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冰
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已不容忽视。经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的调研工作,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那就是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现状却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而出现了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地,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应努力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帮助学生顺利走入职场,塑造美好职业人生。
1.职业素养的界定。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通过职业环境影响与职业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基本品质和基础条件,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基本的职业道德水平,即指是非判断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公德意识等;综合的职业核心能力,即指专业理论水平和个人综合能力;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个性,如专注力、意志力、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等;体现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职业风尚等。因此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能相对客观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岗位,能否在相关领域体面就业,持续发展。
2.职业素养的特征。(1)养成性:职业素养的获得是有条件的,它是在与职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模仿、反馈以及慎思等多种途径逐渐获得的,是后天养成的结果。
(2)普适性:不同的职业对职业基本素养的要求却是基本统一的。无论是工程师、还是技术员,无论是白领、蓝领还是灰领,尽管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分工不同,但都要求工作者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如敬业、诚信、团结等。
(3)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是在长期职业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言语或行为予以表现。它一旦形成,便会产生相对的稳定性。
(4)内在性:职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认识、思考和体验,能更准确地判断职场对自己职业素养的要求和期待,从而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为自身的职业素养,外显为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
(5)发展性:尽管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对人们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总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所以职业素养具有发展性。
1.高职院校没有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把“职业素养”简单理解为职业技能,一味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意识等的教育和培养。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把职业素养教育仅仅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不具体、亦不系统,无法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更谈不上将职业素养有效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而作为职业素养特性之一的养成性,则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养成和习得职业素养的环境、氛围和途径,因此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可谓有其名无其实。
2.工学结合流于形式导致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很不健全,甚至部分高校还只停留在一个起步阶段。脱离了企业本身,也就没有了职业领域、职业岗位和职业要求的真正概念,学生也就无法在现实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文化中感受并习得职业素养,从而无法真正体现高职学生的职业性。而通过纯粹的知性方式——对职业素养内容的简单传授或教育来完成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无法真正体现高职学生的职业性,更难以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3.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强。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但就现状而言,目前高职教师更多地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在校内实训室的技能强化训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是偶尔提及甚至忽略不计。因为很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本就不长,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是第一要务,至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是进入企业后由企业方进行引导和培养;其次目前高职教师中一大部分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任教,自己没有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经验,因此教师主观上上对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性和意识性不强。
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奠基人的黄炎培先生早在民国初就敏锐地意识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提高国民就业技能。然而职业教育在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后,高职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始终盛行“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引导往往成为教育的附带内容,甚至被彻底忽视。殊不知,正是因为教育过程中对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轻视或忽视,面对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的用人市场,高职学生却因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陷入就业困难,更谈不上体面就业的尴尬境地。笔者在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已聘的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满意度基本达到了70%左右,并认为专业技能是可以在相应岗位中不断提升的,然而用人单位真正心存不满的却是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他们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习惯和职业综合能力等表示极大的忧虑。大量事实证明,用人单位能否启用、信任、重视、栽培一个员工的重要前提就是他的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
根据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潜在水下的部分的职业素养越厚实,才能有力支撑水面之上的职业技能部分,也才能让水面之上冰山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魅力。反之,无论水面之上的职业技能是如何的精湛超群,但水面之下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因为过于薄弱无力无法提供坚实的根基,那么光鲜夺目地职业技能也会因自身职业素养的低下而黯然失色。因此,个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体面就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健康发展的主要源泉,是推动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并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迫在眉睫。
1.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教学中体现并渗透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高职教育应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出发,围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大内容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内容框架、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确保在课程体系构建的每个环节都能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并重,切实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然而,只有在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地渗入职业素养培养的信息与内容才能真正实现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实现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道德教育部分中引入各行各业的典型事例和人物,强化学生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学或政治经济学课程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观察社会,提升学生明辨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健康阳光的心理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能力;第四,通过专业课教学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同时将不同专业或岗位的相同或不同的专业素养要求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的案例分析或项目驱动等组织形式中,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习得良好的职业素养。事实证明,通过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实现最直接最有效地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等职业素养的内容向学生渗透。
2.在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尤其是在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总中,学生需要走入企业,感受真实环境中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的需求从而激励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养,适应企业的要求。事实证明,只有真正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途径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才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营造真实的职业工作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中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岗位纪律的严格化,团队成员的协作化,技能水平的专业化,工作要求的高效化,而这些所见所感都将成为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内在需求和不断提升的动力。
3.在校企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微妙的领域。”无疑,校企文化的融合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教育领域。因为无论是校园的校舍或企业的厂房、学校的纪律或企业岗位的制度、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或企业的岗位能手、校园内的名人名言或企业的职业岗位标语,对每一个深入其中的学生都将是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挖掘企业尤其是企业文化突出的知名企业的文化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活动,如通过组织参观企业,让学生直观感受企业运作中需要的规范、严谨,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展企业名人讲堂,让学生聆听成功企业家或岗位能手的奋斗历程,教育学生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组织校企专业技能竞赛,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与企业共同举办校企文化活动月,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员工交流的平台、参与企业项目策划的机会等,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4.在激发教师职业示范性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导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尤其是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会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与教师反复多次的教育教学接触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形中引领学生从思想行为、言行举止等方面主动地模仿、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首先,要强化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职业感和使命感。每位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因此应始终将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在教育教学、实践实习每个环节中都应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途径予以引导和实施培养。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掌握企业对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发生的需求和变化,及时将此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成为学习职业技能、践行职业素养的先行者,始终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执行者、引领者。
[1]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2]庄丹华.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张广贤.论企业视阈中的高职生职业素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
[4]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5]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1).
[6]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7]程正彪.谈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素养[J].教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