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嘉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电视、网络等已经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在我国众多的人口中,其中少儿的人数占3亿以上,可见,少儿将会发展为现今社会中最为庞大且固定的收视人群。众所周知,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少儿电视节目的质量如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儿的正常、健康成长。因此,在对少儿电视节目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是现今广大少儿电视节目制作工作人员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少儿电视节目必须具备两种作用,即教育性、娱乐性。然而,在一些少儿电视节目当中,常常出现教育性与娱乐性脱离的情况,即一些少儿电视节目过于注重教育性,一些少儿电视节目的娱乐味过重。我国的少儿电视节目,十分关注教化目的,达到教育的功能往往成为少儿电视节目制作的根本所在。这种情况使得少儿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被教化所掩盖,究其原因,是在制作少儿电视节目时,没有将儿童看做是节目的主体,并没有对儿童自身的特点加以充分的关注,进而使得所制作出的少儿节目缺乏娱乐性与趣味性,从而导致这类节目无法吸引儿童的目光,最终导致少儿节目由于缺乏娱乐性而无法获取教育的效果。
另外,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内容大多是才艺表演、游戏竞赛以及动画片等,这种电视节目为了达到娱乐的效果,经常性地使用一些激烈竞争的画面以吸引儿童的观看,例如在一些动画片中有大量的暴力镜头,这类电视节目向大众所传播的是偏激、自私的个人英雄主义,使得整个少儿电视节目的格调有所下降。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关于学习创造与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节目形式,电视媒体的教育作用无法有效地展现出来。上述所提及的情况表明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教育性和娱乐性相脱离。
少儿电视节目承担着引导儿童逐步社会化的任务,因此,一定程度的成人化是有必要,但是过于成人化也是不行的,这对儿童的社会化引导是极为不利的。当前,一些少儿电视节目存在成年人代儿童立言的倾向,且说教色彩极重,缺少和少儿之间真诚交流。这种情况导致在少儿节目的整个录制过程中缺少活泼有趣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对少儿主动参与到节目中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对英雄榜样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仅仅注重英雄榜样的行为导向,而忽视了对少儿其他心理品质的培养,如少儿的爱心、责任心等。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儿童更喜欢观看其他国家的少儿电视节目,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少儿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等之间存在偏差,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少儿电视制作人对少儿电视受众的收视心理与特征不关注。在创作少儿电视节目时,并未坚持“以少儿为本位”的思想,进而造成少儿节目缺乏童真童趣,缺少针对性、贴近性,无法充分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进而调动儿童的心理活动,从而无法有效发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功效。
首先,少儿电视节目的创作人员应当突破个人的成长背景范畴。目前,我国电视台的编导大多数是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从小所接受的就是以政治和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他们已经习惯了来自于上一辈的说教,且其基本认知方式是一种概念式的方式。在进入到信息时代之后,他们虽然也受到了新的洗礼,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所突破,其在制作少儿节目时,依然采取固有模式来制作节目,且通过自身已经习惯的教育模式来教育下一代。然而,现今的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和思想是不一样的,儿童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不同的信息,儿童所需要的是对其成长有帮助的信息。针对这种情况,少儿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应当冲破自身成长背景的范畴,以全新的视角来制作少儿电视节目。
其次,更新知识结构,了解时代少儿。有人曾经说过,六、七十年代的人是在读写时代中长大的,面对文字就会觉得十分的亲切和敏感;而现今的儿童是在视听时代下生长的,其在面对画面时会觉得十分的亲切。在新媒体背景下,儿童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只有成人,还有其他的渠道,例如电视、网络等媒体。在信息化时代,传媒呈现多元化发展,且信息高度共享。在信息享有上,成年人与儿童是对等的,并且从某种层面而言,儿童甚至比成年人高,他们能够通过周边各类信息的影响区,进而逐渐构成自身的价值取向,这与成人的思维判断力相差极大。
新时期、新形势、新媒体造就了完全不一样的儿童,并且对成人僵化的感觉与呆板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假使自身不能去体会它、捕捉它,不能用全新的知识来代替以前陈旧的经验,那么少儿节目将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活力,同时也将失去广大受众的关注,进而使得少儿电视节目的创作失去其意义。所以,少儿电视节目制作人应该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且深入这一时代的儿童群体中,真正了解时代儿童的需求,从而打造出满足时代儿童发展的电视节目。
在少儿电视节目当中,娱乐与教育两种功能应当是同时存在的。在创作少儿电视节目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具备教育含义的内容融入娱乐内容,使少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伴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外,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急切。我国的少儿电视节目所要做的就是摈弃传统陈旧的思维模式,克服“娱乐性节目多、知识性节目少”的现状,纠正少儿节目内容过于低俗、知识含量不高的情况,应当摆脱少儿节目寻求玩乐、刺激的取向,进而构成教育与娱乐有机融合、学习与娱乐有机融合的电视节目。
在创作少儿电视节目时,应当通过特定手段实现“寓教于乐”。其中,所谓的特定手段指的就是准确把握教育与娱乐两者之间在节目中所占的比重。教育不可占据过大的比重,娱乐同样是如此,不管哪一成分的比重过大,都必将导致少儿电视节目出现意义偏差,同时也将丧失少儿电视节目存在的真正意义。倘若节目中娱乐成分过重,那么就将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对少儿节目深度意识的掌握缺乏深刻性,仅仅将少儿看做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而教育意义偏重,则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的天性,这种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是难以赢得少儿喜爱的。所谓的特定手段,指的就是从儿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应当清楚意识到儿童是一个自主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理念,是不受他人支配的。所以,少儿电视节目应当准确把握好教育性与娱乐性两者之间的尺度,不可片面、单纯地对儿童进行教育,或者是一味地带领儿童娱乐,应当做到在教中玩,在玩中学。
少儿这一群体,是属于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群体,与体会其他社会客观事物一样,少儿对电视内容的理解是遵循其本身心理规律的。因此,必须掌握儿童的心理认识规律,只有这样方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方能将教育与娱乐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电视作为一种视觉媒体,与纸质媒体不同,主要表现在电视可以通过画面和声音产生多种多样的视听体验与感受。在创作少儿电视节目时,应当充分加入视听元素,动画片当中不同人物和角色的造型,应当尽可能做到画面卡通化和色彩鲜明化,例如唐老鸭、米老鼠、蓝猫、喜羊羊等人物,均是采用拟人化手段处理之后的动物形象,在它们身上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与有趣的故事,因此受到广大儿童的欢迎。
而在音乐方面,一直都是被当做是画面的陪衬。其实如果优秀的音乐作品或者是歌曲,同样能够娱乐少儿。一位教育家曾经讲过:一对夫妇十分喜欢古典音乐,在他们的小孩出生之后,这对夫妇每天都会给孩子放一段时间的古典音乐。在三个月之后,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开始活动,这时如果将音乐关掉,孩子就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如果孩子在哭闹的时候,这对夫妇就会打开音乐,孩子在听到音乐之后就会立刻停止哭闹。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音乐能够将愉悦的情绪带给小孩。由此可见,音乐同样能够变成电视节目愉悦少儿身心的重要手段。
当前,少儿电视节目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电视荧幕上一个极大的闪亮点,其以形象直观、声画并茂、活泼有趣等诸多优点,促使儿童在主动参与当中真切体会节目自身所带有的娱乐性,进而获得广大儿童的欢迎。由于儿童年龄、认知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少儿电视节目与成人节目存在差异,少儿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儿童的教育性。因此,“寓教于乐”是少儿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所必须时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少儿电视节目中处理好教育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做到寓教于乐,方能确保少儿电视节目的长盛不衰,方能担负起引领下一代健康发展的重担。
[1]云璐.谁能为中国少儿说话——浅析中国少儿电视节目[J].青年作家(下半月中外文艺版),2010(4).
[2]蒋萍.少儿节目“去说教化”初探[J].艺海,2012(7).
[3]马勤.论音乐元素在少儿节目中的“寓教于乐”——以福建少儿频道《音乐棒棒堂》栏目为例[J].东南传播,2010(9).
[4]薛秀敏.国内亲子竞技真人秀电视节目发展浅析——以福建本土少儿电视节目《石头剪刀布》为例[J].东南传播,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