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颖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首创部首检字法,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了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各部,并依“据形系联、以类相从”原则分部编排,将汉字纳入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衣”部字共有116个(新附字除外),重文11个。文章主要探索“衣”部字的解说体例、语义归类、编排情况等问题。
《说文》的说解体例中,最常用解说通例。“凡许慎对于文字的说解,必先其字义,再次字形,有的注明字音,说的就是解说通例”。常用的术语有某、某也、象某形、从某某、从某某声、读若、读与某同等。“衣”部字共有83处,例:
(1)襁:负儿衣。从衣强声。
(2)衵: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
(3)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
(4)襡:短衣也。从衣蜀声。读若蜀。
(5)裾:衣袍也。从衣居声。读与居同。
解说变例主要有三种:字的形、音、义不明者,以“阙”字标出;连绵字前后并列;篆文连读(又称篆注连读)。“衣”部字中只出现了一处“连绵字”。
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裯:衣袂袛裯。从衣周声。《方言》第四:“(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后汉书·羊续传》:“其资藏唯有布衾、敝袛裯,盐、麦数斛而已。”
《说文》解说文字,有时会用到“一曰”“或”“亦曰”,即还有其他解释,包括义有两歧、物之别名、形之别说和声之异说。“衣”部字用到“一曰”“或”两种,例:
(6)袗:玄服。从衣声。裖,袗或从辰。袗的声符既可从 ,也可从辰。因为袗是之忍切,裖是章忍切,都是章母字,声母都是舌尖前音,韵母都属真韵,所以二者的读音非常接近,可视为音近声符替换。
(7)襭:以衣衽扱物谓之襭。从衣颉声。襭或从手。襭既可从衣,也可从手。擷是襭的后起字,是假借用法。
(8)编枲衣。从衣區声。一曰头一曰次里衣。编枲衣:用未绩的麻编成衣服。头:头衣,小孩穿的只露脑袋和耳朵的衣服。次里衣:小孩穿在外衣里面的衣服。“衤區”有以上三种解释。
(9)褐:编枲韤。一曰粗衣。从衣曷声。编枲韤:用未绩的麻编成足衣。粗衣:粗布衣服。“褐”有这两种解释。
(10)褮:鬼衣。从衣熒省声。读若葛藟縈之。一曰若静女其姝之姝。褮:一种解释为鬼衣。读音为“熒”。另一种注解是读作静女其姝的“姝”。
“衣”部字中“一曰”“或”的具体使用情况如下:“义有所歧”10个,分别是袪、袗、襱、複、袢、嬴、衤區、褚、褐和褱。 物之别名2个,是襦、袚。形之别说3个,分别是袗、襱和襭。声之异说有1个,是褮。
《说文》有时对难认难懂的注释文字从音、义两方面加以解说。“衣”部字中有1处,是对字义进行说解的。
襺:袍衣也。从衣繭声。以絮曰繭,以缊曰袍。
这里的“袍衣也,从衣繭声”是解释“襺”的,而“以絮曰繭”是对“繭”的注释,“以缊曰袍”是对“袍”的注解。
《说文》常要引用书证来说解字的形、音、义,以增强解说的可信度。“衣”部字中此类书证凡18处,仅列数例:
(11)襮:黼领也。从衣暴声。《诗》曰:“素衣朱襮。”
(12)袍:襺也。从衣包声。《论语》曰:“衣弊缊袍。”
根据造字法的不同,《说文》“衣”部字中 “卒”“衣”是象形字,“衰”“表”“褭”是会意字,其他的都是形声字。现据语义分类。
我国古代衣服的种类有很多,“衣”部字就介绍了很多,如上下衣,长短衣等,还有许多特别服装。
1.一般服装。 (1)上下衣。 古时上衣简称“衣”,《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古时候“衣”“裳”总并用,表示上衣和下衣。《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可见“衣”与“裳”不同。表上衣的“衣”部字很多,如,“襦,短衣也”“袍,襺也”“衷,里亵衣”……
表示下衣的字除“裳”外,还有“襗”“褰”“襱”等。
(2)长短衣。“袍”,古代指有夹层、中装絮的长衣,用的是旧丝绵。“襺”指用新丝绵做的长衣。“襦”是普通人抵御寒冷的衣服,《说文》释为“短衣”,有点相似今天的短袄。“衣”部中表示短衣的字还有“袛”“裯”。
(3)单夹衣。“襌”与“複”分别指单衣和夹衣。 《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南方也叫单衣 “襟”。《说文》:“襟,南楚谓襌衣曰襟。”夹衣古称“袷”,《说文》释为“衣无絮”。徐锴《说文系传》:“袷,夹衣也。”所以“合”又表音又表义。“袷”后作“夹”。
(4)外内衣。《说文》:“表,上衣也。 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形成反义的字是“裹”,《说文》:“衣内也。从衣里声。”表示内衣的字还有“亵”“衷”“衵”。
2.特别服装。(1)特别图案、色彩。“衮”是古时王侯祭祀时穿的礼服,如“衮衣”“衮服”。《说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袆”和“褕”是王后的祭服。“ ”和“袗”是两种说明颜色的服饰。《说文》:“ ,丹縠衣。”丹是红色。《说文》:“袗,玄服。”袗就是黑颜色的服装。
(2)特别材质、样式。“褧”是用麻纱做的单罩衣。“衤區”是用未绩的麻编成的衣服。“褐”《说文》释为“编枲韤,一曰粗衣”。通常“褐”的解释是粗毛或粗麻做的短衣,贫苦人穿的。“衰”是用草或棕制成的雨具。“ ”是没有袖子的衣服。“衧”专指大袖的妇女外衣。
(3)特殊功用、称谓。“襁”是背负婴儿的衣物。 “衤啻”是裹小儿的衣被。“襡”是僮仆穿的长于一般短衣的连腰衣。“裋”是僮仆穿的比一般短衣长的麻布衣服。“卒”是兵卒、衙役的有特殊标识的制服。《说文》:“卒,隶人给事者衣卒。卒,衣有题识者。”“褚”表“士卒”义,《说文》:“褚,卒也。”“祓”是少数民族衣服。《说文》:“祓,蛮夷衣。”这些是有特殊功能、称谓的衣服。
表衣领的字:“襋”“襮”“褗”“裺”。
表衣襟的字:“衽”“褛”“ 衤金”“衭”“裾”“袉”“褒”。
表衣袖的字:“祛”“褎”“袂”“裹”“褢”。
表衣边的字:“裔”是衣边、“ ”是下衣的锁边、“衤疌”指衣襟的边缘。
表缝衩的字:“衤毒”,衣背缝。“袥”“衸”指裙子中间开衩的地方。
1.与“衣”直接相关的动作。“裨”指做衣服时布料不够用别的布相接。“雜”指各种彩色相互配合制作衣服。
“襞”指摺叠衣服。
“衦”指摩压衣皱使衣服平展。
“袒”指衣服裂开。
“补”和“衤黹”指织补。
“褫”指剥夺衣服。而“嬴”“裎”“裼”都解释为“袒也”,都指袒裼裸裎。
“襭”指把衣襟系到腰带上装东西,“袺”则是用手提着衣襟。
“裁”和“裂”互训,都表示剪裁衣服之义。
“襚”指给死人穿衣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楚有使公亲襚。”就是楚国人让鲁襄公亲自给死去的楚王穿衣服。
2.和“衣”关系不大的表示动作的字。“褱”和“袌”为“怀挟”“怀抱”。 “装”和“裹”指“包裹”“缠束”,意义接近。
衣重:“ ”“複”“褺”。
衣厚:“褆”“襛”
衣长:“衯”“袁”“裵”“ ”。
衣破:“槛”“ ”,都指弊衣。
衣大:“襑”指衣博大。“袳”指衣服因宽大而张开。
衣小:“褊”指衣服小。
从《说文》每部字的列字顺序来看,一般都是先褒后贬,“衣”部字也不例外。《说文句读》说:“本部次字,颇无伦脊,贵者之衣在首,次之以衣之一端之名,结以贱者之衣、死人之衣、车马之衣”。如“衮、褕、褘”是王侯的礼服,是高贵之人的衣服,列在本部的前面;“裋、祓、卒、褚”是蛮夷、奴仆穿的衣服,由于穿衣者身份低贱,就列在了后面。又如,该部的动字大多排列在后部分,如“襞”“衦”等字在本部中都排在八十位以后。因此,从“衣”部的布局来看,许慎对这部各字的排列顺序作了通盘考虑,各个义类组大体上遵照由贵到贱、从褒至贬、先名后事的顺序来排序。
通过语义分类,我们发现每个义类组内部,作者都尽力做到“据义系联,以类相从”。 如“祛”“褎”“袂”“褢”四字相邻,都指 “衣袖”;“禭”“ ”“裞”“褮” 都与死丧有关。 又如,“袢”和“雜”、“襞”和“衦”,这两组邻字的语义都刚好相反。
综上,不管是整部字的布局,还是各个字的排列顺序,《说文解字》的衣部字都很好地体现了“据义系联,以类相从”原则。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李锦.《说文解字》“目”部字初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4]李培艳.《说文解字》“衣”部字语义及排序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2009(4).
[5]顾瑛.《说文·衣部》构形表义系统的文化学价值[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