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问题审视与对策思考

2014-08-15 00:49兰桂萍
关键词:价值生命大学生

兰桂萍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重庆 401331)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等蔑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屡屡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前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教育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培养”,让大学生陷入了价值与意义难定的人生观困惑之中。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针对青少年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学校,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探讨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他的生命教育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生命的教育、生存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三者的有机统一。庞兴军认为,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生命实践以及生命情感三个层次。生命认知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和了解身体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以及知道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生命实践是指个体不轻视、不践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真正做到对自己行为实践负责;生命情感是指个体应该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并且能够不断地自我省察,珍惜和热爱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1]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其目的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的尊严,高扬生命的价值。

(二)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积极正确,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存在问题,大学生自杀现象仍然屡屡发生。据重庆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11年至2012年度对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151230名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得出数据:各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为11-13%,自杀未遂为1.1% -1.7%。[2]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大学生面对来自人际、学业、就业、情感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偏差,由此陷入了所谓的“生命的困境”,更有甚者发展为网络成瘾、自闭、斗殴、自残、伤害他人的生命。个人的价值首先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肯定,生命的存在是人的一切价值的基础,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个人价值的前提,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而且是首要的价值。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应由别人,而应由自己来加以肯定,人只有在不断的创造互动中,在对现实性的不断超越中,才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感觉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开展生命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摆脱生命困顿,珍惜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和实现生命价值。

2.生命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

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在”,叔孙豹指出“三不朽”。人生在世,固然要保存生命,但更重要的是尽力提升生命,尽可能赋予生命以“不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摆脱分工所带来的片面发展,培养人的各种能力,促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全面发展的教育。[3]360生命教育体现了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人生观教育内容的拓展、细化与深化,有助于大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把握生命的本质,明白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善待生命,完善人格,拓展生命的内涵,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教育体现了教育的价值追求,契合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3.高校生命教育是构建健康和谐校园的要求

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不只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4]23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是其他一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个体生命的质量影响社会发展水平。大学生的生命存在和健康安全是其一切活动的自然基础,也是健康和谐校园得以存在的前提。生命教育通过传授生命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人际交往知识等,传播生命理念,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与生命发展的规律,培养生命关怀、人文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热爱自然,不轻视和践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和谐是整个健康校园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健康和谐校园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问题审视

从当前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生命观出现偏差等现象不难看出,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效并不理想,仍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生命教育理念比较滞后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而忽视大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忽视大学生生命健全发展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忽视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在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下,大学生学习的过程脱离了“人”,脱离了“生命”,学分、毕业证、学位证、好工作、高收入成了大学生的功利性追求。部分大学生忙碌于各种等级考试和资格证书考试,个人兴趣、爱好、理想逐渐被弱化,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被忽略,功利性行为过度膨胀。当大学生没有精神归宿和信仰,陷入迷茫和困惑的焦虑时,就可能忽视甚至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忌讳死亡,比如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认为,“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认为生是人的本能欲望,死则是人极力所欲避免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死亡问题往往退避三舍,死亡教育尚未纳入大学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死和生命价值,从而可能引发轻视生命、伤害自我和他人生命的危机。

(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一些做得好的高校尚能将生命教育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或是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但是囿于课时限制或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等因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国外生命教育中普遍涉及的生存训练、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更是涉及得少之又少。部分高校尽管讲授了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但更多是沿袭“灌溉式”和“填鸭式”的说教,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认知和体验,难以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有力支撑,无法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理论色彩浓,实践指导少,针对性不强。心理教育实施过程中更多采取的是团体心理普查、心理测验、团体辅导等,对于个人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很少。教学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也十分有限。目前各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方法各异,基本处于各自探索的阶段,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因而急需建立一套健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国家课程体系标准,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其内容存在着单一性、滞后性倾向,且大多只是有关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性陈述,并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直接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生命教育实践于生活,体验于生活,是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内化生命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进而在生活中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生命教育要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当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无论是诸如专业实习、课题研究、科技服务等研究型实践活动,还是“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服务型实践活动,抑或是创业体验、就业见习等拓展型实践活动等,很少设有生命教育专题实践项目,虽然个别活动也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但却比较零散、单薄,更没有形成体系,因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还没能做到常规化和系统化。

三、加强高校生命教育的对策思考

高校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从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设置的优化、实践教育的加强和心理危机的干预四个方面来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

(一)转变教育理念,强化生命教育意识

习近平说:“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习近平:五四重要讲话。2013)这就从时代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高度对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规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高校培养人才水平的根本标准。从古至今,无数的哲学家都在苦苦追寻生命的意义:德谟克利特的幸福主义生命观,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生命观,叔本华的痛苦主义生命观,海德格尔的禁欲主义生命观等等,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千百年来所有有感于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生的坎坷曲折的人所孜孜不倦求索的永恒课题。找寻到了生命的意义,个体的生命才会在岁月的轮回中向着人生的终极目标坚定地前行。高等教育应从寻找生命存在、注重生命意义、关爱生命心灵的角度出发,从人是一个有情感、有趣味、健全而完整的生命出发,从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生存意义,不断寻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出发,更应该从当前教育中人的失落、单向度的人出现的现实出发,打破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生命的片面的教育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诉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高校还应关注大学生生命成长历程和生命质量,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体验生命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教育大学生彰显个体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敢于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掌握自我命运;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和谐意识,摒弃生命“异化”现象,力争实现自我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开设和优化生命教育课程

高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知识,以专业系统的方式讨论生命及其意义的问题,获得“安身立命”之道。第一,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纳入大学教育计划,在课时计划里安排一定的生命教育课,对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学时学分作出明确的规定,做到定师资、定课时、定教材;第二,加大生命教育专业教师培训的力度,培养一批能够透彻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的高校教师,同时,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培养具有人格魅力、善于和学生交流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第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教材建设,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高质量的生命教育教材。

在目前条件欠成熟的情况下,可巩固已有的成效:一是在现有课程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利用现有的师资和教材资源,挖掘、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多种学科教育中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充分发挥学科综合教育的合力优势,实现多种学科教育的有机统一;二是在选修课中增设新的生命教育课程,采取让学生观看关于探讨生命意义的影视作品,讨论自身亲身经历,模拟体验生命教育情景等方式引起他们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通过不同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采用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科综合教育合力的优势,让生命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并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

(三)开展丰富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5]59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高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内化生命教育知识,通过体验感悟生命的珍贵,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6]

生命教育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学校应通过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主体活动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学校在不断优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展现校园旺盛生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博客、播客、微信、微博等平等、开放、互动、隐匿的网络平台来拓宽和丰富生命教育渠道,营造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校园氛围。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安乐死、器官捐赠等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赛、演讲比赛和研讨会等,引导大学生探讨生命伦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其次,组织大学生到医院产房、婴儿房、手术室参观,让他们领略生命的神奇与脆弱,体验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再次,组织大学生参观法院、看守所、戒毒所等,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维护生命的尊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扶贫助困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与施予,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最后,可以借鉴美国死亡教育的经验,组织大学生参观死亡博物馆,到殡仪馆参加葬礼,参加入棺体验,给自己写墓志铭,像电影《非诚勿扰2》一样提前举行“人生追悼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感悟生死的内在关系,让学生感知死亡心理、死亡事件、濒死体验、临终心理以及人生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从而使大学生感知死亡,真正认识到生的可贵,不虚度人生。

(四)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

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要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网络的核心和骨干,他们能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学生中的心理问题,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有效防控心理疾病。其次,搭建完善的心理咨询平台。个体心理咨询往往针对学生的问题心理进行一对一辅导,且需要长期跟踪,对于咨询师的数量、资质、职业能力都有较高要求。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必要变“问题导向”为“发展导向”,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一步厘清和细化心理普查项目的各项维度,使其更趋科学和完善。学校应该加强对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支持力度和管理力度,提高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心理咨询工作实效,密切关注和积极疏导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通过博客、飞信、微信等多种新媒体,方便快捷地满足学生心理咨询的现实需要。再次,要建立朋辈心理咨询队伍。大学生朋辈间朝夕相处,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缓解、汇报同学中出现的紧张、压抑、郁闷等不良情绪,因此要培训一批覆盖各个班级和宿舍的掌握心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朋辈心理咨询员。最后,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和自杀倾向的学生要给与重点关注,学校和家庭应建立互动机制,家长、各级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室友都应参与到这个体系中,接受危机干预培训,掌握正确的识别危机和干预的方法,及时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进行信息交互传递,反馈信息。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和真谛,挥去学生生命之中的尘埃,学校、家庭、社会只有联动协作,选择科学的生命教育路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才能完成生命教育这项系统工程。

[1]庞兴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蕴和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2]蒋青琳.重庆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勿轻视生命.[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1 -18/5752478.s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6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价值生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