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凯
高校教育涵盖了“美育、心育和德育”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既相互独立,拥有各自的功能和目标,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三育一体化”模式由此而形成。一方面,可在学生的内心实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另一方面,还可提升思想教育本身的整体实效性。“心育”对一个完整而健康的个体而言是基础,可有效引导学生面对内心的冲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正确归因,做出正确判断;“美育”能塑造完美的人生;而“德育”可有效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还无法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所以思政教育必须要创新思路,构建“三育一体化”模式,改变传统的从众思维、被动思维和惯性思维。
人的一生往往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在与之抗争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人的本质力量,赢得真正的成功,而只有那些超越挫折、不畏艰险的人,才能否极泰来,绝处逢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竞争中,具有强大抗挫能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1.心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客观实际和主观意识的差距,导致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心理落差。当目标无法实现,对行为和目标不能及时调整或者是固执己见时,他们会因为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无法实现目标,而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挫败感。而心育作为“三育一体化”模式的基础,能够规避学生发生挫折心理,可帮助他们了解实现目标的前提是主客观必须相符,正确排解、及时纠正遭遇挫折时的不良心理,使大学生的忍耐力和抗挫折力得到提升。
2.心育能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和意志。心育能培养大学生坚忍的意志,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在实践中养成诚实、热心、合作、宽容的美德,在挫折中勇往直前、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通过严密论证、详细说理,使大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看待自身所遭受的挫折,培养容忍力。
3.心育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具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他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精神的功能。要为学生全面解读挫折的影响、挫折反应以及挫折的普遍性,使他们对挫折有正确的认知,虽然遭遇挫折,也可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培养自信心。
作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培育学生和谐的人格,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面临着经济转轨、时代变革的大环境,学生关注个人发展,有开拓精神、竞争观念和创新意识,总体上向上、积极和健康,与时代的新思想相符合。但他们在自我协调、人际交往和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促进和融合方面,出现不和谐问题。所以,在高校德育中实施“三育一体化”模式,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高校思政教育要塑造和谐的人格,首要任务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思维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人性魅力,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制、教育模式,拓宽教育内容,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发展,使之成为真正改造社会的一代人。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应重构和谐的人格教育,实现由“传统型”转变为“研讨型”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应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相磋商、自由交流、平等对话,真正从传播者向促进者、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有效应用慎独、自我磨砺的方法,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促进学生精神的升华,引发心灵的感悟和震颤,进而实现塑造和谐人格的目标。
3.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了保障大学生形成和谐人格,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和环境,并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对学生人格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条件是校园环境,它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坚持开放、和谐的办学理念,倡导人文与科学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学术自由,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其次,在塑造学生和谐人格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和谐、社会舆论的正确、传统习惯的良好,对学生个体观念和思想也有影响,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构建理想的道德人格,进而形成完整和谐的人格。
美,是一种永恒的思想境界,高校大学生在欣赏和接受各种传统审美观念和审美类型的同时,各种充满时代特色的新美学也不断地冲击着他们的视觉。现代与传统的互相渗透和交织,推动着他们对美的期待和想象。正如德国美学家席勒所言,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审美状态,人们才能由单纯的感性向综合的理性状态迈进。要想真正实现完美人性和精神解放,审美是必要的先决条件,通过美育,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作为一种重要的途径,美育可培养学生理想人格,提升素质,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意义非常重大。
1.思政教育的主体美。教师对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审美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修养,对思政教育的效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思政教育的指导者,教师需要遵循美的规律,使美育涵盖教育过程,同时,思政教师应该具备幽默风趣的语言、以身作则的表率、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思想品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审美形象,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2.思政教育的内容美。思政教育内容必须与教育对象的个性相符合,围绕教育目标,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将教育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言,美只有来源于真实,才不会令人感到失望,才会让人对生活无限热爱并充满信心。所以,必须将哲理美融于教育内容中,为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用富有哲理性的讲述来陶冶情操、启迪心灵。
3.思政教育的形式美。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改进手段和方法,在创新形式的同时,还应将枯燥的理论体系转向生动的教学实践,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实现育人育才的教育目标。具体方法有:第一,实例法。现实生活是思政教育的立足点,通过巧妙设计,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变成生动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以此作为切入点,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深度挖掘案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政教育。通过共同探讨案例,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二,研讨法。设置专题,深入地探究理论,通过对理论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使学生能站在体系的高度上把握理论知识,从内心深处理解和认同结论的科学性。同时,教师还应在研讨专题中纳入前沿问题、理论难点和热点,通过研讨和分析,使学生能体会理论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研讨能力。 第三,对话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多元的价值追求和丰富的感情以及客观的价值冲突,都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会使学生在道德、思想和政治品质上日臻成熟。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倾诉,共同体验和探讨,使问题回归生活,将问题引向深入。
高校思政教育“三育一体化”的模式即“以心求美”、“以美润德”、“以德养心”。强调一体化,并非是机械地组合美育、德育和心育,而是强调整体协调审美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全面而有效地推进“三育一体化”模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通过有机地结合“美育、德育和心育”,与高校思想教育理念完美契合,完善学生人格,真正实现教学育人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黄学规.心理修养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
[2]黄学规.审美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61.
[3]白羽.大学生品德教育的“三育一体化”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张辉,庞海云.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性[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03).
[5]辛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抗挫折教育的探讨[J].传承,2009(10).
[6]倪海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7]霍 夫曼.移情与道德发展 :关爱和公正的内涵[M].杨韶刚,万明译.哈尔滨 :黑龙 江人民出版社 ,2003.
[8]曾钊新 ,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