[EB/OL].http://epaper.voc.com.cn/sxdsb/html/2014-03/21/content_800551.htm?div= -1,2014-3-21.
[11]秦 轩.马航事件暴露中国媒体“软肋硬伤”[EB/OL].BBC中文网,2014-3-22.
[12]赖龙威.马航失联,警示媒体的专业门槛[EB/OL].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324/c210114-24716282.html,2014 -3 -24.
[1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4]新华网.马航客机失联第9天 海事卫星信号能透露啥信息?[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03/16/c_119788851.htm,2014 -3 -16.
[15]人民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401/c1001 - 4796042.html,2014 -4 -1.
[16]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