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落花总关愁——宋词咏“愁”隐喻的认知解读

2014-08-15 00:5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愁绪柳永宋词

桑 伟

(曲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引言

隐喻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修辞学的界限,转向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概念隐喻”也在此书中首次提出。自此之后,“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隐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束定芳,汤本庆,2002:1)。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思维中,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而概念隐喻则是对一般隐喻表达的概括和总结”(高原,2011:56)。概念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从一个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比较熟悉的概念域(始源域)到一个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不太熟悉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通过对始源域的认知映射到对目标域的理解上。这种映射不会随意产生,它有其经验基础,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概念隐喻通过一种概念表达和理解另一种概念,这两种概念之间必须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比如“爱情是旅程”这一概念隐喻的“爱情”和“旅程”两个概念之间对应着一系列关系,由此可以引发出许多语言表达:他和他的另一半在这里相遇;我们的爱情走到了尽头;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愁”是一种抽象情感,甚至是无以名状的。古今中外的文人也都热衷于将心中的“多愁善感”具体而形象地表达出来。宋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对“愁”的描写动人心弦,隐喻是其中最常用到的表达手段之一。大众所熟悉的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词人内心的愁绪。徐君宝妻的词句“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描写了词人的愁绪像落花一样纷纷飘落。此外,风雨、云烟等意象也经常用于表达词人的愁情别绪。可以说,宋代词人通过隐喻将愁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的语料均选自CCL语料库①中咏“愁”的宋词,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些语料,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宋词。

一、宋词中咏“愁”的概念隐喻分析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的生活体验,对人类认知非常重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对情感的概念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们总是倾向于利用具体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表达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情感。“愁”这一重要的人类情感在宋词中得到充分刻画,它本身是无形的、复杂的、抽象的。如何去表达和理解“愁”这种情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隐喻的本质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这为词人借助隐喻来表达内心的愁情提供了便利。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将看似无极可寻的“愁”隐喻归纳为以下概念隐喻。

(一)愁是物(始源域是物,目标域是愁)

宋词中咏“愁”的这一类概念隐喻是通过有形的实体来表达“愁”这一抽象概念的,即愁是一种客观物质。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概念隐喻:

1.愁是液体

液体又包括水、雨等实体,我们可以再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愁是水

(1)离愁渐远见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欧阳修)

(2)关河愁思望满处。(《清商怨》,晏殊)

2)愁是雨

(3)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采桑子》,李煜)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秦观)

3)愁是泪

(5)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秦观)

(6)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诉衷情》,柳永)

4)愁是酒

(7)归来紫陌东头,金钗换酒消愁。(《清平乐》,晏几道)

(8)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诉衷情近》,柳永)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周国清,2010:176)。概念隐喻“愁是液体”的两个语义领域是“愁”和“液体”,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都给人连绵不绝、源源不断的感觉。因此,流不尽的水、点点滴滴的泪、连绵不绝的雨和酒作为始源域实现了向目标域“愁”的映射,“愁”随即有了水、雨、泪和酒的特征,我们对“愁”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更加全面了。值得注意的是,例(4)中,愁是始源域,雨成了目标域,词人是将雨比作愁,而不是愁如雨。蓝纯(2005)称这种现象为“逆转比喻”。

2.愁是食物

(9)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李煜)

在词人的笔下,“愁”变为有滋有味的食物,可以品尝回味。不过,因为愁的基本义是“忧虑、愁苦”,所以,愁常常被隐喻为苦的食物。辛弃疾的词句“闲愁最苦”正是这一概念隐喻的形象表达,抒发出了心中的苦闷情绪。

3.愁是丝

(11)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一丛花》,秦观)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人们借助于自身熟悉的事物隐喻性地表达难以名状的愁绪。丝的形状又细又长,萦丝是纠结在一起的丝缕。通过映射,目标域“愁”有了始源域丝的特征,让愁变得像丝一样可触摸,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词人的愁情。

4.愁是可衡量的物体

属于情感范畴的“愁”被隐喻为具体的事物时,它就有了物体的属性,如重量、数量、长度等。

(1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13)惹闲愁堆积。(《倾杯乐》,柳永)

(14)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尾犯·夜雨滴空阶》,柳永)

(15)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李清照)

(16)好天良夜,无端惹起,千愁万绪。(《女冠子》,柳永)

(17)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

(18)马上离愁三万里。(《贺新郎》,辛弃疾)

(19)满江红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满江红》,辛弃疾)

例(12)和例(13)中的“愁”被隐喻为有重量的事物,可以用舟载,也可以像具体事物那样堆积。在李清照笔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变成了沉重的物体,似乎要压沉小舟,压垮词人。例(14)、例(15)、例(16)中的愁有数量,人们可以像数有形的事物那样数“愁”:一片愁、一千缕愁、一千个愁等。例(17)和例(18)的“愁”有长度,它可以是一段,也可以像三万里一样长。例(19)中的“愁”被比作易碎的物体,离愁能被敲碎。

5.愁是容器里的物质

这一类概念隐喻从承载愁的容器出发,侧面说明“愁”的特点。例如,陆游的词句“一杯愁绪,几年离索”形象地表达出了愁的特点:愁被隐喻为杯中之物,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愁之滋味。

(20)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念奴娇》,辛弃疾)

(21)拍手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辛弃疾)

例(20)中的“闲愁千斛”极言愁之多。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千斛闲愁喻指词人的愁绪之深。例(21)中人的身体就是承载愁的容器。

(二)愁是生命体(生命体是始源域,愁是目标域)

具体可以细分为:

1.愁是人

(22)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鹧鸪天》,辛弃疾)

(23)酒未醒、愁已先回。(《满庭芳》,秦观)

(24)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辛弃疾)

愁是难缠的坏人,一旦遇上就挥之不去,正如例(22)中的“愁”像人一样紧追着词人,使其解脱不得。愁也可以像人一样走动,还可以相约在岸边等候人们。

2.愁是动植物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动植物,它们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所必需的食物、氧气、能量等。动植物与人的关系相当密切。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对各种生物的特性和生态习性有了深刻的认知,进而将动植物的各种自然属性跟人的外貌、品格、情操和情感进行对比,逐步形成动植物自然属性与人类社会的种种关联,最终形成以动植物作为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概念隐喻。

(25)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西施》,柳永)

(26)渚兰香榭,汀树红愁。(《玉蝴蝶(重阳)》,柳永)

(27)修眉敛黛,遥山横翠,相对结春愁。(《少年游》,柳永)

花红柳绿的春天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本来人们看到这样的美景应该高兴,可是独自一人欣赏如此美景难免让人更生愁绪。丁香开在暮春,自此以后各花陆续凋落,这意味着人生的美好年华也将一同凋落,难免引起词人的多愁善感。

(28)假饶花落未消愁,煮酒杯盘催结子。(《木兰花(杏花)》,柳永)

(29)飞花自有牵情处。不向枝边坠。随风飘荡已堪愁。(《虞美人》,晏几道)

(30)花好却愁深。花无数,愁无数。(《鹤冲天》,欧阳修)

以上例句呈现出的概念隐喻为:愁是花。落花的景象总是和春色凋零、年华流逝的感觉相联系,花的美丽也常常用来反衬人的愁绪。因此,宋代词人通常会借助花来表达内心的愁情别绪。

(31)缭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蝶恋花》,欧阳修)

概念隐喻“愁是柳絮”在上例中体现出来。柳树自身的形体特征是柔的,以柔为美是我国古人的一种主流审美心理,所以柳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悲愁的象征。柳絮飘飞在暮春时节,是惜春的情绪载体。乱飞的柳絮飘忽不定,正是词人莫名惆怅和哀愁的心情写照,柳絮与愁有着内外同构的关系。下面的例子中,无言的白鸟和夜晚的寒鸦成了忧愁的象征。

(3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鹧鸪天》,辛弃疾)

(33)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三)愁是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始源域,愁是目标域)

自然界有许许多多意象,根据搜集到的语料,我们可以再具体分成以下概念隐喻:

1.愁是云

(34)遏天边,乱云愁凝。(《昼夜乐》,柳永)

(35)却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凤归云》,柳永)

(3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醉花阴》,李清照)

云布满天空,说明天气阴沉沉的,正如词人阴郁的心情。薄雾、浓云、乱云这些自然现象所呈现出的阴沉天气使人感到愁闷难挨。始源域云跟目标域愁有相似性:都是阴沉、愁闷的感觉。

2.愁是风雨

(37)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鹧鸪天》,辛弃疾)

(38)忆昔鸣[骨高]血污,风雨佛狸愁。(《水调歌头》,辛弃疾)

(39)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水龙吟》,辛弃疾)

风雨可将花吹落,呈现出凄凄惨惨的景象,引发词人的愁绪。国家在风雨之中飘摇,词人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忧虑不堪,亦可引发词人的忧愁。因此,始源域风雨常常用来喻指目标域词人的多愁善感和忧国忧民之愁。

3.愁是烟

(40)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昭君怨》,苏轼)

(41)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踏莎行》,晏殊)

(42)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鹧鸪天》,晏几道)

烟总是给人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弥漫在空中就像萦绕在词人心头的淡淡愁绪。因此,烟是宋词中频繁用来映射于愁的意象。

二、宋词咏“愁”隐喻体现出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深受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这两家共同主张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基本的信念,对它的解说莫衷一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其主要观点是:天、人在形体性质上皆相似。人类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一体。这表明人类的认知思维过程离不开对自然界具体事物的认识。所以宋词运用了许多自然界的意象或事物来映射词人的各种愁情。人们习惯于用身边熟悉的事物隐喻性地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流水、落花、风雨、云烟等自然界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愁绪的始源域,这些意象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词人的愁绪上,产生众多宋词咏“愁”的隐喻。

(二)中国传统中医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人的情感变化常常引发身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愁”可能引起肺、肠和心脏的疾病。受中医理论的影响,宋词中出现了很多运用身体器官,特别是“心”、“肠”等内脏器官来表达愁绪的词句。例如,晏几道的“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柳永的“再三追往事,离魂乱,愁肠锁”和“一回披玩一愁吟。肠成结、泪盈襟”。

“如果说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转喻则是在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种事物。”(刘桃梅,2012:70)。以上列举的咏“愁”词句,词人们不直接言愁,而是用“愁肠”这一突显的身体反应表达愁绪,这实际上属于转喻的范畴。

宋词中有众多咏“愁”的隐喻,展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基于现代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进一步解读了这些咏“愁”隐喻,将其分为三大类概念隐喻,体现出了人类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和系统性,这对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宋词大有帮助。

注释:

① 文中宋词例句出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高原.爱情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变迁[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5):56-59.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刘桃梅.逆转、拟人、新显、认知——宋词中咏“愁”的新奇隐喻[J].百色学院学报,2012,(3):69-72.

[5]刘宇红.隐喻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1-6.

[8]周国清.《隐喻学研究》和《认知隐喻学》对比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10,(5):176-177.

猜你喜欢
愁绪柳永宋词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柳永·望海潮
风起了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影 子
从“柳三变”到“柳永”
宋词