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

2014-12-27 05:55杨红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隐性意愿职业院校

杨红玲

杨红玲/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广东广州 510300)。

隐性知识是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有两类知识:一类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可以直接描述的,即为显性知识;另一类是未被表达的,比如做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即为隐性知识。高职院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也是一种无意识的、直觉的“默会知识”,从技能上包括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个人专长、教学经验和诀窍等;从认知上包括洞察力、学术研究心得、直觉、预感、观念等,它是高职院校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其在专业方面的成熟度。

知识共享是通过知识的单向、双向或多向传递,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层面的过程。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具有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如果能够将其进行共享,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推进高校实现知识创新,也必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契机和强大动力,推动教师教学和技能创新。目前国内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领域,针对知识密集性的学校研究不多,尤其是关于职业院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高职院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现状及障碍因素为主题开展相关研究,为推动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实证依据,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内6所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103人,女教师121人;年龄在20-29岁的42人,30-49岁的171人,50岁及以上的11人;助教48人,讲师134人,副高及以上42人。

(二)测量工具

根据文献和研究目的编制 《高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现状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点评分法,并请6位相关专业研究生对问卷进行表面效度检验,90%的专家认为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设计比较合理。量表总信度Cronbach’s ɑ系数为0.856,具有较好的信度代表。在随机取样原则上,对不同专业教师中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回收问卷224份,回收率为89.6%。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隐性知识共享意愿

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是知识共享行为的起点和前提。在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上,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性别、年龄存在明显差异。在性别上,女教师共享意愿要明显高于男教师;在年龄上也存在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表明,50岁及以上的教师与他人知识共享意愿程度最低。这说明女教师比男教师性格更外向一些,可能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善于沟通,更愿意与别人交流教学经验或感悟等。50岁及以上老教师可能因为年龄增长,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保守观念,为维护自己优势地位和体现自身特有价值,不希望轻而易举地向他人传授经验,在共享意愿程度上明显偏低。此外,在职称、学历、专业、岗位类型等方面没有存在明显差异。

表1 高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程度结果

(二)隐性知识共享行为

表2 高职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行为调查结果

在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上,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性别、学历、教龄及所属学院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学校类型上,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最多,显著高于一般高职院校,一般高职院校又显著高于省级示范院校。这可能是因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相对较多,隐性知识沟通、交流机会相对频繁,而一般高职院校因为生存就业压力较大,学校比较重视提升教师素质,因此教师在知识共享行为上要高于省级示范院校。在性别上,男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行为要明显低于女教师,这可能与他们的共享意愿程度有关。在学历上,学历层次越高,知识共享行为越少,其中硕士研究研究生和博士生要明显低于大专生。学历层次越低的教师越迫切需要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向他人主动请教学习机会越多。在教龄上,16-20年教龄的教师要明显低于11-15年,可能因为教龄越长,教师年龄也越大,个体保守观念也越强,知识共享行为也越低。

(三)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表3 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因素包括个体、组织和环境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人际信任、学校氛围、专业知识结构、个体保守观念等是职业院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大部分教师都选择“人际信任”和“学校氛围”是影响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中两个最重要因素,说明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和学校知识共享氛围可以有力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专业知识特征、个体保守观念与时间限制也对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隐性知识本身难以言传,再加上不同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存在很大差异,“隔行如隔山”,阻碍了知识共享实现。个体持有“知识私有”等价值观念,担心自己教学特长被他人掌握,从而在知识共享有所保留。随着教学和职称压力增大,教师教学科研任务日益繁重,难以抽出充足时间与别人沟通交流。

(四)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表4 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调查结果(占总数%)

隐性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由表4看出,教师在共享途径中选择最多的是教研业务活动、教学观摩和专题讲座活动等,这些都是与学校正式组织的教师培训学习交流有关。此外,由于知识共享与人际信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私人之间关系亲密,私下交流也是较多的一种隐性知识共享途径。组建科研团队、开展课题研究能很好促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团队成员共同学习,深入探讨交流,将个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智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为教师知识共享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职业院校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培训也促使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进一步转化。

三、结论与启示

首先,塑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创知识共享的学校氛围。高职院校教师共享的主要阻碍因素是人际关系和彼此信任,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校园和谐文化建立,创造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氛围,在平等、开放、团结、互利的文化氛围中,教师就会减少隔阂,增强对隐性知识沟通和交流的关注与兴趣,促进隐性知识的传递和转化。

其次,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保证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职业院校教师属于典型的知识群体,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学校在满足其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应更多关注其激励因素。一方面应该承认教师个体隐性知识的独创性和专有性,保护其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更要为教师提供成长机会,重视精神激励,积极肯定表扬在隐性知识共享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满足其心理成就感,推动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

最后,积极建设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平台,促进教师沟通交流。教师之间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主要是平时的教研业务活动、教学观摩和专题讲座等,因此学校应积极搭建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各种平台,包括网络平台、知识共享库的建立,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开展共享会议等,有效对教师隐性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1] 刘锋.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知识资源获取与分享[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94-96.

[2] 尤玉钿.基于内在生成理念的高职院校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3(2):109-112.

[3] 胡泽平,施琴芬.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结构与转化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3):80-85.

猜你喜欢
隐性意愿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