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霞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人民医院 广西 钦州 535000)
桡动脉采血是目前儿科采血中常用的采集血液的方法,但由于小儿血管小,又不会配合护士,所以在穿刺过程中常需要助手协助固定患儿,实践证明,要提高穿刺成功率,除定位准确、操作熟练、富有经验外,助手不同的固定手法也造成很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提高小儿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2011年9月~2012年9月间我院研究了一种新的固定手法,对行桡动脉采血的小儿进行固定,现将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需采血的患儿10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桡动脉采血。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普通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普通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42个月,平均年龄(28.9±3.7)个月;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40个月,平均年龄(30.1±4.1)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年龄、性别等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100例患儿均采用桡动脉采血,患儿取仰卧位,腕部下垫一小软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5 ml或10 ml注射器接5号头皮针;普通组患儿助手采用的固定手法是传统习惯用的用手环握患儿前臂,有时达肘关节,防止患儿肢体的扭动;对照组患儿助手采用的是本院研究的新方法,即单手手掌打开,拇指与四指分开,四指并拢,掌心向上置于患儿肘关节下半握上肢向上托起,使之伸直,拇指不贴皮肤。两组均常规消毒皮肤和术者左手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食指置于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固定血管;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近食指桡侧边30~40°角度进针,见血回针,为使结果不受经验、技术水平等方面因素影响,所有患儿操作均有同一人完成。
1.3 穿刺成功标准:以一次进针即刺进血管抽出足量动脉血液或一次进针后反复皮肤内试探穿刺后抽出足量动脉血液为记为穿刺成功,未抽出动脉血液为穿刺失败,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患儿基本资料比较以表示,以t检验,穿刺成功率比较以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儿穿刺成功49例,成功率98%,不成功的1例患儿因处于休克代偿期,周围循环差,脉细速,改用股动脉穿刺后成功。普通组患儿穿刺成功40例,成功率80%,10例不成功的患儿改用对照组固定手法后穿刺成功9例,由于术者受心理因素影响有1例不成功,成功率仍达90%。两组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对照组显著高于普通组(χ2=12.587,P=0.00974),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气分析检测是目前儿科临床常见的一项检测,该项检测需要采集血液标本,而由于小儿的特点,小儿血液标本的采集临床操作技术难度较大,以往小儿血液标本采集常用的方法有股静脉采血、股动脉采血和桡动脉采血,而由于股静脉采血需要采用7号针头,进针深、长度长,对小儿的损伤大、压迫止血时间长通常需5 min以上、一次穿刺成功率低、受体位、肥胖及小儿活动影响大,穿刺后难固定、易出现血肿、退针时易脱出血管,增加局部损伤、采血时强迫性体位和操作可刺激小儿反射性排尿,污染无菌区,甚至造成感染等缺点[1];股动脉采血需患儿平卧屈膝,患儿好动使得搏动点难以确定,成功较低,且穿刺针较粗、较长、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大,需多人协助,易误穿,股动静脉及股神经较近,操作过程中如有不慎可损伤神经[2]。
桡动脉采血仅需要暴露腕部,位置直观,不受体位和操作时间的限制,操作简单;采血时只需5号或5号半头皮针,所需针头小,对患儿损伤程度小,且采血时沿桡动脉走向由浅入深进针,不需固定针头,不易滑出;手臂处神经分布较腹股沟处少,引起的疼痛轻,同时不必松解患儿衣被,在冬季采血时可有效地缩短采血时间,目前成为儿科临床采血中主要使用的采血方法。桡动脉采血的优点目前已得到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石金彩[3]研究发现采用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股静脉采血(P<0.05),患儿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静脉采血(P<0.05)。张萍[4]通过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对比,发现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股动脉采血,误传静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采血,采血后平均按压止血时间显著短于股动脉采血。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易固定,采血后容易压迫止血[5],我科绝大部分患儿采用桡动脉采集血标本。
影响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较多,以往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定位不准确、进针角度不合理、物品准备欠妥、局部皮下血肿、穿刺者心理素质沟通技巧及肢体固定欠妥等均可导致穿刺失败[6],其中肢体固定欠妥是影响穿刺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动脉采血原理是血液由心脏泵向外产生的动力而往外流,不需要另外施压,但如在血流过程中施压,反而会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传统的环握前臂及肘关节处恰好阻断了桡动脉血流,故即使定位精确,有时也会因回血缓慢而影响术者判断,再前行进针造成穿破血管而失败。针对这一问题,我院研究了新的固定手法,即只半握并托起患儿肘关节,此方法既防止了患儿不配合扭动上肢而造成血管滑动,又避开了桡动脉走向,避免了压迫到桡动脉引起回血缓慢影响术者判断,可较好地提高穿刺成功率。
从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来看,采用传统固定手法的普通组50例患儿穿刺成功率仅为80%,采用改良后固定手法的对照组穿刺成功率达到98%,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表明改良后固定手法明显优于传统习惯的固定手法,同时采用传统习惯固定手法穿刺失败的10例患儿采用改良后固定方法后有9例穿刺成功,表明改良后的固定手法可有效地提高穿刺成功率。
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对缩短操作时间,保证采血量和血气分析结果,减少患儿痛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儿年龄、体格、心理的特点,影响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临床采血中,操作者应娴熟地掌握桡动脉的解剖位置及体表投影;进针时应根据患儿年龄选择进针角度,一般患儿年龄越小进针的角度越小,肥胖患者可适当地增大进针角度,同时应合理备物,正确按压,妥善固定肢体,我院研究的改良固定手法可有效地提高小儿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有显著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 奚云,周云霞.小儿桡动脉替代股静脉采血临床对比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7):6-7
[2] 沈艳红,娄春燕.小儿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07,8(4):118,120
[3] 石金彩.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的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00-1001
[4] 张萍.小儿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9):108-109
[5] 杨艳丽,杨晓丽.小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的方法比较[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1):831-833
[6] 李艳平.小儿桡动脉穿刺失败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2):7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