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捷智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 421002)
在文学作品中,母爱常常被讴歌为照亮人类心灵的第一盏明灯。然而无处不在的种族、政治和经济的压力影响着母爱力量的传播,并制约着女性的发展。在莫里森的多部作品中,母女关系因为受到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以畸形的形态表现出来。本文以莫里森第八部小说《爱》中的母女关系为例,从心理分析的视角解读畸形母女关系的成因及其对主人公克里斯汀产生的影响,呼吁人们对心理关怀的重视。
不像莫里森早期作品中的孤儿那样,《爱》中的女主人公克里斯汀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里,因为柯西家族拥有着当地最好的度假胜地。但不幸的是这个家缺少每个孩子都渴望的家庭温暖。克里斯汀的父亲早年死于肺炎,她的母亲在父权制的压迫下像奴隶一般为家庭付出着。“她的整个生活就是保证柯西家族的男人们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父亲比儿子重要,父亲比她自己的女儿也重要”[1]102。对小克里斯汀而言,物质上的富有只能带给她瞬间的满足,只有家庭的温暖才能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缺少亲情的她只能寄望于与希德的友谊。可即使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也被她的母亲梅无情地剥夺。原因很简单,希德家族的名声不好,梅害怕女儿与这种人交往会误入歧途。克里斯汀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抗议母亲的冷漠,换来的是一顿毒打并被送往了一个偏远的寄宿学校。在克里斯汀眼看来,与其说梅是位慈爱的母亲,倒不如说她是个妖怪。她恨母亲将她赶出卧室,她恨母亲用力扇她的耳光。那一记耳光使她在L的床下藏了整整两天,直至被送往枫林谷学校——在那里她受了很多年煎熬。克里斯汀的痛苦遭遇加深了母女间的隔阂,也导致了她日后投身民权运动的叛逆行为以及婚姻的不幸。
作为保护者,梅没有保护女儿远离伤害;作为母亲,梅也没能把爱传递给她的孩子。畸形的母女关系成为小说《爱》中最大的一个悲剧。
最早提出“防御”一词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他们把“防御”与“压抑”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压抑”指实际的过程,而“防御”则是这一过程的动机。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一文中明确指出,防御机制是通过自我来实现的,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克服内在冲突和外部危险所采用的“全部技术”和“防御手段”,是自我缓解和防止焦虑或愧疚的一种潜意识心理策略。车文博教授进一步阐释说:“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应对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的现实要求等单个对手的心理策略和防御手段,以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实质上,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法”[2]229。根据弗洛伊德“生的本能”理论,“自我防御”应该是人的正常反应,它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防止压垮自我、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功能”[3]330。
从梅的处世哲学来看,她对自己的苦难是全盘地坦然“接受”的,这体现了这位黑人女性对苦难的无奈。而这种看似坦然的接受,恰恰是内心极度压抑的表现。
在小说《爱》中,梅是个穷得吃不饱饭的牧师的孩子,穿的衣服都是靠父亲的会众捐赠的。她觉得人生依靠的是黑人的安分守己。而比利·柯西选择她作为妻子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甘于奉献,不算计。因为事先不知道儿子选择了谁,比尔·柯西开始有些担心,但是梅竭力取悦柯西家的人。第一次在柯西家公开露面,梅就抓起比利的手放在嘴边吻了一下。大家原以为梅会像客人一样等着被伺候,结果“她还没顾上打开她带来的纸箱,只是脱下那件不知谁传给她的衣服,就开始干起活来”[4]137。看着儿子挑了这么好的妻子,柯西很高兴。新娘不仅对管理酒店非常感兴趣,而且似乎很清楚高高在上的男人需要什么。她的到来让丈夫比利从服务员转去管理吧台,之后又负责联系乐手。甚至怀孕都没能让她慢下来。从管家L的叙述中我们得知,梅在女儿克里斯汀三个月时就给她断了奶。奶水是维持生命的源泉,象征着母亲爱孩子的能力。喂奶这一看似简单的行动,却是母女纽带中至关重要的行为。因此,梅一反常态的断奶行为可以看成是母爱缺失的象征。丈夫死后,梅没有流一滴眼泪,而是把女儿丢给L拉扯,自己把全部精力用在打理酒店上。如果说L是柯西家的佣人,那么梅就是那里的奴隶。正是梅的隐忍和能干让她在这个家庭站稳脚跟,最终成为女主人。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七年的辛劳换来的就是公公柯西一句“我要娶个妻子了,你认得的。克里斯汀的小伙伴”[5]138,换来的就是眼睁睁看着公公娶了她十二岁女儿的玩伴,并让这玩伴凌驾于她自己,她女儿,以及她为之操劳的一切之上。不仅如此,她还得教这个玩伴如何管理大家。让梅更不能接受的是,这个新婆婆不仅是个孩子,还是约翰逊家的人。“约翰逊家的人不仅又穷又懒,而且大家都知道,他们家的姑娘掀裙子一向很快[6]139”。她很担心女儿克里斯汀会受到影响。从一九四二年她公公再婚开始,直至二战结束后,梅的世界不断被入侵,被占领,变成了一片狼藉。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多疑的性格,她觉得如果不警惕,不去持续地保护她自己,这世界会从她身边悄然溜走。周围的人都觉得梅疯了,并对其疯狂的原因进行诸多猜测:丧夫、过度操劳、民权运动……其实都不是,梅的问题就是“太清醒”。到一九七一年克里斯汀回家参加柯西的葬礼时,她母亲梅的“清醒”已经积累了很多年。从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来看,这种“清醒”恰恰就是梅的自我防御。“压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防御机制”的主要表现——“自我把一种不能接受的欲望、意念、冲动、情感和记忆排斥到潜意识中去,使它们无法进入意识层面,以免产生焦虑、恐惧和痛苦”[7]234。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本质在于能够把某些东西排除并保持在意识之处,其特征具有“潜意识性”和“自我保护性”。梅心甘情愿地接受一切苦难是出于无意识或潜意识,而“接受”现实也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为了生存下去,为了保护她所拥有的,她能想到的也就是变得像狐狸一样疯狂。克里斯汀曾因梅对自己的忽视而记恨自己的母亲,但最后终于理解了她——她所知道的世界一直在崩溃;她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从未是安全可靠的。
尽管莫里森没有透露太多关于梅的童年经历,但是从以上描述我们不难总结出在梅的成长过程中,她没有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得到较多的关爱。而她成年后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生存,为了摆脱童年时期的阴影。作为一个母亲,她从未关心过女儿的内心世界,也没有正真给与过母爱。
移情是心理分析中的一种现象,指的是人无意识地将情感从一个人转向另一个人。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为了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情感,在心理分析中使用移情是很普遍的。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病人并不满足于将心理分析师看成是现实生活中的帮助者和建议者,相反,病人将他们看成是自己童年或者过去经历的再生,并随之产生对分析师的情感以及行为。随后,心理学家弗洛姆对移情提出了一个更宽泛的定义,他认为心理分析师代表的是幼儿时期的权威——像从未满意孩子表现的父亲,或者解决孩子所有问题的母亲。病人不能独立地面对现实,而是继续将其转化为人际斗争和愿望。弗洛姆的方法往往会加强这种类型的转移,进而将病人的抵抗转化为记忆。
出生在富裕家庭中的克里斯汀虽然衣食无忧,在家中却一直被人忽视,得不到亲情的温暖。母亲梅一心围着丈夫和公公转,给三个月的婴儿断了奶。之后父亲和祖父也没有给与过这个唯一的继承人一丝关爱。五岁就失去了父亲的克丽斯汀在无人关爱的环境中,期待着从友情中找到心灵的安慰。希德成为了她最好的玩伴,她们像姐妹一样一起笑得肚子痛,一起发明一种秘密语言,一起睡觉并做同样的梦……。为了维持这种简单的快乐,克里斯汀需要顶住相当的压力。因为有着严重阶级偏见的母亲梅一直试图在阻止她们。克丽斯汀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如何维护希德,如何违抗自己的母亲去保护她——给她各种各样的衣服:裙子、短裤、泳衣、拖鞋,还和她单独去海边野餐。这份珍贵的姐妹情谊最终因为祖父柯西的介入(他娶了希德)而结束。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变成了祖母和孙女,各种阴差阳错之下,两个人疏远了,甚至成了敌人。几十年后,克丽斯汀还在怨恨祖父。她对希德说,“他把你从我这里整个拿走了”[8]194。
之后克丽斯汀在外面的叛逆活动和她的童年遭遇是密不可分的。当逝去的友情不再成为心灵的寄托时,克里斯汀便将情感转移到民权运动积极分子弗鲁特身上,并全心全意地付出着。因为“和他在一起,她不再是碍事的人,她是自己人。不再是爱吵架的妻子,多余的情妇,没人要的讨厌的女儿,被忽视的孙女,可以随时抛弃的朋友。她是有价值的”[9]164。这种存在感是克里斯汀从童年时代就一直缺乏的。为此,克里斯汀甘愿和弗鲁特同居九年,做了七次人工流产。对弗鲁特与其他女人的不正当关系,克丽斯廷束手无策,最后竟然做到了“习惯它,还得有风度”[10]165。这种盲目的爱,正是受到童年缺乏亲情挚爱的影响,而导致克里斯汀身心的伤害。民权运动进行到七十年代,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不相干的人。与弗鲁特友好分手后的克里斯汀无处可去,只得回老家。而在剩下的人生岁月中,与希德同居一室的她为了争夺所谓的“柯西孩子”的财产,互相诅咒,消磨着彼此的情感与生命。
在莫里森看来,母系长辈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女儿需要母亲的参照才能获得女人身份,而母亲则需要其他的女性长辈来维持她的女儿身份。在小说《爱》中,母爱的传承由于母亲梅的失爱而断裂:没有感受过爱的人不知道如何表达爱、传递爱。在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同时,也给女儿的人生播下了悲剧的种子。
[1][4][5][6][8][9][10]Morrison,Toni.Love[M]. New York:Alfred A.Knopf,2003.
[2][3]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理查德·格里格等.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