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猷艺
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高校依照《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而开设的,是高校实施国防教育的一种重要实施方式,也是最普遍方式之一。它在高校众多学科、课程当中,具有独特的课程性质,它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是非军事院校众多课程中为数不多涉及国家安全、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周边安全形势等国防知识的课程。军事理论课的开设对于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增强理性爱国意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活力的青年团体,是国家建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优秀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毛泽东曾经指出,你们就如初升的太阳,总有一天是你们的。同时,大学生也是汲取先进知识,容易受到外界各方面影响的群体,是外部敌对势力极力渗透、影响、争夺的群体。因此,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国防意识,尤其是增强理性爱国意识显得格外重要。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8号),里面明确规定:“学生军训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军训内容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这就意味着军事理论课的开设具有强制性、普及性、涉及面广等特点。2002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2】7号)就对军事理论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均具有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对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周边安全环境、军事高技术、国防建设等教学内容的规定,比较系统地、客观地、正面地对大学生传授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发展情况、未来规划的知识,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增强国家安全观念、强化理性爱国意识。
2.军地联接、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力量。人民战争一直是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而大学生群体是人民战争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潜在战斗力。同时,随着世界军事的变革、战争形态的变化,提高军队整体素质、提升兵员质量是世界各国打造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当今国家综合素质最高的群体,必然成为兵员来源的重要群体。因此,从2013年开始中央军委、国务院调整征兵时间,由冬季调整为夏季征兵,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与高校毕业生毕业时间的无缝对接,征集到大批大学生参军入伍。对于非军事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军事、军队、军营总是充满神秘感、好奇感。而开设军事理论课让大学生对军事知识、军队建设、军营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从思想上、意识上激发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热情和动力,点燃投身军营、报效国家的激情。因此,开设军事理论课是联接地方和军队、拉近军地距离、增强军民融合度,为国家培养战略后备力量的重要手段。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活动重要的形式,对于国家、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
1.学校对于军事理论课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经济水平的攀升、生活质量的提升,造成国家、社会大环境对于军事、战争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各专业设置的潜在思想引导及专业就业的现实情况,造成对于军事理论课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只是将其定位为一门上级要求完成的课程,甚至出现军训时的一场讲座代替军事理论课程的现象,认为反正以后就业不要用到这些,以后不靠这个吃饭等等。
2.军事理论课课时不足、落实不到位、教学形式单一。2007年教育部、总参某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教体艺【2007】1号)第四条规定,“军事理论课时数为36学时”,但由于部分高校对于军事理论课没有从国家安全的层面上给予重视,造成军事理论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课时保障不到位,落实不到位。在一项对于福建省42所高校调查中,按教学计划层面看,有17所未将军事理论课教学作为必修课列入正常教学计划;从教学保障看,有23所高校军事理论只安排18学时[1]。另一方面,由于军事理论课的理论化知识较足,而目前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又大部分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直接灌输的形式,教学方式、形式单一,导致学生觉得军事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不爱上军事理论课,进而导致军事理论课实施效果不如预期。
3.师资队伍组成复杂、数量不够、专业性不够、素质不高。军事理论课师资是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对于教学实施活动的效果好坏起到重要作用。从全省普通高校看,许多高校尚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军事理论课主要挂靠保卫处、学生处、思政部或大体部,军事理论课教师也主要由体育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卫处(科)、学生处(科)或学工部行政干部来兼任,师资队伍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一定的政治性、专业性的师资,许多军事理论教师来自于其他专业,教非所学现象严重。
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是依照国办发 【2011】48号及相关文件精神而开设,教学内容也是严格依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安排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难题、瓶颈。因此,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感受、感想及上文提到的目前军事理论课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提几点建议。
1.强化居安思危意识,提升思想认识。军事理论课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2]。笔者认为,要想实现高校军事理论课所达到的目标,要想“做得到”首先就必须“想得到”,就是思想上要能得到重视。一方面,通过过“军事日”“军营日”等形式、手段,加强高校行政领导的居安思危意识、战争意识,提升思想认识,为军事理论课的实施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寻得强有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强化军事理论教师的居安思危意识、预先意识,从思想根源、国家安全层面、民族发展角度,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促使其重视军事理论课的实施并寻求高效、有效实施,试想若军事理论课的实施者、执行者都不重视,只是把军事理论课简单地当成是要完成的一门普通课程,按照“随便上上课,忽悠几堂课”的态度上军事理论课,那么后期效果可想而知。
2.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目前,采取课堂授课是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形式。而在一项对于42所福建高校调查显示,还有13所军事地方性高校,无军事教学专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3]。笔者认为,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值得商榷,还应更加完善。随着学生群体的变化以及高校课堂规律的发展,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成为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是充分依靠当地国防教育基地,适度开展现场式军事理论教学。古人云“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笔者认为,让学生经过一些与军事理论课相关的实践活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组织参观国家级、省级国防教育基地;二是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及教育教学教具,增强感性认识,如可以通过武器模型、作战沙盘等开展教学;三是抓住富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日等各种时机,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活动,如9.18、7.7、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四是结合授课专业特色,紧密结合,拉近学生与军事理论课的感知距离,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军事理论教师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执行者。建设一支政治立场上坚定、业务上娴熟、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
首先,应建立军事理论课教师准入标准,制定专门的军事理论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把军事理论课教师质量关及准入关。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包括本体性知识 (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这就对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质量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避免在教师准入机制上出现只要肯上均可以上的现象。
其次,规划好军事理论教师的发展途径,稳定队伍。目前,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职称评定上没有军事学科系列,必须挂靠其他系列。这导致部分军事理论教师因看不到发展空间而选择脱离队伍,同时也极大限制军事理论教师寻求增强专业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专业水平。
最后,加大对于军事理论课程研究的力度,加强学习、交流,积极参加培训。每一门课程均有其特有的教学规律,对课程进行研究有助于军事理论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效果。军事理论课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科研力度,将教学、学习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在教学中进行科研,增强教学内容的饱满度;同时应该多参加各类军事理论课培训,积极开展校际交流,通过培训、向经验丰富的先进军事理论教师代表学习、取经,充实提高自己,为上好军事理论课打下坚实基础。
[1]邹晓芟,陈德钦.地方性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思考[C].福建省高校国防教育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教体艺【2007】1号).
[3]戴学淋.高校军事理论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C].福建省高校国防教育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