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因年级的升高而学习热情降低,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自学能力不断降低,这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学生读完大学,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痛苦,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探讨其解决方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意义。
1.课堂态度冷漠。许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课,但是却很木讷冷漠,好像这不是自己的课堂,心不在焉,想听就听一会,不想听就不听,更有甚者根本就不来上课,早退迟到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即使老师在上课,但是一些学生依然在打电话发短信,玩游戏看小说,老师提问的时候,居然不知道问题是什么[1]。大学英语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外,学生还要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一般老师会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语练习,或者分角色演讲和朗读,一些学生觉得很新鲜会很积极地配合老师,但是有些学生却觉得这事与自己无关,往往想方设法找理由推搪和拒绝。
2.不积极主动。一些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会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调整学习计划,得过且过。他们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需要上交的作业互相抄袭,应付过关。
3.侥幸心理。有的学生平时上课不努力学习,期中或期末考试的时候,希望老师把复习考试的范围划出来,然后在短时间内死记硬背通过考试。由于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压力,老师在课堂上会讲解一些往年的模拟试题和真题,学生们较乐意接受,而对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则没多大的兴趣。他们觉得只要四六级过了,知识就已经差不多掌握和了解了,课本对于四六级考试没什么帮助,不如把学习课本知识的时间放在四六级考试上,多背单词多做题,有些还参加了社会上的一些冲刺辅导班等,而忽略了大学英语课本知识的学习[2]。
1.学习目的不明确。许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而产生了消极甚至抵触的思想,他们觉得大学英语不外乎就是四六级考过之后顺利毕业,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理想的工作,这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种思想多少受到社会的影响,其实四六级考试只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手段,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被学生们化为边缘性学科不予重视。
2.个体人格的影响。每个个体的不同人格特性,决定了其对学习的态度和使用的学习方法。性格外向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思维比较敏捷,对老师的提问能够很快回答,他们可以掌握课堂的学习节奏,能很快融入老师组织的口语练习活动,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对学习进步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与此相反,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喜欢表现自己,怕出错丢脸。他们会遇到比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沟通和解决,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学习效果不理想,慢慢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排斥抵触、消极沮丧的情绪和心理。老师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多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走出这种困惑,假如老师不是耐心地开导而是批评教育,只会让学生更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3.受老师教学方法及素质的影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一个老师除了负责自己的班级,还要兼任其他专业其他班级的教学任务。一些学校搬到了郊区或者偏远的大学城,繁多的课时使老师身心俱惫,还要应付学校的科研任务苦不堪言。心理素质较好的老师可能会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心理素质不好的老师,则有可能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上来,极大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3]。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依然不断出现,授课方式呆板,课堂气氛不够灵活,没有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很难调动起来了。
1.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中取得的回报,动力是一种精力,而这种精力必须有一个固定的指向目标。学生获得的知识回报,是通过掌握的知识找到满意的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而这和人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满足人的需求,是人类活动的潜在动力。老师应告诉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将学生的需求提高到了未来生活的层面,这对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动力有很大的作用。学生之所以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消极的心理,是因为觉得学习英语没有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思维,告诉他们英语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只有靠课堂学习才能够更深入系统地学习英语,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样他们就觉得大学英语和生活挂钩了,学习起来也就有了动力。
2.因材施教,不同个体区别对待。不当的教育往往会让学习者面对较多的失败,因此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否则,学生往往容易被误导。如果学生没有受到反复的学习挫折和失败,老师不为其打上差生的标签,同时关心和爱护他们,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比较平衡,会慢慢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老师一定要做到善于观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总结这些差异性,将其归类,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对待学生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学生的成绩不好而将其归为差生,这对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较大的伤害,导致这些学生自暴自弃。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方法,成绩好的应该鼓励,成绩不好的也要鼓励,不能使用贬低的口吻[4]。老师应因材施教,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亮点,寄予学生良好的希望,多多鼓励,这样他们的学习态度会由消极变成积极。
3.调整教学方法。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一味盲目调整,否则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现在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角,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却非常少。有些课程虽然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可是由于缺乏老师的科学指导,往往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必须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将师生的主客关系转变过来,老师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消极意识转变为积极意识,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融入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大学英语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教师应该明白自己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积极地去克服这些困难,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善于总结,反思自己的方法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找出问题之所在,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1]李忆民.课堂教学的内向和外向—试论中级汉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交际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3).
[2]陈远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否适合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3).
[3]孟继有.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美国加拿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薛保善.关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法改革的探论[J].兰州大学学报,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