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昊
齐昊/广东海洋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广东湛江524088)。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出台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即中央“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如习总书记在深圳调研不封路、不扰民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流行”已久的形式主义和陈规陋习,犹如春风拂面来,让我们对十八大后党和政府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中央“八项规定”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全国各地,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高校团体,都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纷纷制定措施,狠抓落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效果显著,人民群众好评如潮。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要消除在作风建设等方面长期形成的不良顽疾,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瞬间销声匿迹,不良风气甚至还会死灰复燃,出现反复,真正将中央“八项规定”落到实处还任重而道远。承担人才培养重要功能的高校,虽然相对地方政府及大型国企等掌握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单位来说,其发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概率相对要小很多,但是高校不能为此沾沾自喜,高枕无忧。伴随着国家对高校的日益重视及投入的不断增加,违反或变相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1.思想不重视,知行不一。高校的少数党员干部口头上坚决拥护中央“八项规定”,也在大会小会上反复强调其极端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口是心非,知行不一,仍然存在违背或变相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他们认为经费比较充裕,吃好点、喝好点、讲排场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甚至大吃大喝、讲排场也是为了搞好关系,办成事,完全是为了工作,是工作能力强的表现。错误地以为党中央只是搞搞形式,喊喊口号,开开会议,是形式主义,一阵风。对中央“八项规定”存在观望甚至消极应付等不良现象,甚至个别高校领导干部无视规定,我行我素,顶风违纪,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2.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有的规定比较笼统模糊,有的对违反规定的处理方式不太明确,缺乏约束力,执行落实起来无从下手。另外,制度规定出台后,执行力度不够,部分高校重材料堆积,玩文字游戏,而实际效果则事与愿违,大相径庭。如各级领导口头上重视密切联系群众,但实际上大多数师生很难见到领导,更别提和领导面对面交流了。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二级学院或职能部门领导在深入师生、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宿舍等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还远远不够,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一句空话。
3.监督轻预防,务实不够。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后,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迅速行动,对学校机关部门、各学院及经济实体等进行明察暗访,对教职员工及党员干部工作时间玩网络游戏、玩股票基金、上班迟到、早退、无故缺勤等现象和机关作风进行检查,声势很大,效果明显。但还不够务实,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应清醒地认识检查不是目的,如何通过检查改进学校机关工作作风和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育人环境才是最终目的。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认真探究和深入剖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另外,有的工作人员为了检查而检查,单纯把检查作为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敷衍塞责,随便应付,甚至对问题视而不见,不愿得罪人;同时,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忽视了密切与师生员工的联系,在如何广泛发动师生员工参与监督工作方面还比较薄弱。
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高校党员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善于钻政策的空子和漏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中央改进作风的“硬规定”到基层遭遇到“软钉子”。如高校部分党员干部将一些公务宴请由原来高档星级酒店转入一般酒店甚至偏僻的农庄饭店,以工作餐名义在单位食堂进行高标准接待,对一些数额较大的发票采取隔段时间开或以办公用品等其他形式予以报销等,使高校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古人云:“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不对这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害群之马严肃教育处理,狠刹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不仅会影响党在高校师生员工中的威信,而且还会影响它们所分管的一批党员干部,造成更大损失和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甚至动摇党在高校中的执政根基。
1.高校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就要做到“虚实结合”。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地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加强思想教育是扎实推进高校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基石,要坚持不懈,长抓不懈,不能半途而废。通过思想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在他们的思想深处生根发芽。另一方面,针对中央“八项规定”,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中央“八项规定”是党中央站在全党全局的高度制定的有针对性的规定,作为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要正确认识高校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等的不同特点,要清醒认识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差异,立足高校自身实际,在坚持中央“八项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对症下药,使规章制度的执行没有可钻的漏洞,没有可打的折扣,没有可拖的时间,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更不能假、大、空,流于形式,制定出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2.高校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就要做到“正反结合”。当前,高校并非完全一片净土,也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所谓“象牙塔”的美誉也有从“名副其实”逐步被“名不副实”所替代的危险,高校要高度重视问题的严重性,高度警惕基建、采购、招生、科研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要借助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校园BBS等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报道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重要工作和重大成就以及先进人物及典型事迹,积极宣传高校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积极弘扬高校的主旋律、正能量。同时,要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苗头要及时制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不勤俭办学,铺张浪费、不精简会议和文件简报、对师生服务态度敷衍塞责甚至颐指气使、科研经费不正当使用、外事活动不规范、以节日之名搞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款旅游等行为要发现一次,查处一次,曝光一次,敢于亮短揭丑,在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下改过自新,从而大力强化警示教育效果,在高校中形成中央“八项规定”不敢违、不能违、违必究的强大校园氛围。
3.高校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就要做到“上下结合”。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一阵风,要长期坚持,而要长期坚持,就必须做到“上下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仅仅是校级领导,而且中层领导、基层干部都要参与;不仅仅是高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也都要参与,要全员参与,全员监督,相互监督,只要这样,才能真正将中央“八项规定”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学校领导、学院及职能部门领导和专家教授要经常深入基层,密切联系师生员工,要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通过走进课堂、走进实验室、走进宿舍、走进食堂等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民意,听真话、察实情,真正做到深入师生,深入教学,服务师生,服务教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不是召集个别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在会议室简单开个座谈会,征集大家意见或者传达文件精神而已,更不是脱离师生或将师生简单地定位为被管理对象。只要高校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就能够形成学校上下的良性互动,从而产生人人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厚土壤,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也就会水到渠成。
4.高校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就要做到“动静结合”。制度建立后,关键是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在人,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制度的落实。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就必须强化监督执行力度,要“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做到“动静结合”。一方面,要“静若处子”,注重预防和理论研究。高校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就要建立和完善预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员工的监督作用,利用互联网、电话、信访等监督平台,积极收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认真查找和梳理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根本症结,积极组织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深层次剖析其根源,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防止不正之风。另一方面,要“动若脱兔”,执行要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不能拖沓延迟。发现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党员干部,应立即成立调查小组,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核实,收集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快速准确地予以处理。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要将中央“八项规定”落到实处,不仅需要高校党员干部自身长期的坚持与努力,还要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如何将中央“八项规定”在高校贯彻执行长期化、制度化,真正落到实处,是摆在高校每一位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面前的重大课题,既需要党员干部和专家教授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一线基层工作人员和广大的师生员工深入思考与研究。
[1]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曹金洪.四书五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3] 王英梅,王晋京.中国梦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3.
[4] 王树义,张华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5] 赵子仪.诸子百家[M].兰州:乌兰文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